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隐于山间,却千古留名!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是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并且具有较高的声望人。“隐逸”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把自己潜藏起来,与尘世隔离,被人们称为“隐士”。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小隐: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
中隐: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
大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历史上,对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成熟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几乎无一不是隐士或中隐人士。
为何“隐”?
古代文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追求,要求他们并非都能为社会统治势力所用,虽都有着“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但在无法达成心愿的时候,“独善其身”便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为了保持内心纯洁和高尚情操,这是他们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而“隐逸”,则成了最直接的方式。
何谓“真隐”?
真隐士寻求的是心灵的诗意式栖居,是人性的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头。隐逸并不代表不关心政治,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造就自己完美的人格。
本文选录历代隐士书画家精品力作,以飨书友!
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也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写作主要以“田园诗”著称,内容新颖,笔调淳朴,在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陶渊明算是中国隐士中的典范了,然而他年青时有着极强烈入仕意识:“忆我少壮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千篇思远翥。”后来又写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其隐居的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从他由二十九岁到三十九岁经过几次出仕与归田的反复便是一个证明,他本愿“大济于苍生”,然而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人世的坎坷令他不得不痛苦地离开仕途,他常常在隐居与出仕之间产生矛盾。
陶渊明《拟古九首帖》拓本
“梅妻鹤子”——林逋(北宋)
林逋
林逋(967一1028),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室,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笔法瘦挺,结字尤峭劲,长竖都用悬针;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更是以名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留名千古。
三君帖,手札,册,纸,行书,31.5x38.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扇五诗卷
《松扇五诗卷》,行书,纸本,每行字数不一,共二百八十五字。
《松扇五诗卷》,此卷行书五言、七言诗共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林逋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一零二八)。此作款署“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知此卷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一零二三),时林逋年五十七岁。
真名士——倪瓒(元)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倪瓒自古是“逸品”的代表,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但仍然可以在精神上向往倪上人的出尘境界。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他的绘画理想,或者说人性的光芒,成为中华文人的精神彼岸。他的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倪瓒 山水 立轴 纸本
倪瓒 古木孤亭 墨色纸本
倪瓒 1372年 疏林淡霭图
倪瓒 山水册页墨色纸本
倪瓒 小山竹树 立轴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元)
黄公望
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黄公望作品:《题富春山居图》
梅花道人——吴镇(元)
吴镇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晚年亦号“梅沙弥”。早年与兄从毗陵柳天骥学习《易经》,相传他曾卖卜于魏塘。博学多才,为人孤洁清高。一生隐居不仕,所交多为文士或僧道,很少与达官显贵来往。曾游历杭州、吴兴等地,晚居嘉兴春波门外,隐居养拙,清贫潦倒终身。工诗文,擅画山水、梅竹、树石。山水师董巨,墨竹宗法文同,在元代画坛上独具风貌,成就卓然,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书法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
吴镇 草书《心经》
吴镇《新凉图》(张大千旧藏)
"铁崖"——杨维祯(元)
杨维祯
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文学家、书法家。原籍浙江诸暨。少年时,其父筑楼于铁崖山,聚书数万卷。他终日勤读,自号"铁崖"。他的七古歌行,大多为咏史、拟史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耳目。其风格纵横奇诡,在明初有“文妖”之讥。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诗作,尤以《海乡竹枝词》为突出。又善行、草书法,风格刚劲。于音乐造诣极深,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
杨维祯作品:《真镜庵募缘疏》局部
杨维祯作品:《城南唱和诗册》局部
神仙中人——陆居仁(元)
陆居仁
陆居仁,字宅之,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泰定三年(1326年)举乡试,隐居不仕,教授以终。作为诗文大家,杨维祯始终成为文人墨客的追踪目标。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众多的高士名家,其中包括宋濂、李孝光、赵孟頫、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和高明等等,他们不仅宴饮游乐、山水唱和,而且作画题诗、互赠序跋,在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定居松江后,杨维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二年。在此期间,他仍关注着动荡的时政和人民的苦难。尽管生活困顿,“赖馈饷度日”,却依然自得其乐,经常参与当地的曲艺演奏,并“取铁笛作长短弄,旁若无人”,似是神仙中人。
陆居仁作品:《跋鲜于诗赞纸本手卷》
隐士书家——张雨(元)
张雨
