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11陵之惠帝安陵

来源:

求是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504701384

安陵陵园、陵邑及陪葬墓示意图惠帝刘盈陵和皇后张嫣陵,照片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高大的帝陵封土同低矮的后陵封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昭示了张嫣凄苦的一生。

有种说法,高祖长陵和惠帝安陵分别取京都长安”二字而得名。

去过汉景帝阳陵的人一定还会记着,在景帝陵东北约400多米处也有一大冢,冢南立有清代乾陵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惠帝安陵”碑,目前看来这是毕巡抚又犯的一个错误。其实毕沅所立汉陵墓碑大部分都错了,我仔细想了想好像就文帝的霸陵、武帝的茂陵、成帝的延陵和宣帝的杜陵是对的,在以后的博文中关于毕沅的错误只记录不解释,省的让人家老毕觉着我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

咸阳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的大冢应是真正的安陵。理由如下,其一,据《水经注》卷八记载:成国故渠“东迳惠帝安陵南,……又东迳渭城北,……又东迳长陵南。”渭城即秦咸阳城,中心地区在今咸阳市秦都区窑店镇。此处大冢正好位于窑店西北。其二,近年在此冢南邻的聂家沟村发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四皓庙碑”。证明唐代四皓庙故址就在些地。宋《长安志》卷十三记载:“四皓庙在县(咸阳)东二十五里”“四皓祠在安陵西”。其三,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实地踏勘,在大冢附近发现了陵园和陵邑遗址,在加之冢东大量的陪葬墓,也可证明此冢应为汉代帝陵。

一:陵园及帝后陵寝

安陵陵园发现较晚,2001年咸阳市修建五陵旅游路时,因公路穿过安陵陵园才得以发现。安陵陵园同长陵陵园一样,为帝陵、后陵共用一个陵园,各陵没有再构筑单独的陵园。陵园东西长940米、南北宽840米,向西北方向偏斜约12°,陵园东、西、南筑有独立的垣墙,北墙同陵邑南墙共用。现整个陵园地面上只遗留西墙北段约80米一段垣墙遗迹接于陵园北墙(亦为陵邑南墙),该处遗迹照片将在陵邑部分上传。但通过勘探可知,陵园南墙宽10米,其余三面垣墙宽5米,在南墙帝陵正南处,垣墙遗址宽达15米,估计为陵园南门遗址,北墙没有发现门址遗迹,东西两墙因后代扰乱较重,没有能发现门址遗迹。陵园内寝园、陵庙等建筑遗址的情况从目前的勘探报告看尚不清晰,需要进一步考查。

汉惠帝陵,照片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拍摄。陵墓位于陵园东南,距陵园东墙287米、南墙214米。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长方形。底部东西长170米,南北长140米;顶部东西长65米,南北长40米。封土高25米。公元前188年,即汉惠帝七年,年仅23的惠帝去世,谥号“孝惠”,葬安陵。

皇后张嫣陵,照片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位于帝陵西北270米,距陵园西墙155米、北墙450米。惠帝去世时,张嫣才14岁,吕后死后,吕氏在宫廷政变中失败,其被迫“退处”北宫,但皇后之名并末被废,因此公元前163年死后能够合葬安陵。然而,她毕竟不同于其他皇后,所以虽合葬安陵,但“不起坟”。现在地面上的坟丘或为后代所建。该墓冢规模虽小,但仍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近方形。底部东西60米、南北50米,顶部边长20米。墓冢高12米。

二:安陵邑

据文献记载,安陵邑曾为早周的程国都邑。过去一直认为安陵邑为一东西向长方形,但通过考古部门的实地勘察,安陵邑应为一偏向西北12°的“T”字型,即由北大南小两长方形南北相连构成。陵邑南墙同陵园北墙共用一墙,这样一来陵邑、陵园又形成一个更大的“T”字型结构。陵邑垣墙遗迹在地面上保存较多,为叙述方便在示意图中将各段编号,下面就按编号一一陈述。

1号段西侧情况。

1号段东侧情况。

1号段:应属陵邑东墙南段,全长235米,顶宽6米、底宽12米、高4米多,现顶部为现代水渠。其最南端被一现代生产路毁坏,无法探明与陵邑南墙的相交情况。在其南部有白庙村所立的文保碑。

2号段反映的是1号段同3号段垣墙相交所形成的直角拐弯。照片是有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

3号段垣墙。为东西走向,全长290米,地面所存遗迹高0.5-1.2米不等,底部最宽处可达8.8米,残存顶宽2-5米。照片反映的是这段垣墙南面的情况,在其底部看见清晰的夯层。

