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曹操篡汉连载12
作者:握中悬璧(公号同名),授权读史发布。
曹刘汉中大战,阳平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刘备和夏侯渊在此地鏖战了半年之久,因此我想任何一位喜爱三国的朋友都对这个地点不会陌生。
不过,若说起三国时期阳平关的具体位置,可能对军事地理关注较少的朋友就会有些拿不准了。
如果是《三国演义》的爱好者,应该会认为阳平关是汉中北面的门户。因为在安居平五路一章中,就有曹真率十万大军从关中京兆出阳平关攻打西川的情节。
此外,曹丕伐吴的时候,也有赵云出阳平关攻打长安进行牵制的情节。
而三国志游戏中也采用了这种设置,把阳平关放在了汉中通向长安的褒斜道上。
另外则有些人认为,阳平关肯定在汉中以南的陕西宁强县,因为今天这里有一个阳平关镇。
很可惜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阳平关并不在褒斜道上,而且今天的阳平关镇也和汉代的阳平关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哪怕是认真读过《三国志》的朋友,也可能会对阳平关的位置产生疑问。
比如当初曹操从关中出发,经过大散关征讨张鲁,随后进兵阳平关,这说明阳平关在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上。
而汉中大战爆发后,刘备在命张飞率领一支偏师进军下辩的同时,亲率主力赶奔阳平关,威逼汉中,这则说明阳平关在成都通往汉中的金牛道上。
那么这样一来不就矛盾了吗,阳平关究竟在哪呢?
除此之外,史书中还有一些相关的地名,比如阳安关、关城等等,这就更容易让人混淆了。
因此在讲述阳平关之战前,我们有必要对阳平关做一个系统的介绍。
其实上文所说的并不矛盾,因为阳平关就位于陈仓道和金牛道通向汉中道路的终点处,是汉中盆地西侧的门户。
也就是说,它既在陈仓道上,又在金牛道上。
据《水经注》记载,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因其位于浕口之侧,所以也叫浕口城。
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水经注)
浕口顾名思义就是浕水汇入其干流的河口,浕水今天称为咸河,也叫白马河,依照水经注的描述,阳平关位于河口东侧。
不过问题又来了,按照《水经注》记载阳平关的地点应该是在河口以东的平原地区,而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阳平关则在山上。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原来,阳平关在汉中纳入刘备的版图后,位置发生了迁移。
张鲁时代的阳平关确实是在山上,可到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经不在那里了,他所驻扎的那个阳平石马,也就是新的阳平关,此时已经挪到了浕水以东沔阳县(今勉县)的平原地区了,在今天仍然有遗址保存下来。
这是因为当初张鲁控制汉中时,需要面对曹操和刘璋两个方面的威胁,因此需要把防御体系修建在山上,达到易守难攻的效果。
而后来曹操在丢失汉中后,已经对武都鞭长莫及,于是令武都太守杨阜和雍州刺史张既分别从当地迁移人口到关中,相当于对武都基本上放弃了。
也就是说在刘备控制汉中后,无论武都,还是成都方向的威胁都已经消失,那么阳平关据险防守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此时将其迁移到平原,就变成以驻军的功能为主了。
《水经注》成书时期是在南北朝,距三国时代已经过去两三百年了,因此将阳平关位置记录为平原之上也是很正常的。
总之,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老阳平关位于沔阳县以西附近的山上是毫无疑问的。关于这一点,《读史方舆纪要》和《蜀鉴》等作品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那么究竟在哪座山上呢?按照董昭上表中所说,阳平关城下南北山相隔很远,不易防守,这说明阳平关下面就是一片开阔地了,按地图所示只能在浕口西侧的走马岭上。
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注)
而曹操攻破阳平关费了一番周折,并不是说他过不去,而是因为他先解决了山上张卫的驻军。
如此看来,在刘备进攻汉中期间,阳平关并非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占据这里,并不能阻挡敌军杀入汉中盆地,但可以起到威慑作用,敌军无法对山上的驻军不管不顾,因为后路随时可能被切断。
也就是说,当时的阳平关虽然名为“关”,但其实并非是一座关口,而是一座山上的要塞。想必这个结论应该会颠覆相当一部分人的印象了吧。
