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禹钧瓷——谈钧瓷
余不懂钧瓷,平时亦缺少研究,仅以余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时,设有陶瓷科,亲睹各种制瓷烧瓷设备,以及学生实习作业情形,有时与卢技师畅谈时,故对钧 瓷烧制 ,略有皮毛知识 ,其实门外汉也。以门外汉谈钧 瓷、推测、说理、考证、势难正确,尚望陶瓷 专家 ,有以教我,则幸甚 !幸甚!
甲、钧瓷名称之由来及质疑
一、按朱琰陶说所载:“钧窑宋初所造 ,因禹州 昔号钧 台,钧 又讹作均,相沿已久”。
二、钧 瓷产禹州 ,因禹州 昔为钧 州 ,故称钧 瓷。
三、古钧与均通,诗曰:“侯既钧 ”、“射礼左右 钧”,“孟子钧是人也”皆同均义。
四、明神宗名翊钧 ,为避帝讳而称均。
五、误把湖北 之钧州 、当作河南 之钧 州 ,后发现湖北均州 不产瓷,河南 钧 州 产瓷器。
按以上诸说,除第五项外,把均解作钧 ,理由似均牵强。很明显是犯了不熟悉地理之弊。钧 窑既系宋初所造 ,似不可能因阳翟有古迹钧 台而称钧 窑。以古迹而湮没县名之例,实不多见。而禹州 昔为钧 州 ,故称均瓷,此一说法,显又犯了把均州 当作钧 州 同一之弊。查禹州 古称栎,战国时方称阳翟 ,历代未变。至金太宗天会八年(宋高宗建炎四年),立刘豫为齐帝,升阳翟为颖顺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改颖顺郡为颖顺州 。金 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改颖顺州 为钧 州 ,以阳翟 旧有钧台故也(钧 台即禹之子启会诸候处)。钧州 领阳翟、新郑。明太祖洪武元年,省阳翟 入钧 州 。明神宗万历三年避帝讳 改钧 州 曰禹州 。明史地理志云 :“神宗讳 翊钧,钧 改为禹,因夏禹旧封地故也。”如是,则改称禹州之前,似不应称为均瓷。明神宗继位仅三年,即因避帝讳改钧州 为禹州 ,何能为避帝讳 把钧 称作均乎?其中有一项云:“古钧与均通。”强将钧 与均通,用在钧 瓷上,理由更牵强。金改阳翟为钧 州 ,明明曰:“以阳翟 旧有钧 台故也。”由此观之,诸项说法,俱属错误。惟有误把湖北均州 当作河南钧 州 ,此一发现才算正确 。总之,按朝代言,宋时在禹县所产之瓷,应称宋瓷,但当时自为应称为宋瓷,或别有名称,惜无文 献可资 证明。至于自金 朝改阳翟为钧 州 以后,所产瓷器,则称钧瓷,自不容置辨。再由产地讲,应把钧 州 所产之瓷,统称钧瓷,自不容置辩。再由产地讲,应把钧州所产之瓷,统称钧瓷,方为合理。但古董家却把驴肝、马肺、雨后晴及窖变(实在窖变,仍属青紫色之类)称为钧瓷,其他瓷器称为普通瓷或民用瓷,主要原因可能是钧 瓷与普通瓷烧制方法不同,普通瓷入窑烧一次即成,钧 瓷则不然,钧 瓷系先烧胎,胎烧成后,上釉入窑再烧而成,且釉药更异入古董家不论年代,凡是此种烧制方法 之瓷器,如青色、紫色、或深或浅,以及其他色泽,统名钧 瓷,反之,即不称钧 瓷也。
乙 、钧 瓷产地之考证
钧 瓷之产地在钧 州,后之禹州 ,今之禹县,前文已言之凿凿。但究竟出产在禹县何处耶?据《禹县县志》山志条记载有三处。
一、“禹州 西南偏西,距城有六十华里风翘山,其间有神后镇 ,今瓷场也。街市周褒有六、七里为西南剧镇 ,所作皆粗瓷,新钧 近日始兴。图书集成职方典,瓷器出禹州 神后山,按神后柏灵公庙,元延佑九年重修,创建 时间无可考,则瓷业之兴盛 久矣,但不逮古瓷远甚 。”
二、禹县城北,距城约二十五华里,有镇 曰 东张,今 曰八里村,亦曰 芭村,宋金 旧瓷场也。今尚产碗、缸、瓶、罐之类器物。县志载:“民国十二、三年至十七、八年间,村人伐土寻旧器,其五色彩釉,虽破碎,客争取之,岁获以千计。”且芭村北有地名麻地川者,其南有小阜,阜上旧有柏灵庙,陶人祠之,有元张克已所撰碑文 。碑文 略曰:“所居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 ,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拨萃,远方之人竟来兴贩,散而至四方者,不可胜计。爱自破宋之后,浮於颖蔡,达於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也。比者、冯亨、韩相敬等 ,诣门来告余曰:”我辈世业陶甄,有本镇德应候柏灵翁之庙,所敬之神,乃镇山土 神封德应候,祀以晋柏配享,林盖传 居人陶术者,顾兹殿宇严肃,积有年矣。闲闲公书额 在焉,于岁时致祭之余,我辈 欲 树一碑,烦先生为文 :一则表神明之功,二则彰官府更张之善政,可乎?余曰 :“文 则丙不能,乃心可谓为于敬神,而不忘其本,兼体上司之念,善 莫大焉。”时元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戌二月二十五日 。按元朝前后两建 至元年号,而后至元无丙戌。由此一段碑文 记载视之,岜村之有陶瓷 ,不自金朝始,不过自金朝而繁 盛,中经变乱而萧条。至元朝统一中国后,而又恢复昔白之繁 盛 ,且此处遗留 之碗罐 瓷片,到处皆是,但多为铅釉鸡骨白之类,青钧遗物甚少,传昔谓青钧 乃自神后传 入,故较晚较少耳。