4号,是由3号段和5号段垣墙形成的直角拐弯。照片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

5号段垣墙。照片反映是陵邑东墙北部西侧的情况。

两道田垅之间即为5号段垣墙的现存宽度,目测应在10米左右。

5号段垣墙,全长500米,最北端同陵邑北墙相交处被现代生产路破坏。地面上可见遗迹最高处1.2米,宽2-10米。在其正中有一处向东突出,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米的夯土层,应为东门遗址

以上1—5号即为整个陵邑东部垣墙。

陵邑北墙全长1586米,地基宽6—10米。现在整个北墙地面上只存东部长50米、高1.7米、宽2米一段,即6号段垣墙。在由东向西800米处探得门址遗迹,应为陵邑北门。在墙外1米处,有宽5米、深2米壕沟,这在西汉陵邑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为何要开挖这道壕沟,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此处壕沟为古程国遗留,二是挖沟筑墙所致。

7号垣墙,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

7号垣墙,由南向北拍摄

7号垣墙,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

7号垣墙遗迹北立有的文保碑。

7号垣墙反映的是陵邑西北角的情况,是一个很特殊的拐角形式。地面遗迹现全长85米,由北端15米、中间东西走向14米和南端56米组成,高2—2.8米,最宽处15米。经探测北端再向北延伸6米后接于陵邑北墙,南段55米应为陵邑西墙。西墙向南钻探200米后消失,其形式现不可考,在示意图中我姑且先画为东西对称的形式。

8号应该由两部分垣墙组成。照片左侧应为陵园西墙,长80米、高1.5米,照片右侧为陵邑、陵园共用垣墙,长100余米,高2米。两端垣墙相交形成直角拐角。整个陵邑南墙长940米,除这段垣墙外,其余可探地基,但东端同东墙相交处北现代生产路破坏。

安陵邑与长陵邑居民成分基本相似,但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长陵邑中的关东徙民多来自齐地,而安陵邑中的关东徙民多来自楚国,如文献记载中的安陵爰氏、籍氏、闳氏、班氏等,均系楚人。第二,安陵邑中的楚国徙民,很少有那些大族之家。他们一般不是旧贵族,不少人出身寒微,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后来跻身于汉代统治阶级之列,并成了朝廷的显赫人物。第三,安陵邑中有相当可观的一批艺人。《长安志》卷十三载:“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可能是因惠帝生前,不满吕太后鸩杀赵王如意、摧残戚姬,便不理朝政,日夜淫乐,以示对其母的消极反抗。他死后吕太后因其生前酷爱歌舞,为其陵邑迁徙乐人,以慰死者于地下。

三:陪葬墓

据文献记载,陪葬于安陵的有:鲁元公主、张敖、陈平、张苍、爰盎、扬雄等。现地面可见陪葬墓冢主要分布在跃进村附近,此次一共找到14冢,从示意图上看这些陪葬墓应是分布在安陵东司马道南北两侧,但目前只能大概确定鲁元公主和其夫张敖的墓址,其他都不可考。

鲁元公主墓,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东距安陵900米,位于跃进村西,咸阳市13号公路从墓东经过,并破坏了部分墓东侧夯土。墓冢底边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20米,高19米,其规模虽小于帝陵,但远远大于一般陪葬墓。虽在墓东北角立有赵王如意墓的保护碑,但现今多认为此墓为鲁元公主墓。想想也是,赵王如意同惠帝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家鲁元可是惠帝亲亲的姐姐加丈母娘,再说了吕后好不容易瞅了个空子毒死了赵王如意,要再给他建这么大的一冢,吕后那关就先过不去吧。

张敖墓,照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在鲁元公主墓东60米,夫妻俩隔着咸阳市13号公路东西相望了。墓前立有鲁元公主墓的保护碑,去年9月才立的,不知是谁这样倔强,还是官僚了?也许人家才是对的。墓冢规模远小于鲁元公主墓

看在两口子厮守了2000多年的份上,专门跑到南面给这对夫妻墓拍了张合影。从一大一小两个差距巨大的墓冢分析,张敖应该是个妻管严。

3号陪葬墓,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

4号和5号陪葬墓,照片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是一连冢,估计是夫妻墓。

6号陪葬墓,由北向南方向拍摄。

7号陪葬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

8—14号陪葬墓,因隔着一道沟,懒的翻了,手中又是一卡片相机,实在不好意思照了,就远远的排了排位置,在示意图中标注了。需要重点说的就是9号陪葬墓,不知何人在墓南紧紧贴着墓冢盖起了二层小楼,很有风景,这下盗墓是方便了。

Hash:eb299c0738396f19c17f3ae05c666373fef8a8bd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