那么,今天的阳平关镇又是哪里呢?原来这个地方在汉末被称为关城,现在可以将其称为阳平关,而汉末阳平关则应称为古阳平关。
这两个地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根据《历史地名大辞典》和《军事大辞海》等现代工具书的查询结果,关城似乎在宋代被改名为阳平关,而古阳平关则失去了原有的名字。
事实上这一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宋代作品《太平寰宇记》中仍然提到关城这个地名,说唐代设立三泉县时就以关城为治所,说明当时并未改名。
而南宋作品《蜀鉴》则说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县)附近五里有阳平关,但并非古阳平关。这则说明南宋时期已经有很多人把关城和阳平关混为一谈了。
今大安军五里亦有阳平关,颇险要,然非旧迹也。(蜀鉴)
当然,《蜀鉴》的作者还是可以将两者分得清的,还特意做了说明。但后来的人就逐渐混淆了,久而久之,关城变成了新的阳平关,而真正的阳平关则只能被称为古阳平关。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阳安关,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阳安关就是关城,而现代工具书大多延续了这一说法。
这其实又是一个错误。具体根据可以参照《三国志》中钟会伐蜀的相关史料。
当时钟会率十几万大军走褒斜道和傥骆道进入汉中盆地,然后向西过阳安关(即阳安口),中间还拜祭了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可是之后钟会又命胡烈攻破了关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阳安关真的就是关城,怎么会先出阳安关,又将其攻破呢,这明显不合逻辑。
因此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阳安关其实是古阳平关的别称,在蜀汉后期称其为阳安关。
这一点《蜀鉴》有着准确的解释,书中提到:阳安关口即阳平关。说明至少在宋代阳安关这个地点还是有准确定义的,但到了清代则被混淆了。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这几个地点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结论很简单,现在的阳平关即关城,而古阳平关则是阳安关。
由于我们这个系列讲的是汉末三国时候的故事,因此本文中不特意称古阳平关,而统一称为阳平关,大家明白即可。
218年夏秋之交,刘备亲率大军占据了阳平关(此时还在山上),取得了有利地势。
孙子兵法说:“险要地形一定要抢先掌握在手里,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以逸待劳;如果该地已经被敌军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可再进攻。”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孙子兵法地形第十)
目前这个高阳之地就被刘备占据了,而夏侯渊来晚一步,没法主动进攻,因此只好率主力在浕水以东的平地上驻守,而张郃率部分兵力驻守广石。
关于广石的位置,按照《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记载,位于巴、汉之间,后人据此推断广石位于四川广元市一带。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按照后续的发展,张郃是在广石挡住了刘备的猛攻,在这之后刘备才南渡沔水,这说明广石其实在沔水(汉水)以北,而不在巴、汉之间。
关于这一点,《蜀鉴》提到广石在阳平关以西。因此我推测广石应该是在夏侯渊驻军地点西北面的陈仓道上,这样才比较合理。
阳平关西有矿石关。(蜀鉴)
夏侯渊让张郃据守此地的目的,应该是防止刘备暗中从陈仓道上迂回到自己的侧后方,这样的话无论正面,还是右翼,都可以得到保障,虽然难以退敌,但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沔水南岸,由于地形过于险峻,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没有大路可走,夏侯渊相信仅靠这一天险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左翼了。
夏侯渊这种部署看似万无一失,可惜凡事总有个例外,他最终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过在最开始阶段,夏侯渊的部署确实没什么明显破绽,刘备也没有信心速战速决。
