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有座乳洞岩,曾多少名人云集于此

兴安县城南6公里外的茅坪村,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乳洞岩,如今提起它来,只有兴安本地人才知。可在古代,却被赞誉为“湘南第一洞”。

唐朝的文人聚会之所

乳洞岩在兴安县城南6公里的灵渠南岸,座落在风光秀丽的蟠龙山上。岩前的玉溪泉水迂曲蜿蜒地流进灵渠,这里山青水秀洞奇,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唐宋以来,乳洞岩就成了文人名士的聚会吟唱之所,素有“胜绝南州”,“湘南第一洞”之称。

十年前,有一位名叫户崎哲彦的日本学者,曾对乳洞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他在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中,用了“广西兴安县乳洞岩石刻的特点及其分类”一文,文中列出唐代的题刻有6处,其中包括了广州刺史卢贞、越州刺史元晦元繇的题记,桂管观察使韦瓘的《三乳洞诗》等等。于是户崎哲彦提出:“兴安乳洞岩多有唐代摩崖石刻,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

很可惜的是,这些唐代摩崖石刻,在文革时期多有毁坏,如今再看乳洞岩,只能在石壁上,依稀看得出唐代文人骚客们留下的痕迹。

宋代丞相为它起名

在乳洞岩千年的文人骚客之旅客中,名气最大,官衔最高的,莫过于宋朝的尚书左丞相李邦彦。

李邦彦到此游览后,写下了著名的《三洞记》,并颇有兴致地把三洞的名称起了:下洞钟乳石千姿百态,洞石壁喷出一泉,泉水穿洞而出,清冽甘甜,四季不干涸,落地如雷,故名“喷雷”;中洞洞门较小,但洞内也很宽广。洞内很干爽,山下湿气常凝聚洞口,似霏烟漂渺,游人幌如置身童话世界,因而名“驻云”洞。上洞钟乳奇秀,千奇百怪,闪闪发光,瑰丽多姿,每块乳石,均似披上了采色纱巾,因而此洞名“为飞霞”。

有了李丞相的鼎力题词,在宋朝之时,无论大小官员,只要路过兴安,乳洞岩都成了他们必行的一站。静江知府张孝祥、南宋名臣范成大、刘克庄、广西经略安抚使兼转运使李曾伯、知静江府谢逵等等,不仅在这留下了足迹,还赋诗写记,镌刻在岩壁之上。

兴安市民的周末度假

或许是由于名人印记较多,在古代,乳洞岩一直是兴安本地读书人心目中神圣的地方,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者赶考之前,书生们都会在洞门口烧上几柱香,拜上三拜,祈求金榜题名。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当我们来到乳洞岩之时,洞口香火不断,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依然固定地在逢年过节、初一十五之时,烧上几柱香,希望儿女们将来考上个好大学,光宗耀祖。

与此同时,乳洞岩美丽的风光还吸引着市民周末度假游。邀上几个亲朋好友,开着车,就在洞口就着泉水,支起锅,做一顿美味的野炊。洞门前的平地,成了孩子们嬉闹的场所,冬暖夏凉的洞内则是天然的聚餐地,其乐融融,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屹立千年的飞霞寺

但凡是文人聚会的地方,都会有一座寺庙,乳洞岩亦不例外。在旁边,就有一座已屹立千年的飞霞寺。

因为历史的原因,飞霞寺已经难以考究建立于何年,据传是唐宋年间,正当乳洞岩文人骚客往来最多的时候,就已经落成。

走进飞霞寺,随着佛音响起,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范成大等诗人观赏完乳洞岩后,会走进飞霞寺歇上一歇,喝一杯茶,用一顿斋饭,与寺内的得道高僧论上一两个时辰的佛法,方满意而归。或许在这期间,灵感来临之时,还会写下一两首诗,赠与方丈,显一顿茶饭之恩。

只是在文革期间,飞霞寺也一样受毁,这些有可能发生的故事也一并被毁去,无迹可寻。直到文革结束后,在当地的信众热捧下,飞霞寺才慢慢重建,如今已经成为兴安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传承了千年的佛门圣地,如今依旧香火不断。

Hash:bdafc6593e1dcb3edb80e5e7d15a3efdfd5c28aa

声明:此文由 贺州市旅游协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