科普成果 | 追寻杭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前世今生①
一、改造成博物馆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战略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工业遗产正面临着被废弃、被拆除的威胁。尽管部分工业遗产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但是它们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将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企业旧址保留,并改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向市民开放是杭州目前有选择性地采取的杭州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模式之一。
杭州工艺博物馆群
杭州工艺博物馆群由通益公纱厂旧址(杭一棉厂房)、杭州红雷丝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改造而成。这三处工业建筑遗存充分代表了杭州在清末、民初、建国等不同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整个博物馆群在设计上主要秉持了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国工业遗存建筑风格理念,功能定位为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刀剪剑、伞、扇以及中国工美文化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兼顾展示和收藏功能,打造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国家级博物馆。
博物馆群落由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四个博物馆组成,总占地面积473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862平方米,展厅面积14264平方米。是杭州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典型范例。
1.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
杭州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建筑,建于民国时期,位于杭州市桥西历史街区,西邻小河路,东临大运河。由垂直于运河的四幢仓储式建筑组成,仓库为1-2层,尤其是东北侧的一层平仓为民国时期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建筑青瓦屋顶,青砖实叠外墙,檐下开有气窗,墙基处有约50公分高的水泥基座。建筑内部为木梁架结构,整体保存较好。目前,建筑经过整修,现作为杭州市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使用,现为杭州历史保护建筑。
改造理念——秉承“保护第一”的原则:
(1)对特色空间、旧建筑和景观元素进行科学保护,对年久失修、构建破坏明显且具有价值的建筑保留原状特征,修旧如故;具有工业特色的标语、消防箱、吊机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以传承和展示场所记忆。
(2)对原建筑分散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并为满足国家级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进行适量加建。
(3)将老建筑作为主要展览用房,新建建筑作为辅助服务用房,合理功能布局。
2.扇博物馆
扇博物馆
通益公纱厂是杭一棉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筹募股本,历时八年得以开工。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现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就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里面还保留着公纱厂的4幢旧厂房,其中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建筑,就是当时的生产车间。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由杭州第一棉纺厂三号厂房改建而成,将手工艺的商业融入进去,增添了一定的经济活力。将1号厂房改造为扇博物馆,整个场馆内部布局以游客参观为主,其设有二层展馆,增添了一定的文化气息。
3.工艺美术博物馆
拱宸桥一带是杭州近代工业的起源地,新中国成立后,那里成为了杭州的轻工业基地,红雷丝织厂就是在那时成立并发展壮大的。锯齿型建筑,典型的苏式风格,高大、宽敞、透气,如今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就是在这个老厂房的基础上经过修缮、抗震加固,改造完成的。一个精炼车间,一个准备车间,是我们如今能看到的红雷丝织厂的遗产。精炼车间较小,施工人员在原有的车间里再增加了两个大开间,厂房的空间更加开阔。这里改造成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区,提供餐饮、咖啡休闲等服务。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建馆,是对原街区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扩容和升级。
二、改造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010年,根据杭州市工业遗产资源评估标准,在对杭州市区内现有工业遗存普查的基础上,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了《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保护规划》,整理出工业遗产名单 75 处。 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有 41 处,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有 34 处,使得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有章可循。
杭州市工业遗产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杭州的工业遗存基本集中分布在半山、石桥、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石龙这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经过几轮的城市发展,大多成为城市中心区,除了交通方便、生活便利外,相对于高档写字楼,老工业厂房一般房租比较低。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的改造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杭州目前有选择性地采取杭州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模式之一。
1.小河公园
小河油库旧照
小河油库在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旁,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小河一期停车场,西至小河路,北至凯德龙湾,占地51000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的第一座油库,里面有石油公司仓库和小河运输公司,油库主要储存、收发柴油和润滑油。当时,柴油、汽油都是国家重要物资,油库不仅要供应国营企业,还有计划外的油品供应,是国家重要的物资窗口,供应范围辐射杭州及周边地区。作为为杭州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工业代表”,建成投用至今,小河油库承担着“输血”的作用。
但时光流转,拱墅大城北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河油库的周边界面也迎来全新升级——油库的南面是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油库的西面和北面,大型的商品房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东面运河对岸建起了一座青莎公园。在这样的环境中油库显得格格不入,面临着搬迁。
此次改造将小河油库的旧址改造成对市民开放的公园,保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见证,并在此基础上,将打造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地标。公园改造项目整体规划为:为周边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打造家庭性亲子公园,同时打造商业艺术共同体的公园文化地标,串联运河沿线各街区,成为运河水上旅游产业的重要节点。
小河油库内有3幢仓储房、一个露天钢混结构建筑,该建筑建于20世纪60至80年代,属于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同时,改造中还会保留7个油罐和大码头,未来会将它们整体打通,作为油罐文化体验区,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地标。同时,改造规划中还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目前的规划是包含两层地下车库和半地下商业区。油库现有的码头也将提升改造,借助游船、水上巴士等商业服务,打造码头滨河景观带。
此次项目改造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操刀,因为他独有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希望能给运河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项目预计会在2022年前完工。
白塔公园保留铁轨
2.白塔公园
白塔公园原是闸口火车站区域,108年前我省第一条铁路——杭州江墅铁路的始发站;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作为铁路货场使用,也是杭州铁路机务段的办公地;留存有铁轨、火车、信号灯、仓库等浙江铁路工业的印记……
(1)白塔岭保护建筑
白塔岭保护历史建筑1-13号位于白塔岭上、洋房山腰,是三十年代建设钱江大桥时的工人住房,建筑采用了和钱江大桥同质的钢结构,外部饰以民居表皮。在原桥工处(位于洋房山东麓)已经拆毁的前提下,这里是唯一一处记录钱江大桥建设的历史片段。近年来,当地政府拆除了违章搭建及影响周边景观风貌的建筑,对1-13号近1000平方米拟保护历史建筑进行整饬,凸现其钢结构特色,整合内部建筑空间,作为反映建桥历史的影像放映馆。梳理外部环境,作为观景休憩的场所。
(2)铁路闸口仓库
该处建筑为杭州铁路局闸口段仓库,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建桥前这一区域为沿江湿地,民国时期在建设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成为钢材的囤积地,1912年铁路机务段建成后一直承担存储功能。改建后功能主要定位为特色休闲,如酒吧、咖啡厅等,注重表现铁路物流历史和文化,同时承担一部分展览功能(为洋房山根雕厂留有展览空间),也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办公区域。
(3)铁路机务段
与白塔沿复兴路南北相望。白塔属于百年历史遗址,机务段厂房为近代工业遗址,建筑风格对比明显。此外,厂房体量较为高大,白塔体量较小,二者距离接近。如何处理白塔与博物馆之间的视觉冲突成为了设计的主要构思。本区的工业遗存体量庞大,内部框架结构特殊,类型包括工业遗产、五十年以上老建筑,贯穿室内外的铁轨不仅记录了场地历史,也形成了特色趣味空间,同时保留火车头和检修设备等构件,改造成景观雕塑小品。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4ZC33
课题名称:浙江工业遗存探踪
负责人:沈瑜
工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Hash:47691dcf5cedf170536f40442dd21f4794151341
声明:此文由 发现浙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