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是当年秦始皇的军事要塞,为什么只有汉代遗物?

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城西南20公里的的溶江镇灵渠与漓江汇合处,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修建灵渠、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军事要塞,是五岭之一越城岭要塞的相关设施。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

附近的灵渠(即兴安运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兴安古严关遗址(在严关镇),在秦城之北。地处湘桂走廊中心,关西侧凤岭与越城岭相接,关东侧狮子山与都庞岭相连(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名“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

除了已发现的“大营”秦城遗址的四处外,在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散布着许多墩台、壕沟、土墙,布局纵横交错,古战场遗迹历历在目。“城墙埂子”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马家渡口至大营村西丘陵高地,城垣长达三里多路,城垣之上宽可纵马飞奔。城垣北面的灵渠为东西走向,与城垣斜向并行,在马家渡口与城垣交汇处,现存城垣东端距灵渠仅数十米。

在高高的城垣上,处处可监控灵渠,看来,这一道“长城”对灵渠的护卫非常重要。秦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是七里圩村南大溶江边的的“王城”,“王城”北距古严关15公里,地势平坦,两边则高山连绵,灵渠和大溶江流经东西。“王城”城墙残垣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墙厚5至8米,高2至4米;城外周围还筑有约10米宽的城壕和墙体高厚约1米的外城;内外城基本都是长方形,整座城像一个“回”字,仅在北垣开有城门及一突出的平台;城垣四角墙高且厚,向往外突出,古时应建有角楼。

高大的城墙,宽而深的城壕,角楼、马面、单城门的设置,以及出土的兵器,显露出军事防御的气息。说明秦城整体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而“王城”则是其中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古城,应是秦汉时期驻军的指挥机构所在地。

宋以前文献对秦城遗址无记载,宋代及其以后的文献都称这里为“秦城”。北宋诗人曹辅、南宋诗人张孝祥都有《古秦城》诗,刘克庄有《秦城》诗。周去非《岭外代答》对其地理位置及形胜有较详细记载:“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溶江小溶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

《舆地志》载:“秦城,昔秦谪戍之所”。南宋范成大说:“秦城,相传秦始皇发兵戍五岭之地”。明邝露撰《赤雅·秦城》亦载“秦始皇发卒戍五岭地为秦城。……秦取桂林、象郡,兵勒湘南,据其喉咽,临融漓二水间”,所以秦城也就是“秦营”,是当年秦军驻守之地。秦城遗址位于越城、都庞二岭孔道,其间地势平坦,四周高山绵亘,大溶江旁依而过,背靠天险严关,足见其形势的险要,是典型的防守要塞,是当时秦军被西瓯部落围困的地方。

秦城又称越城,相传为秦始皇发兵戍五岭之地但在多次的调查中均未发现秦代的遗物,在城址内所采集到的大量陶质砖瓦片和各类器物大都是汉代及汉以后的遗物,因此对城址的建筑年代有着不同的看法。

遗址大体为长方形,东西约800米,南北约600米,城墙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蚀破坏。城墙残高5米,宽20多米,为夯土筑墙,夯土层厚10~20厘米。此城废弃约在西汉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汉时代居多,有石斧、青铜剑、陶器残片等。较有价值的是秦塔式纽铜印、汉青铜盆、“大富牢罂”陶瓮。秦瓯战争时期,秦军由于遭遇西瓯部落处处堵击,欲进不得,欲罢不能,陷于“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和“宿兵无用之地”的困境,只能驻守险要地区,因而驻扎在今兴安县的大、小溶江之间。修建城堡,派兵驻屯,以防西瓯人的进袭。后人把这城堡称为秦城。二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该地至今还保存有“秦城遗址”。这遗址周约二十公里,有“大营”和“小营”之分。古战壕和古城垣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显然是当年十万秦军驻扎的地方。

兴安古严关遗址(在严关镇),在秦城之北。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名“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岭南、荆楚南下广西的交通要道,秦汉时期有“楚尾越头”之称。严关地处湘桂走廊中心,关西侧凤岭与越城岭相接,关东侧狮子山与都庞岭相连。群山之间有一条长约330米,宽仅33米的峡谷,严关就建在这峡谷中间。其关墙长40米、高5米、厚8米,中间开有3米多宽的关门,门中有两重可以升降启闭的闸门。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楚越之咽喉”之称,是桂林的北门,也是整个粤西的北门。南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对其险要地形和战略意义有专门说明:“北二十里有险曰严关,群山环之,鸟道微通,不可方轨,此秦城之遗迹也。形势之险,襟喉之会,水草之美,风气之佳,真宿兵之地。据此要地,以临南方。”

当年秦军进攻岭南的是沿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穿越都庞岭和白芒岭过贺州(县)南下,即今天我们说的“潇贺古道”。而秦监御史禄开凿灵渠,只是为前线的秦军提供后勤补给而修建立的一条水路。

为了解决被困秦军“粮食绝乏”和部队后援问题,秦始皇不得不改变战略,“使监禄凿渠运粮”,用四年时间在五岭中的越城岭西南脚下开凿了一条运河,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兴安灵渠。

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涌流着两条著名的河流:一为北去的湘江,其源头是兴安海洋山的海洋河,正是在灵渠“人”字大坝的接口处流成了湘江,湘江继续北流汇入长江,最后进入东海;另一条则是南流的漓江,其源头是兴安越城岭最高峰猫儿山的华江,其与湘江汇合后称大溶江,继续往南流成漓江,漓江继续南流汇入珠江主干西江,最后进入南海。谚语“兴安高万丈,河水两头流”说的是兴安独特的地势。湘江北流、漓江南流,两条江主流相距数十公里,漓江支流始安江距湘江最近处不到两公里。

修建灵渠的“人”字大坝改变局面、沟通湘江与漓江、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它由铧嘴和大小天平组成。铧嘴居上,如同高昂的头颅;大小天平居下,如同呈72度角的双臂。今天,如果你登上兴安灵渠边的南陡村中的观景台,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躺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惟妙惟肖的“人”字大坝。“铧嘴”劈开了浩浩北流的湘江,将湘江源头的水分了三分之一给漓江。秦始皇50万大军和粮草就是从长江进入湘江,又从湘江逆水进入兴安灵渠的北渠,沿大天平绕过著名的“铧嘴”进小天平,沿小天平顺水进入南渠,然后一路顺水进入漓江、西江、珠江,最后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若愚)

Hash:1be5654e228e2a2273624ca5aaa86804a4b0fe9d

声明:此文由 捞史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