三、禹县志记载 :“上二处所产钧 瓷,不逮古钧瓷远甚 ?古钧 瓷窑址,多在方山、涌水、蓝水滨。”查方山在禹县西少偏 北,距城约五十华里,南距涌水约六、七华里,涌水一名谷水,源出大雄山下,向东至涌泉(村名)始名涌水,再向下流至老官陈(村名)入颖水。蓝水出禹县文殊店(村名)西南,神后西北重岑 山。今名牛头山,山南库房沟,东径乾明山阴,再经数地与乌水合流,最后入郏县境,按方山及此二水东至文殊店,西至陈窑(隅山即汝境)南至牛头山,北至方山,中间面积约有两百余平方华里,至今此一大块地方,毫无陶窑遗迹可寻,古钧 窑遗址究在何处?不得而知!
又据禹县志物产志载:“神后瓷皆粗瓷也,而为民生饮食日 用品所不可离。以经商论,固不后于细瓷矣,其质粗,料皆土产,其工皆家户,其学之极易,其作之极速 ,其值 至廉 ,其销路之广 ,其常供数千人之役,其成庄周六七里之街而使 无财作力,有钱斗智,既富争时,神后一镇雄于全县村庄者,皆以制粗瓷故也。若新钧之兴,等 之奇货何居,非常业也。至岜村瓷则仿自金神后瓷,而岜村之碗,不出人问矣!比年岜村又新作瓷,亦皆就近取材,或与神后有代兴之望 。”现中共在禹县发掘 古钧 窑窑址有九十六处之多,后详述之。
丙、钧窑窑器之评鉴
一、田艺蘅 留 青日 札云:“钧 窑稍具诸色,光彩太露 ,器极大,今河南新改禹州 ,其器有菟 丝纹火焰青者。”
二、《博物要览》云:“钧州 窑有朱砂红葱 翠青者,俗 名鹦哥绿,茄皮紫者,红如胭脂,青如葱 绿,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名鼻涕 、猪 肝等 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浦,盆底甚 佳 。其他如坐墩、炉合、方瓶、罐 子、俱是黄色沙胚,故器质粗厚不佳。近年新烧,此窑皆宜兴沙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 者,但不耐用耳! ”
三、方以智 《通雅》云 :“钧 州 有五色窑,窑变则有之,报国寺观音像是也。”
四、洪洞 刘吉士 云 :“此窑变象, 在都 下曾一见之,庄严妙好,亦奇迹也。”
五、广州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禹州 所造 ,禹州 昔号钧 台,钧 讹作均,相沿久矣。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 。有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 绿,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者,有紫青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世人往往 尊视此种。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 皮釉亦属后者。故兼紫斑者居多,细平釉有斑者绝少也。”又云:“钧 瓷厚而润,若蝎泪之成堆者,惟纯色者,混而且匀,釉中多蟹爪纹,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 色,乃真物也。伪 者,釉薄而不匀,其色非偏于蓝,则偏 于灰,与纯天然色迥异,无釉露胎之处,亦不呈羊肝色,纵有之,亦是先抹后烧者也。”又云:“钧瓷与之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钧 瓷厚而匀,元瓷厚而重,钧瓷之胎之釉皆细,元瓷之胎皆粗,均瓷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 。元瓷之釉,浓处或起条纹,浅处有时仍见水痕。”又云:“钧 窑之天青色,肆人呼为月白,盖广之雨过天晴也,紫釉而蚯蚓走泥者殆不如月白而能莹 润。然人往往重紫而轻月白,所为病者非耶?”又云:“钧 窑之釉扪之甚 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下者,谓之泪痕,屈曲盘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 窑之特点也。