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城市记忆——成都的桥
#摘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在其发展史上创造了诸多令人追怀不已的文化记忆,也留下了不少文化含量极高的历史遗迹,其中桥梁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文化地标,一座座各具特色、各有故事的桥也就成了承载一方人物风情、历史掌故及公益精神的城市记忆。本文论析了最能代表成都文化记忆的七星桥、万里桥、驷马桥、安顺廊桥、九眼桥、安澜索桥等,以桥为载体,展示了大蜀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魅力。
桥梁的建设不知起于何时,世界上最早的桥也难于考证建于何时何地,但桥梁绝对是最能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历史遗存,因为它具有一种连接水陆、接引古今、沟通两岸的黏附延伸功能,因而一座座各具特色、各有故事的桥也就成了承载一方人物风情、历史掌故及公益精神的文化地标。甚或可以说,成都众多的桥梁就是天府文化中“友善公益”特征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呈现,桥梁文化成为天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成都——这座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发展史上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产生过诸多令人追怀不已的文化记忆,也留下了不少文化含量极高的历史遗迹, 其中桥梁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文化地标。据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成都全城有近 200 座桥,可分为“无形之桥”“有形之桥”“城外之桥”“成都县乡下之桥”数类, 既有拱桥也有平桥,既有廊桥也有索桥,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体现了大蜀文化的别样风情。
一、建成最早之桥——七星桥
根据历史记载,李冰建都江堰后,刺激并带动了成都平原桥梁文化的大发展。李冰在“穿二江成都之中”的同时,便在“二江” 上修建“七星桥”。扬雄《蜀记》说:“星桥上应七星也,李冰所造。”(《蜀中名胜记》卷 31 引),可见李冰造“七星桥”的记载较早。“七星桥”之名,常璩《华阳国志》、李膺《益州记》、郦道元《水经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乐史《太平寰宇记》诸书所载不一。李膺为南北朝时南朝蜀人,长于地方掌故典籍,其说较为可靠。
1. 冲星桥(冲治桥):《华阳国志·蜀志》说,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架在正西门外的郫江之上,约在今奎星楼城墙外桥附近。
2. 玑星桥(市桥):《蜀中名胜记》卷 1 把市桥与石犀寺(石牛寺)放在同一方向,架于郫江之上,值今西胜街西口与西较场正门之间,大体在四五十年前的金花桥附近,为由成都少城出城南行的干道所经。
3. 员星桥(江桥):江桥之名,从李冰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桥址在今文庙前街靠近南大街一带,为由成都大城出城南行的干道所经。
4. 长星桥(万里桥):李冰创建后,三国时期诸葛亮又赋予它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成都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桥之一。《元和郡县志》卷 31 说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因以为名。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刘光祖有《万里桥记》,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详后)。康熙《四川总志·卷之三山川》:“万里桥(清顺治三年)兵火颓圮。本朝康熙五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翀等府县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题其额‘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大书‘万里桥’三字勒石。”桥址约当今老南门大桥,为由大城南出的干道所经。
5. 夷星桥(夷里桥、笮桥):《华阳国志·蜀志》说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架于流江之上。
6.尾星桥(长升桥):位置约在今王建墓东北半里许,北靠北巷子、西大街交叉口, 为由少城西北出城干道所经。
7. 曲星桥(永平桥):位置在今通锦桥附近,为由少城西北出城的干道所经。七桥之中, 除夷星桥(笮桥)为绳桥(索桥)外,其他六桥皆为木桥。李冰所建七桥,全在成都城的西面、南面,其因在于当时成都的北面、东面没有河流,用不着架桥。“二江”都在成都西面、南面“绕城”而流,故城外居住区与城内的联系,只有通过七桥来完成。清人吴好山有《成都竹枝词》咏七星桥云:“‘建昌’‘万里’‘禅尼’外,‘安乐’‘升仙’与‘笮桥’。更向‘永平’求故实,‘七星’无复是秦朝。” 指出清代的七星桥已与秦时有别。
二、享誉千古之桥——万里桥