鉴于之前在武都阻挡曹操援军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刘备担心曹军随时会从陈仓道方向增援过来,到时候自己就要腹背受敌了,于是又制订了一个计划,目的同样是阻击关中方向援军。
马鸣阁道之战就此打响。
关于此战,曹操也看得很清楚,他说马鸣阁道乃汉中咽喉,刘备来争此地就是为了断绝我军的增援的路线。
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那么马鸣阁道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种说法。
首先《太平寰宇记》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都说马鸣阁道在昭化县(今四川广元市)。
其次《通鉴地理通释》则说马鸣阁道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退兵时烧掉的赤崖栈道。
最后《读杜心解》中提到,明末清初学者朱鹤龄认为,马鸣阁道为略阳县东南四十里的飞仙阁。
这三种说法都肯定了马鸣阁道位于通向汉中的咽喉要道上,而具体是哪条道则有所分歧。
《太平寰宇记》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认为是金牛道,《通鉴地理通释》认为是褒斜道,而朱鹤龄则认为是陈仓道。
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首先金牛道是不可能的,刘备阻断马鸣阁道是为了堵截曹操的援军,而金牛道则是他自己的进军路线,如果他阻断金牛道,那岂不是断了自己的后路?这让人不可理解。
其次褒斜道可能性也不大,从阳平关到褒谷口就有上百里,而赤崖又深入褒斜道近百里,刘备在完全没进入汉中盆地的时候,就发兵将近两百里去褒斜道搞事情,如此孤军深入岂不是白白折损兵力?更别说张郃还守在广石,他根本就过不去。
而最后一种说法,马鸣阁道在陈仓道上,这则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刘备最担心的就是曹军援兵从陈仓道赶来,分兵堵截理所应当,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如果曹操援军要走褒斜道的话,那刘备根本无法阻止。
其实当时刘备身边有不少出色的武将,比如张飞、赵云和马超,但不知为何他却派陈式执行这一任务。
而曹军阵中虽然夏侯渊和张郃都有驻守阵地的任务在身,但还有一位名将可以率领机动兵力出战,他就是徐晃。
结果不出意外,籍籍无名的陈式根本不是徐晃的对手,马鸣阁道一战损兵折将,大败亏输,阻断陈仓道的计划再次落空。
刘备这下着急了,曹军援兵随时可能赶到,自己是拖不起的,必须要和时间赛跑,如今除了强攻别无他法。
他挑选精兵万人,分为十个波次,连夜对张郃驻守的广石发动强攻,可惜徒劳无功,张郃岿然不动。
这时候形势对刘备已经颇为不利了,自开战以来,下辩、马鸣阁道和广石三战皆负,士气大受打击。
阻断陈仓道不成,强攻也不成,夏侯渊的防线丝毫没有动摇的迹象,最初定下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破产。
此时曹操的亲征大军已经出发,于218年九月抵达长安,如果曹操率兵赶到,夺取汉中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可是若不夺汉中,刘备的头上就像悬着一把利剑,将永无宁日。
刘备清楚,现在必须做好增加兵力和曹军硬碰硬的准备了,于是他急令成都方面增兵。
当时后方留守的主事人是诸葛亮,由于巴蜀地区这几年连年征战,人力资源非常紧张,于是他咨询蜀郡从事杨洪的意见。
杨洪当即表示汉中必须要夺下,否则蜀地早晚保不住,所以现在就算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也一定要发兵支援前线。
不过得到援兵后,刘备的形势只能说稍有缓解,但依旧不容乐观。
现在阻止曹操增援是不可能的,强攻的话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再次失败,只能是白白挫伤锐气。
之前我们在讲夷陵之战时提到,若想长期相持,除非你有后招,否则漫无目的等待就是死路一条。
目前刘备手下有法正和黄权这样优秀的军事参谋辅佐,他当然不会犯几年后的那种错误。
所以事到如今,若想扭转局势,就必须要有所改变了,汉中大战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点击查看: 曹操篡汉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诸葛亮北伐01 、 02 、 03 、 04、 05
司马懿01 、 02 、 03 陆逊01、 02、 03
邓艾01 02 03
今日特别推荐关注
好 物 精 选
除了美食,
每天还有红包抢哦!
Hash:adc5a7d648780c1c58b576b20f7daa22e6bae90a
声明:此文由 红楼旧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