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史爱好者笔下的“不夜古城”,真实还原千古胶东的繁华之地

随着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日益频繁,而今,荣成的许多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余之景亟需加以妥善保护,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需依赖人们的挖掘和传播。

荣成籍文史爱好者梁善勇先生先后对道光年间的“荣成八景”进行过多次的实地考察,深入采访当地耆老及传说,积累下一笔宝贵的人文资料,并将“八景”整理成篇。今天,山东荣成为分享的是清道光八景之首——不夜古城

文史爱好者 梁善勇先生

不夜,孤城曙色出云霞

不夜,胶东地区一个古老的地理名称,位于今天的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

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便建立了一座城池,叫不夜城西汉初年在此设置不夜县,是当时山东半岛东端最古老的县级行政区划之一。至东汉初年撤并入东莱郡,不夜古城存在了近1000年。

网络图片

不夜古城一直是一处著名的古迹名胜之地。

不夜古城与峨石瀛波、秦桥古迹曾被文登县列入“八景”之中。

清道光年间,不夜古城又被列入“荣成八景”之首,此时的古城遗址尚依稀可见,后来渐渐湮灭。

网络图片

亘古千年历尽沧桑

道光版《荣成县志·沿革》记载:“周莱子筑不夜城,战国为夜邑,秦为腄县地属齐郡,汉初称夜,武帝以后称不夜,王莽时称夙夜。又,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易止宝货’,是不夜又名夜易矣。东汉省入牟平县属东莱郡。”

前后算起来,此时的不夜城已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成为胶东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是非常漫长的时间了。

《荣成县志》并没有明确记载不夜名称的由来,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不夜”的出处一直存有争论。

目前关于“不夜”的由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有日夜出说

古代地方志认为不夜县因太阳于夜间出现而得名。此说最早见于《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此说经唐代学者颜师古引用,流传最广。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也因袭此说。

二、近日说

代表人物是清代宁海州(今乳山市午极镇)人、有“文名甲东海”之称、曾任河南滑县知县的张崧。他写过《不夜城考》,认为不夜近于日出之处,最先看到太阳,因此直接以“不夜”为名。张崧认为持“太阳见于夜间”之说,则近于无稽之谈。

三、东夷语言说

现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较早注意到汉语地名中的“不”字可能来自古代中国东部滨海民族的语言。周振鹤、游汝杰等历史学家也认为,不夜之“不”字,并非作否定意解。“不”字可能来源于黄海沿岸的古代民族语言。

网络图片

四、古名夜昜说

道光《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币出土,其文曰“夜昜止保货”,则不夜又名为夜昜。

网络图片

究竟哪种说法准确,由于没有确凿的依据,一时尚难定论。

不夜何以成为胶东地区的一处“大邑”,《荣成文化通览》给出的解释是,“早在春秋末年,境内北部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较为集中的‘不夜邑’。随后的战国时期乃至秦末的楚汉之争,西部居民因避战火而东迁不夜一带。至西汉初年,以不夜为中心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

网络图片

不夜古城内曾建有两座亭阁。

一个是不夜亭,为王莽时(8~23)所建,一个是朝阳亭,为宋庆历时(1041~1048)所建。现在不夜东北面的海湾叫朝阳港,大概就是由朝阳亭而得名,历史上这一区域的行政区划称朝阳都,也是由朝阳亭而得名。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地群众称不夜,“不”,不读“bu”而读“be”,这是不是与谭其骧所说的“东部滨海民族的语言”有关呢?不夜一带的最早原居民来自何方,值得人们去好好研究。

网络图片

临山抱海景色殊丽

归纳起来,不夜古城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不夜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魅力