张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泽之,字伯雨,一字天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皇庆元年(1312),30岁登茅山(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受《大洞经》,豁然有悟,并从王寿衍真人入杭州开元宫。在杭州,张雨得以拜见回吴兴为先人立碑的赵孟頫,并侍赵孟頫学书。次年,张雨又随王真人入觐大都,以诗风清丽名震京华,与在京的赵孟頫、杨载、虞集、范椁等友善,并拜在虞集门下。不久,张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庐三年后,辞去杭州福真观主持,随茅山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至茅山学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岁时他脱去道袍,埋葬冠剑,还其儒身,隐居杭州,时往来于三吴,与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俞和等文士交游酬唱。其中受杨维桢影响,思想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贪图“一刻春无价”,耽溺酒色,寻欢作乐,晚年的诗风、书风都有朝放纵、恣肆发展的倾向。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诗》、《杂诗卷》等。
张雨作品:《题张彦辅画诗卷》
赵孟頫之孙——王蒙(元)
王蒙,字叔明,一字叔铭,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赵孟頫的女婿王国器(德琏)之子。自幼受到外祖父赵孟頫、管道昇及母舅赵雍、赵奕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曾一度任官,后来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余杭)的黄鹤山。元朝灭亡后,王蒙山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厅事,与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发被捕,王蒙也受到牵连下狱,死于狱中。
王蒙博学强记,诗文书画都有很好的功底。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画面构图繁复周密,纵逸多姿,笔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他的画从各种手法表现江南林木的苍郁茂盛和湿润感,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明清及近代画家几乎都学过他的画。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同称为“元四家”。
王蒙于书法造诣极深,一是家学所传,二是天赋超人。他主攻山水,但他自小十分重视书与画的关系,这是他刻苦攻书的潜在因素。流传至今的书作,风格大多似赵孟頫。倪瓒曾有诗赞其:“笔墨精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王侯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蒙 山水
王蒙作品:《梦梅花诗卷》
王蒙作品:《爱厚帖》
旷世奇才——陈继儒(明)
陈继儒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人。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对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释、道等书,无不研习,博闻强识;并喜爱戏曲、小说;所藏碑石、法帖、古画 、印章、奇书甚丰,可谓说是全能样样精通。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陈继儒作品:《张子房留侯赞轴》
朱衣道人——傅山(清)
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曾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崇祯年间曾以一介布衣,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后,又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傅山作品:《行草足梦中句七言诗》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清)
朱耷
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
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八大山人作品:《行草五言诗》扇面
八大山人作品:《行草斗方》
逸群公子——归庄(清)
归庄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系归有光曾孙,归昌世之子。十四岁时补诸生,博涉群书,善书,工画墨竹,嗜酒,放浪不覊。与顾炎武齐名,时称“归奇顾怪”。终年六十岁。
《昆山新志》称他工诸体书,壮年所作行草直追两晋。
归庄作品:《七绝题画诗》
莲身居士——金农(清)
金农
金农,杭州人,久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号冬心先生、江湖听雨翁、金牛湖诗老、老丁、古泉居士、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莲身居士等。早年读书于何焯家,并与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年)荐举博学鸿词落选,入京未试而返。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终身布衣,生活清苦。
他创造的“漆书”,横画宽厚,竖画瘦削,渴笔时见,形同刷字,别具特色,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金农作品:《楷书扇面》
清凉山人——龚贤(清)
龚贤:字半千、半亩、清凉山人等,祖籍江苏昆山,流寓金陵(南京),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金陵八家”之首。他隐居在清凉山半亩园“栽花种竹,足不履市井”,每天早晨,他看见树叶上的露珠,湿润的树林和中午的树林不同。江南烟雨,六朝的气息,梦幻一样美丽的山峦,长江沿岸的浅滩疏林、孤帆远影,都成了他追求的美好的象征。龚贤的山水画,特淡远苍秀,如不食烟火人长啸千仞之冈,濯足于万里之流;山林氤氲,草林华滋,气韵生动。书法为画名所掩,作品多兴致所至,用笔变化丰富,气势夺人。
龚贤作品:《题山水册页》局部
梅壑散人——査士标(清)
査士标,字二瞻,一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是明诸生,入清便不应举,专心书画。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他的山水画,笔墨疏简,风神嫩散,气韵荒寒,晚年画风突变。是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之一。他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书出米、董,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笔俊逸豪放、神韵深邃。
査士标作品:《行草书诗册》局部
心观道人——汪士慎(清)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称“汪六先生”。嗜茶如命,号称“汪茶仙”。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工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善隶。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乃作狂草,自号“心观道人”,金农称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贫一生。行书《七古一章》为汪氏四十岁时书,清劲爽朗,生动有致,透出刚介自在之精神。
汪士慎作品:《隶书七言联》
板桥道人——郑燮(清)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他创造的“六分半书”,篆隶楷行草杂糅,如“乱石铺街”,别具特色。
郑板桥作品:《行书金农诗》
秋影庵主——黄易(清)
黄易,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仁和(今杭州)人。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尝有声幕府,以诗筒画笔,与簿书迭进,不废风雅。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
黄易作品:《临郭有道碑》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壹号收藏
Hash:23e4896c50dcc524950355ce1495406ea86992e6
声明:此文由 壹号收藏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