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百年大殿 来,寻觅尘封的味道

西山遗址

简介

西山古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的岳山余脉,枯河北岸的二级阶地边缘,北距黄河约4公里,西北与连绵不断的豫西丘陵相接,东南俯瞰黄淮平原。面积10万平方米,后经国家文物考古领队班连续3年的发掘揭露面积4700平方米,共清理房基120余座,窖穴、灰坑1600余座,灰沟20多条,墓葬200余座,瓮棺葬130余座,出土大批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及兽骨、种子等动植物遗骸,其中最重要的发现首推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垣。

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是一座举世瞩目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堡,距今5300~4800年,是迄今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圆形,最大径180米,面积约34500平方米。

出土情况

城内建筑基址多有奠基坑,用瓮棺葬埋葬儿童,已发现窖穴与灰坑2000余座,出土大量各类遗物。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时代跨越了仰韶时代早、中、晚3个时期,是豫中地区为数不多的经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出土数量众多、错综复杂的遗迹、遗物,为我们研究仰韶时代豫中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特征、文化性质、聚落形态、社会组织、丧葬习俗、生态环境,与周边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详尽的实物资料。

意义

西山遗址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形制结构无疑对中国古代城址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显示了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力。西山城址的发现不仅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而且对于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文明诸要素之一的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复杂的社会机构和体系。早先,在论及中国文明起源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女神庙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冢”,而今中原地区黄河之滨仰韶文化城址的面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从西山古城高峻的城垣上空看到了华夏文明的新曙光!

城隍庙

简介

城隍庙大殿系明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面阔5间(16.2米),进深3间(11.4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脊施绿黄相间琉璃脊筒,脊筒饰以行龙、飞凤、云雷纹图案浮雕,两端置蟠龙鸱吻。四道垂脊,脊筒饰连枝花卉图案浮雕。戗脊置海马、狎鱼、麒麟狮子绣球等彩釉雕塑。屋面覆以绿色琉璃瓦。主体建筑由18根木柱支撑梁体,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梁体等木构架,五色彩绘。青砖砌墙,砖缝白垩,殿内方砖墁地,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为研究明代建筑工艺提供了建筑实体。

城隍庙大殿的木雕斗拱工艺尤其精美,是木雕艺术之精品,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以当天定为庙会。庙会这天,城隍庙里从早到晚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城隍爷历来被人们当作守护神,人们祭拜城隍爷,无疑是祈求平安幸福。

据庙中碑文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朝。上世纪50年代庙会热闹非凡,2006年后每逢庙会连唱大戏3天。

传说

关于城隍爷,村里有一些传说。

老百姓所说的“城隍爷经常显灵”是指在有人祭拜祷告时,城隍爷会有所感应,会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腿部能够活动,还可以站立。其实老人们说,是由于木材里头有机关,眼睛会动,腿部会动,可以控制,但遗憾的是,在“文革”“破四旧”时,神像及庙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关于塑像能动的说法,有老人说见过的,只是红卫兵拿走了什么,目前无从查起。

公交路线

723路 从东风路省中医院到古荥镇政府

322路 从西郊医学院到古荥镇

Hash:4075cbba8018967acbfc6a52d4594077dce5c140

声明:此文由 郑州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