道光版《荣成县志》在介绍不夜古城时,配有一幅图画,画中的不夜古城,坐落于山峦之中,城的四周有高高的城墙,一道高大的城门面对崖壁下的滔滔水波,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实地到不夜踏游,我们可以看到,不夜古城遗址坐落于伟德山北麓一个高埠处,南、西、东有山岭相绕,北面开阖平坦,与渤海相拥,是一个典型的“椅子地”。几千年前不夜城北面应该是一片滩涂沼泽地带,海水可以直达城下。后来海水退却,留下一片广袤之地,成为今天港西镇的区域。在不夜城的东边有一条不夜河自南面的伟德山上倾泻而下,直入北海,不夜城的西边又有一条沙河西南向东北入海,不夜城被山水紧紧环抱,的确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其二,不夜古城因“有日夜出”而闻名遐迩。

不夜古城的名声要远比后来的成山头响亮,或许,后来的秦皇汉武以及许多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是慕名前来观看不夜古城“有日夜出”的奇观后,再转道东去成山头赏日的。因此,可以说成山头的名气是由于不夜古城的带动而声名鹊起的。这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来到不夜古城后,对这里的山海景色叹羡不已,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文字,这让我们对不夜古城的古韵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五年任文登知县的王一夔,有一天来到他治下的不夜古城巡视,并留下《古城不夜》的诗作:“孤城曙色出云霞,地处苍山碧海涯。日上扶桑当户晓,月中烟火有人家。闾阎胜事安耕凿,井邑居民乐岁华。十载我为司牧久,升平时与话桑麻。”诗中把不夜的美景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境况,徐徐道来,作为一县之宰,王一夔此时的心境很是得意。

网络图片

其三,不夜具有丰蕴的历史人文内涵。据历史记载,不夜县当时所管辖的范围在东牟(今牟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文登市大部、环翠区和荣成市全部,可谓地域广阔,物阜民丰。与不夜有关远古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有两位,一位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田单。他是田齐时期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传奇将领,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为齐国一代名将贤相。当时不夜称为夜邑,田单因功曾被齐王分封为“夜邑万户”;另一位是西汉初期的虫达,今安徽砀山人,率家乡37人随从刘邦起事,定三秦,破项羽,被封为曲成侯,后改封夜侯,食邑四千户。这里的“夜”是指当时的“不夜县”还是指当时的“掖(夜)县”,历史上记载并不清楚。

道光版《荣成县志》记载,此时的不夜古城“遗址尚可识”。

不夜古村原坐落于古城遗址北,故世代村民习称村前遗址为“南城”。

1950年代,“南城”仍可见夯土墙基和城门残垣,附近数十座汉代冢墓仍保存完好。1970年代后,由于不夜村逐渐向南迁建,所以古城遗址现今大致被压在新迁建的不夜村下及以南地区。村民俗称今村中南北大街以东叫“东城泊”,以西叫“西城泊”。

网络图片

据有关资料记载,不夜古城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1.5米,地下文物极为丰富。

今不夜村周围地表露出的古代砖瓦残片随处可见。1960年代整地前,“南城”一带农田间的瓦砾堆积可达一人之高。历年所采集的标本中,建筑材料类有陶水管、大板瓦、千秋万岁瓦当和菱形纹榫砖等,皆为战国、秦、汉时期。器皿类以泥质灰陶、夹沙灰陶和夹滑石黑褐陶为主,器形有大罐口沿和大盆口沿等。1985年夏季,在不夜村西北出土了西汉高后时期的半两钱一罐,重5公斤。

1992年冬,在不夜村前扩修公路时,挖掘出大批砖瓦和陶器片,在村东南路段发现6口古井。在村西南路段露出大面积红烧土,可见部分南北30米、东西40米。在红烧土中发现不少一侧饰菱形纹或网纹的榫砖。

采集的青铜器主要有:1980年代出土的一只鼎、一把壶,形制为西周中期铜器;1990年代出土的青铜兵器、青铜樽等。

《荣成县志》还记载道:“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据有关专家考证,保货即宝货。唐代贾公颜疏:“案彼周景王时患泉轻,将更筑大泉……文曰宝货。”“夜昜止保货”即“夜昜之宝货”,是始于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时的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仅发现于不夜,不见其他地方出土,说明夜昜之地就在不夜一带,历史上不夜曾名夜昜。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似乎感觉到,不夜,历史上曾经有自己的货币,这更加说明不夜当时的政治地位是何等的显赫,经济又是何等的繁荣昌盛。我们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当时的不夜,一定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流如织,交易火爆。甚至夜晚也是华灯如昼,商贸兴旺,生活丰富多彩,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夜之城。

