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轘辕关与轘辕古道尘封的历史(下)

记者在轘辕古道上走访

□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刘世奇/图

1

拱卫洛阳东南屏障拒敌侵

轘辕古道是河洛盆地(洛宁盆地、宜阳盆地、嵩县盆地、汝阳盆地、伊川盆地等统称为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历史上作为河洛盆地的东南屏障发挥了拱卫洛阳的重要作用。以轘辕古道的南段作为王都洛阳防御的屏障,其在先秦、秦汉文献中就有所反映。

周穆王时,逐渐强大的淮夷再次向西周发动军事进攻,《后汉书·列传·东夷列传》记载:“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徐位于淮河下游泗洪(今江苏泗洪县)地区,徐率九夷,即淮夷向西攻打西周,其主要战场就是淮、汝、颍地区。”郑大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陈隆文解释说,“西周穆王时期的军事防御线在今叶县郾城西平一线,正好位于淮、汝、颍上游地区。其北通过轘辕古道与河洛盆地相连,而其西面又经方城缺口、桐柏缺口与南阳盆地串通,成为洛阳东南的屏障。轘辕古道南段的汝、颍上游有失,那么从东南而来的力量便会攻入伊洛盆地,所以至西周夷厉之世,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南淮夷’的称呼。南淮夷即是由淮河两岸地区嬴偃姓诸侯国结成的军事联盟。周厉王时,南淮夷还曾一度攻入西周腹地——伊洛平原地区,其主要战场就在淮、汝、颍地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轘辕古道与河洛盆地的防御息息相关。轘辕古道作为国都洛阳东南屏障的历史地理价值,迄于汉魏隋唐之际仍未见有稍许的改变。”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设八关(轘辕、函谷、伊阙、广城、大谷、旋门、孟津、小平津),并置都尉,以护卫京师。八关都尉的设置,说明河洛盆地四向交通可能有八条重要通道,而八关之设正是控制这些交通要道,所以,汉魏洛阳故城周围八关的设置正显示了河洛地区的交通状况。周秦汉晋以来,函谷关可控制京师西去之路。大谷、广城、伊阙控制自京师南去的道路。旋门控制东进之途。孟津、小平津控制北上之途。而轘辕关则是洛阳东南必经之道,因此,轘辕关之设乃是因控制轘辕古道之故。

轘辕古道可分为北、南两道。北道的开凿比南道早,轘辕古道在偃师境内的北段在唐代时屡被修整,所以《偃师县志》中记载,轘辕古道北道,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轘辕古道南段的形成较晚,这条路是经过崿岭口的山路,又有新轘辕关之称。当地人有“先有轘辕关,后有崿岭口”之说。

轘辕古道东南一段的道路经嵩山阳城到达颍汝之间。而颍水之上的阳翟(今禹州市),汝水之上的汝州,均是绾毂轘辕古道南段的枢纽,轘辕关旧址向东南不远,有偃登交界碑,自此进入登封境内。登封古称阳城,是轘辕古道上重要的古代城邑。《晋书·地理志》中称登封为阳城,属西晋都城汉魏洛阳故城所辖王畿地区内的百县之一。

2

祭祀御道南下的重要通道

“东汉时,此路是王室祭祖必经之御道。”陈隆文带着记者和学生,沿着轘辕古道边走边说,“东汉王朝祖考园陵,在今湖北枣阳县。光武帝、明帝、章帝皆常祭祀。我们现在脚下之路可是皇家之路,帝王将相常路过。”

西晋八王之乱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八王之乱殃及京师,河洛居民多由古轘辕关道向东南迁徙。晋朝官员褚翜,河南阳翟人,在洛阳一带做过县官,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洛阳陷落后,他与荣阳太守郭秀保守万氏台,当时数万人靠褚翜得以保全。当时,褚翜由轘辕古道南下,先移住阳城界,第二年又率数万人向东南迁移,后受命管理新城、梁、阳城三县的事务,这说明河洛客家先祖的南迁首先是到了阳城。按照褚翜的计划,这支从汉魏洛阳故城中出发的人群,是打算从汝水向东南,然后入淮,再