在历代文人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成都古建筑莫过万里桥了。古代成都的万里桥,相当于今天成都的宽窄巷子、春熙路,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积淀为蕴含丰富而又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我们先看看诗人文士笔下的万里桥: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唐· 杜甫《狂夫》)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唐·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一》)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张籍《成都曲》)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 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唐·岑参《万里桥》)
蜀郡将之远,城南万里桥。(唐·田澄《成都为客作》)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唐·刘禹锡《竹枝词》)
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澈骨清。(宋·吕大防《万里亭》)
万里桥南诸葛庙,百花潭北少陵祠。
(清·向日升《赋成都景物》)
武侯祠畔路迢迢,迂道还从万里桥。转向青羊宫里去,明天花市是花朝。(清·王光裕《竹枝词》)
高车驷马归何时?万里桥边梦未荒。(清·李映棻《客居无事与客偶谈旧游各系以诗》)
而唐人陆肱的《万里桥赋》则完全把万里桥当作连接成都扬州、西蜀江南、东西两极的纽带、关键、机枢:“万里兮蜀郡隋都,二桥(‘二’疑为‘一’之误)兮地角天隅。相去而如乖夷貊,曾游而只在寰区。倚槛多怀,结长悲而莫极;凭川试望,思远道以何殊?…… 逮夫东土为扬,西邦曰益。驾长虹于两地,客思迢迢;深积水于千秋,江流脉脉。……家本江都,漾波涛而自返;身留蜀地,偶萍梗以堪惊。……斯桥也,可以济巨川之往来,不可以携手而相别。”
虽时隔千载,犹可想见作者倚身桥栏, 东西瞻顾,上下回望,思接二城,视通万里, 且设想船过巴川楚岸、巫峰荆门的种种情形, 感慨深沉,深情绵缈,颇有牛郎织女相会“鹊桥”之况味。总之,两地如水之有两岸,桥之有两端,行程之有始终,爱情之有男女,已形成了一种如影随形、互照互映之关系……
在历代诗人对万里桥的描写题咏中,陆游之作尤为突出,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饱含深情。例如“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映花碾草钿车小,驻坡蓦涧青骢骄。入门翠径绝窈窕,临水飞观何迢嶢。”(《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感旧》)“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晚步江上》)无不体现了放翁对以万里桥为代表的成都风物名胜的喜爱眷恋之情。
万里桥为何成为名人们连篇累牍吟咏的对象,为何成为人们魂牵梦绕之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数端。
这是一个人物商品辐辏的码头。万里桥即今天的老南门大桥,其在古代是一个商贾云集、货物骈阗的码头。本地人离开成都走水路远行要从此出发,外地人到成都由此靠岸下船,历来是重要的人物、商品集散地,故热闹非凡,自古为成都繁盛之地,使人们印象深刻。
这是送往迎来之地。一直到清代,万里桥都在城外,人们迎接朋友、送别友人都要至此, 相当于唐代长安的灞桥。可以想见:设宴饯别, 觥筹交错,或互相勉励,千里比邻,或执手泪下,两情缠绵;折柳送别,其情依依,挥手兹去, 兰舟容与;酒醒之时,晓风残月,忆念锦城, 百感交集……故而留下那么多深情绵缈、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是一个游览胜地。正如上引诗中所描绘的那样,万里桥南有武侯祠、西有百花潭和杜甫草堂等名胜,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缔造爱情故事的琴台路也很近,因此是当时西郊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故而人们常到此游乐,并形诸吟咏。上引宋人吕大防的《万里亭》起首便说“万里桥西万里亭”,犹如我们介绍某人时要说明他(她)是某位名人、大官、富商、将军的亲戚、老乡、同学、秘书等一样,描写万里亭先得拉出个“万里桥”,可见此桥名气之大。
这是一个娱乐繁华之所。从上引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及刘禹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等诗句,可以想见当时万里桥边秦楼楚馆林立、粉白黛绿云集的盛况。当垆“文君”,美丽多情,竞相留客,明眸善睐。最有意思的是诗中那位托人寄家书给远方“狂夫”的女子,她告诉丈夫“家住成都万里桥”,丈夫岂不知家住何处?而她告诉他现在“家住成都万里桥”,是想提醒对方早日归来,万里桥边风光旖旎,浪漫美丽, 是爱情圣地。总之,万里桥——这座在当年诸葛亮送别费祎使吴之地建起的横跨于锦江(南河)之上的普通之桥,因“万里之行,从此始矣”典故而得名的走向远方之桥,曾见证过多少蓉城的荣辱兴衰、春夏秋冬、生离死别…… 因而成为成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
旧时万里桥
三、希望与爱情之桥——驷马桥
