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巍山这本书

翻阅巍山这本书,昨日的繁华与沧桑又重现,巍山,还有多少故事藏在时光里。

巍山的故事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的巍峨厚重,是它毎块青石板上留下的千载烽烟,是它每个古建筑里蕴含的世事浮华。

往事的尘埃里,巍山总有一些旋律不易平息,总有一些身影牵引后世的目光。巍山这本线装书中,收藏着烟雨风烟、明艳韵致,收藏着古城、庙宇、道观、清真寺,收藏着唐代、明代、清代的飞檐翘壁、雕梁拱斗,也收藏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华美中蕴藏古雅,既匠心独具、又美轮美奂。

翻开这本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是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拱辰楼。这幢建于明代的建筑,如巍山的脸面,留给每个人对巍山的第一印象,庄严雄伟、古朴凝重。每个清晨、每个夜晚,拱辰楼总是那样静静地坐落在古城里,用它不变的眼光凝望着从四面八方走来的旅人,安详而亲切。

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是明代典型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在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大气。南北城墙有城垛。拱辰楼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登上顶楼时,犹入上云天,东看文华层叠山峦,南观巍宝名山文笔塔,西望瓜江垒玉,北眺苍山积雪,全川村落,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然而,站在拱辰楼上,却有几多感慨几多哀伤。

2015年1月3日,历经百年的拱辰楼被一把大火所毁,那一夜,整个巍山在哭泣……拱辰楼没有了,巍山人又怎能舍得了对拱辰楼的感情与记忆呢?于是,巍山县领导遵照1:1的比例,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修建了新的拱辰楼。再次重新装裱、悬挂起“魁雄六诏”大匾和“万里瞻天”巨匾,两匾雄厚有力的书法辉映着拱辰楼的光芒,让这个承载着城市灵魂的标志性建筑再次崭露笑靥。

读巍山,当然最值得深读的要数巍宝山。巍宝山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县城。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祥地,至今留下许多传说胜迹,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我们置身于巍宝山古木参天、溪泉叮咚的林荫小道,流连于巍宝山的每座道观和古建筑群里,追忆逝去的如水光阴,甘露亭、文昌宫、灵官殿、青霞宫、玉皇阁观音阁、魁星阁、三清阁,牌楼、殿宇,这些自唐代开始建筑,盛于明清,到清末遍布全山道教殿宇,无不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之辉煌。今天仍有红尘中的人穿行于道观里,拜谒、观光、祭祀,构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图画。

在这些道观里,文昌宫是游客的游览中心。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耸立于天子台上。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清澈见底,名“龙潭”。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始建年代不详,最初可以追寻到两汉时期孟获之兄孟优(道家人士)曾居此修炼,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因士兵误饮哑泉神水(龙潭神水)不会说话,诸葛亮曾亲往殿内访问孟优求得解药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称文昌宫,清代以后屡有修缮。

文昌宫大殿建在两米多的高台上,为面阔三间单檐硬山传统木构架建筑,祀文昌帝君。文昌之名由来甚古,宋代以预卜科举功名甚灵验,多为读书人所信仰。二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传统木构架建筑,祀关圣帝君。这里关圣殿的塑像造型为秉烛夜读《春秋》,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大约是巍山自古以来“文教昌明”的昭示。

大殿前有池潭,透过池中清如明镜的水,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似经年不息的流水,一年年传承光大。在文龙亭的南、北两面石墩上,竟然看到一幅惊艳的壁画,名为 “松下踏歌图”。据介绍,这幅绘制于清乾隆24年的壁画,早已闻名海内外,是西南诸省至今最早发现的罕见的古代踏歌壁画。壁画的摹本,曾于1983年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参加展出,获得很高评价,轰动国内外。

仔细观赏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中:只见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观看这样生动鲜活的壁画,依稀看见两百多年前的那些彝人笑脸、那些欢快热烈的踏歌场面,那段缤纷的往事……东莲花村,也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一页。一个藏在重门深院的古村,其令人瞩目的三大特征,犹如三颗耀眼的宝石,点亮了这一方传奇。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由于古村落风貌保存完好、古风犹存,伊斯兰民族文化风情浓郁,于2008年底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晨曦初露的清晨,东莲花村从昨夜的睡梦中醒来,马帮、古道、古巷,宣告了新一天的到来。始于明洪武年间的东莲花村,至今完好保存着建于近代的5座碉楼及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式样特点的古民居28院。村内回族群众素有赶马经商的传统,先后产生过马如骥等一大批在县内有影响的赶马人,遗存了厚重的马帮文化,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

在东莲花村坐下,一种安静整洁的气息弥漫开来,沉静而不死寂,悠然而不懈怠。有如此风姿的村落,必有屹立于世间百年的资格,必有吸天地之灵气、纳万物之精华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读到回族在云南沧海桑田的历史,可以触摸到岁月变迁的古老,是一座村庄又象征着一种恬静闲适的生活意向,似日夜流淌的江河,如光华灿烂的星辰,承载着这个村子的文化,一代代源远留传。

走进东莲花村清真寺,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村中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始建于清朝初年的清真寺,经过多次扩建,在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礼拜堂、宣礼楼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题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族人民对诚信的尊重与信守。走出清真寺,满眼绿树成荫,闻到花香四溢,仿佛嗅到了历史深处的芬芳。

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集聚,造就了巍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祖辈给巍山人民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巍山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00多处,经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共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4处、州级3处;馆藏文物多达30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36件。以巍山古城为核心支撑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宝库中最璀璨的珍珠

从1999年起,巍山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使巍山古城充满着古旧气息和厚重的文化质感,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巍山名城保护工作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是同类工作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掩卷凝思,家园是时光凝固的诗行。当最后一夜,静静地坐在巍山古城里,一边品尝着香软润滑的一根面,一边看着灯火阑珊处居民慢悠悠地走过青石板路,那些古老的建筑仍然安静地屹立于巍山城中,送别每一个人曾经的如花岁月。明日,将告别巍山,除了祈福,我无话可说,巍山是我永远在读的一本书。(云南日报 李悦春)

Hash:375c7fe56d7c9b7d274b218d670e2a3a06e9e7b6

声明:此文由 昆明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