由淮过江以求自保的,关于这一段史实,《晋书》卷七十七有明确的记载。

轘辕古道成为当时人们南下的重要通路之一。在魏晋以后的许多地理著作中出现从轘辕古道南下经方城至南阳,为通往中原各地的主干道路。洛阳至南阳盆地双轨线路之一的西线,乃是位于轘辕古道之西的历史上著名的广成道。广成,以广成泽而得名。泽在今临汝镇南,汉建广成苑于此,即今汝州市温泉一带,是绾毂广成古道的枢纽,汉灵帝又设关于此,名广成关,汉代帝王常打猎于此,并到温泉就浴,以此路为御道。

唐末,黄巢转战东南,复又进军中原。由颍州(今安徽阜阳)挥师西指,进取汝州后,又袭洛阳。线路即沿原汉代御道西线北上,由汝州,经庙下临汝镇、大安白沙、彭婆抵洛阳。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破洛阳,攻汝州,亦取此道。

3

开凿时间夏代成道有考证

对于轘辕古道的开凿时间,陈隆文引经据典,认为在夏朝或者更早。轘辕古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这一年的秋天,晋国的栾盈出奔楚国。就是自今晋南过黄河,经周之洛阳,向东南沿轘辕古道南下的。轘辕古道是利用嵩山岩层斜面所构成的和缓山坡而开凿的一条人工通道,这条道路状如车厢。记者随陈教授沿路作实地考察时看到,轘辕古道的道路都是由石板铺成,路面石块虽衔接高低凹凸,但仍可称平坦。路旁一侧石壁侧立。对于轘辕古道的开凿,《淮南子》记载禹开轘辕道石裂而生启的故事,反映了轘辕古道与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轘辕古道是一条西北至东南向的古道。其西北方向应起自河洛盆地,中经嵩山,东南达于颍、汝两水的上游。就其道路两端的考古学文化而言,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盆地毫无疑问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据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政治中心。洛阳及其周围地区既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又是夏文化鼎盛时期的所在地。

记者随陈隆文来到登封东南20公里的告成镇。陈隆文说:“告成镇在五代时称告成县,唐以前是阳城县。这里东有石淙河,西有五渡河,北靠嵩山,南临颍水,隔河与箕山相望,顺颍水东下,经石羊关至禹县与豫东大平原相接。沿五渡河西北上,过轘辕关与伊洛河谷相连。阳城地理位置的确定对我们探索轘辕古道有重要意义。阳城就在今天偃师至登封轘辕古道遗迹的近旁。因而早期夏文化的传播很可能借助了这条古道。若由颍、汝两水上游轘辕古道的南段折向西南方向,经过方城隘口可以到达南阳盆地。南阳盆地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受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轘辕古道的开凿时间应与夏文化相一致,不会晚于二里头时代,还可以上推至龙山中晚期(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4

沧海桑田都城西移渐废弃

河洛盆地自夏商迄于唐,共计有10多个王朝。通常所说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按年代排列依次为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东都洛阳城遗址。轘辕古道沿线地区大量夏商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这条古道在夏商时期应该是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大平原最为重要的孔道。

由于夏商时期坐落于河洛盆地的都城都位于盆地的东缘,所以选择距其不远的嵩山较为和缓的山坡作为交通的通道,正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这一地区地理条件的认识和利用。故经由轘辕古道东出嵩山便成为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西缘的最为近捷、方便的通路。因此,这条古道在河洛盆地都城城址未发生西移的条件下,从交通条件上来看,反映了夏商都城选址与交通道路条件的密切关系。

“隋唐东都的营建,使坐落于河洛盆地的都城彻底改变了夏商时期无不靠近伊、洛二河汇流处并偏于盆地东侧的传统,而最终建于洛阳盆地的西部,且为此后历代所沿用,以至于成为现代洛阳城的基础。”陈隆文分析说,“隋唐东都城的营建向河洛盆地的西侧迁移后,便以伊阙关为正南门,对此,《历代宅京记》有明确的记载。伴随着洛阳城址的西迁,河洛盆地中城市的重心和交通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轘辕古道不再是通向东南方向最近捷的通道,而与东都洛阳直对的伊阙道便成为自河洛盆地向南去最方便的道路。所以,隋唐以后,自河洛盆地南下多取伊阙道而后再折向正东。轘辕古道自隋唐以后也就逐渐废弃了。”

听着陈教授的讲解,记者一行踏着曲曲折折的古道,走向远方。

Hash:36c57e0560afc2193e29aa60764536ca20b81840

声明:此文由 河南法制报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