位于成都北郊的驷马桥是有历史记载且有故事的成都最早的桥梁,而它的得名与历史上第一个从成都走向全国并取得全国性影响的人物——司马相如的故事有关。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驷马桥原来叫升仙桥,当时司马相如的赋传到了宫中,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并扼腕长叹“不得与此人同时”, 后经四川老乡狗监杨得意的介绍,方知司马相如乃仍健在的当代作家,于是急召司马相如入京。也许司马相如在未成名之前受过不少的轻视,当他离开成都赴长安,朋友们在此为他饯行时,他立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发达及名垂青史,升仙桥也改为“驷马桥”。当然,司马相如“高车驷马”后是过了此桥的。史载,司马相如入京后,颇得汉武帝重用,官至中郎将。后来, 为了开通西南夷,司马相如作为汉武帝特使回过成都,并留下了《喻巴蜀父老檄》等作品。司马相如在《史记》《汉书》中都有传,其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后世才子佳人爱情的典范,而驷马桥也成了一座励志之桥、成功之桥、爱情之桥及走向未来之桥。记得中学教材上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隋代修建的赵州桥,而驷马桥故事发生于西汉,尽管现驷马桥已非原升仙桥,但时代却比赵州桥早多了。唐代岑参《升仙桥》诗云:“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司马相如“以赀为郎”后,曾游梁孝王门下。梁孝王死后,不得志郁郁而归成都。因此,“长桥题柱”不可能发生于“未达时”,而应当在汉武帝闻其名而召其入京之时。岑参诗中所言,未知何据,待考) 元代虞集《归蜀》诗云:“我到成都才十日, 驷马桥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驷马桥边车盖合,百花潭上钓舟闲。”(《题王庶成都山水画》)而清代丹棱著名文人彭端淑的《驷马桥送开制军之伊犁》则云:“河梁送别欲魂销,翘首伊江万里遥。正是秋风下黄叶, 一行班马响萧萧。”盖文人雅士,或羡慕司马相如仕途的成功,或艳羡其才子佳人的美满姻缘,故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留下众多题咏, 拓深加厚了此桥的文化底蕴。
驷马桥
四、异域文化视野中成都之桥—— 安顺廊桥
由于宋末元初连续战乱,成都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但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眼里, 仍然异常繁荣。元世祖时,据说马可·波罗描述, 见到了成都的市容和工商业的繁荣景象, 而他特别留意到的是一座桥,即廊桥。他记述,“城内川上有一大桥,用石建筑,宽八步,长半里。桥上两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桥顶。盖自此端达彼端,有一木制桥顶,甚坚,绘画颜色鲜明。桥上有房屋不少,商贾工匠列肆执艺于其中。此类房屋皆以木构,朝构夕拆。桥上尚有大汗征税之所,每日税收不下精金千量(两)”。据考证,此桥位于合江亭旁的南河上,现在的安顺廊桥在其原址上重建。在一个外国人的旅行游记中,竟然对一座桥津津乐道,并且形诸笔墨,传之后世,这也可视为成都桥梁的骄傲。清人吴好山亦有《成都竹枝词》咏安顺廊桥云:“安顺桥头看画船,武侯祠里问灵签。呼郎伴妾三桥去,桥底中间望四川。”
此外,成都有名的桥还有九眼桥、都江堰安澜索桥等。
九眼桥,古名洪济桥,又名镇江桥,为成都“东南形胜”之标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由布政使余一龙主持修造。桥跨流江、郫江合流后的锦江之上,“以锁水口”,其南岸即回澜塔。桥长四十丈,宽四丈,高三丈。桥身石砌,拱九洞。远望如虹舒电驰,霞皓云构, 跨碧落而临太空;俯瞰如飙涌涛舂,鲸飞鲵走, 贺溟渤而揽巨浪。明末桥遭战乱破坏,总督李世杰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补修,更名九眼桥。又据《成都通览》介绍:回澜寺白塔在东门外九眼桥侧,古塔也。现中立有小学堂,塔已朽。近代诗人陈伯怀《四月八日游望江楼竹枝词》诗云:“步出东门九眼桥,半篙春水荡轻桡。不知阔绰谁家子?同坐舟中品玉箫。”近代川中著名诗人赵熙亦有诗云:“锦城东下路萧然, 九眼桥南绿接天。”(《下里词送杨使君入蜀》) 可以想见禾黍连云、竹木葱茏的景象。
安澜索桥,即古珠浦桥,位于都江堰离堆公园内。原为竹索桥,宋淳化元年(990) 大理评事知永康军梁楚建,淳熙四年(1177) 范成大有渡绳桥记云:“桥长百二十二丈,分为五架,广十二绳排联之,上布竹篦,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岷江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震撼了好行善积德的塾师何光德夫妇。他们倡议修建竹索桥,并千方百计募集资金,开始了漫长的修桥之役。经过数年努力,到了清嘉庆十二年(1807)安澜索桥终于修成,桥长 90 丈。1975 年仿旧式改为钢丝绳索桥,计 8 孔。南宋诗人范成大《戏题索桥》诗云:“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描写细腻,其惊险之状如在目前。于右任《汶川纪行》诗云:“往哲辛勤迹未消,流传佳话水迢迢。曾经玉垒关前望,父子河渠夫妇桥。”更是把何氏夫妇修建安澜索桥的功绩与李冰父子治水相提并论,对有功于民、造福于后人的先贤表达了深深的景仰钦佩之情。
安顺廊桥
都江堰 安澜索桥
Hash:be15af7f242580ab7c1dbd7bd48a9471dedf631c
声明:此文由 钥匙玩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