不夜鸿儒鲁皖流芳

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由于不夜的山海润土以及厚重的人文滋养,使得这里人才辈出,名重当时。

清末的孙葆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荣成县朝阳都不夜村(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人,是一位闻名鲁、皖的学者与清官,晚年因总纂《山东通志》而享誉后世。

道光十九年(1839),孙葆田出生于不夜村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

同治九年(1870),孙葆田考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孙葆田被选授安徽宿松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合肥发生一起逼租殴死人命案。凶犯乃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楞和其随从。孙葆田接案后,详查案情,秉公执法,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皆谓“包龙图复出”。孙葆田秉正耿直的性格,必然受到同僚的陷害和豪强的怨恨。不久,即有御史弹劾孙葆田诬人死罪,光绪皇帝诏命安徽巡抚陈彝予以惩治。孙葆田看透官场腐朽黑暗,于是,“引疾”辞官归里。合肥百姓赠以“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颂词,并传有“包公虽清,不如老孙”的民谣。

孙葆田一生著述颇多。现存的主要收集在《校经室文集》内,包括序、跋、志、表、传、记等文体,约80篇,基本体现了孙葆田文章的学识和风格。由于内容多属清末山东名人的序、传、志之类,且态度严谨,所以史料价值颇高,宣统《山东通志》和民国山东各县志多取材于此。

孙葆田作为近代一位著名学者,最使人称道的还是他耗尽晚年心血总纂的《山东通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葆田在资金短缺、办事艰难的条件下,不拿半分稿金却四处访求博学之士,拟定出《山东通志》的编纂方法。宣统三年(1911),长达200卷的《山东通志》基本完稿。但孙葆田却因编纂该志而积劳成疾,没有看到新志刊印,不久便猝然病逝。

孙葆田总纂的《山东通志》约620万字,刊印后装成128册,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它的刊印受到当时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山东通志》的集大成者,对研究山东地方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葆田家族在不夜村有近30亩地大小的住宅。不夜村党支部书记孙德科带我到其遗址观看。遗址位于今天不夜村西北,现在被辟为耕地,上面建有塑料大棚。孙德科说,他小时候这片住宅还没有拆,他曾在这里上过学。他记得这片住宅的中间是一条南北街道,两边有很多单独的四合院,分主仆生活居住区。街道都是石块铺就,并经过细钻打磨,大门两旁矗立着两块很高大的青石板,门前有旗杆石。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这里面有铁匠组、木匠铺等。1974年,这片住宅被全部拆毁,门前的旗杆石被用于砌村里的戏台。

孙德科带我到老戏台,果然见到有几块很大且经过雕琢的青色理石,砌在戏台的外缘,上面还有一些打磨很精致的石条,孙德科说这也是当年孙葆田祖宅的石头。我问起村里还有没有老的建筑和遗迹了,孙德科说,过去的遗迹一点也见不到了,前些日子北京大学教授曾带着学生前来考古,想弄清不夜古城当时的面积范围究竟有多大,由于遗址都被现在的村居所覆盖,一行人员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结果,只得遗憾而去。孙德科说,现在的村子南北长1000米,东西长500米,大约1200座房屋基本都建在不夜古城之上。在村子北边现在还有一些百年以上的老四合院,并带我前去探访。这些砖石结构的古老住宅,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不夜村曾经的古老历史。孙德科说,这些房屋要留下不再拆了,这是不夜村这个千年古地惟一的一点历史遗存了,应该好好保存并流传下去。

Hash:7f3c6f2d274c961422339ea54a60869d625d1ce7

声明:此文由 荣成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