广窑之瓷,扪之甚 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 片,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色也。钧 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又云:“钧 窑紫钧 最为浓丽,为古今所艳称,初制 较浓,有类长熟之葡萄,后则近鲜,有类开透之玫瑰,故有葡萄 紫玫瑰 等 名也。全瓷纯紫者,近已不易见,未叶蓝紫相兼成垂泪纹,出尉蓝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询异无也。元瓷成鱼、蝠、蝶等 形,釉能深入骨胎,故亦可贵 。至明迄清仿钧 之品,如涂涂附。大抵浅紫者,尚可形似,而深紫色,渺不可追 ,或者紫中发红,或者紫中发黑,殆非正紫矣。”又云:“钧 窑器底有横镌数字,直镌 数字,上罩以芝麻酱 釉者,尤为稀世之珍。”又云:“钧 窑杯式瘦莲大,名曰子杯,全紫者不易一见,泪痕者,近亦同与拱壁 ,即元明所仿,亦殊足列。”又云:“花分别以钧窑为 最佳,其座为莲盆,有园者,有海棠 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壁 ,盖钧 之可贵 极矣。均盆与莲盆,其底必有数目 字,紫红者单数,青紫者双数,盖盆底与座其有识别,易于配合,不致混乱凿柄故也。”
六、 清秘密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钧 瓷不兴褒。”
除上述诸家对钧 瓷品鉴记载外,尚有许多记载 与钧 瓷有关,但不能一一枚举,而且重复之处甚 多。仅就以上所载,即可看出对钧瓷褒多于贬,更可看出钧 瓷釉质色泽价值 之梗慨矣。余对以上诸家之评鉴 ,有赞成者,有不敢苟同者。
第一、钧 瓷颜色 本有五种以上,不过最令人欣赏者,当推窑变,玫瑰 紫、葱青、天蓝诸色。即瓷器专书所载之驴肝、马肺、雨 后晴等 类耳。尤其 《博物要览》所述,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假者,简直不通!吾人应晓百里不员粗之道理。宜兴距禹州千里以上,古时运输困难,焉能由宜兴运沙土 至禹州 耶?如宜兴砂土能运,则江西景德镇之瓷土 ,宜能运矣。
第二、广州 许之蘅《饮流斋说瓷》,钧 瓷有真伪,鉴别 之法,亦欠正确。盖古窑匠烧瓷,釉药成份无一定把握火候亦然,故釉药有厚有薄,色泽有深有浅,绝不能以此辨别真伪。谈钧 瓷釉胎与元瓷釉胎之区别 方法 ,亦有问题。盖钧瓷乃专一之名词 ,时间 虽有先后,名钧 瓷则一也。如按时间 分,则有宋钧 (暂称,或称古钧)金钧、元钧 、明钧 。何能有钧 窑(所谓钧 窑,即可能宋钧 与金钧)与元钧 之分。不似景德镇窑瓷有年号,有彩色,有花纹之不同,容易区分开。但真正研究有素之专家,可就色泽及瓷片碴口 颜色 分之,较为准确,然实不易!大凡新烧之瓷,多光芒太露 ,古瓷以储存时间 久,受空气氧化影响,瓷质发生变化 ,光芒已 退,视之扪之,均甚 莹 润。如从土中掘出,亦非常 莹润 。再就其区分法,云钧 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更是所见不广,盖广窑之蓝,正仿钧 之雨过天青而。
第三、谈窑器者,往往 以紫、汝、官、哥、定按次论列,而钧 瓷不与焉!钧 瓷既不列等 ,何以有广窑仿钧 ?雍正仿钧 ?或曰:“钧瓷美观也。”美观即好瓷无疑 。另有记载 :“谓物之美 者,以釉质、手工、时代、三者为最重要”的是高论,吾则曰:火候一项更为重要。盖火候乃决定烧成瓷器一大关键,因吾国古时候无温度计,烧窑全凭烧空师傅 之经验,所以有烧窑专门师傅 ,一般窑匠不能为之。
丁、新钧产生之过程
新钧 之产生,当自禹州 知州 曹广权始,曹广权湖南 长沙人,有清举人,乃一饱学之士。虽处戊戌政变之后,然其思想 及作法,仍力走维新变法之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来禹,光绪三十一年乙已孟秋,以东游日本 告去,其在禹知州 任内,设学堂,计有甲种蚕桑学堂、师范学堂 、蒙童小学各一所,以启迪民智,并开煤矿、烧瓷器而发展地方实业(注)。以禹州 呈出产瓷器,但质粗不佳 ,曾在禹州 州 衙门东连家堂旁空地建 窑,并聘江西 景德镇音乐会民匠来禹,从事改良。惜禹州 瓷土质粗,内含铁质及其他杂质甚 多,改良失败!但恢复 烧制 钧 瓷有很大成就。据禹县县志记载:”因钧 瓷烧制之法,失传 已 久。神后窑匠卢天福,经曹广 权告以各陶书所述之法,细心钻研,采料配釉。久之始成,以充古瓷,射 重利,其技甚 秘,传 其弟天恩。久之渐泄,能者日多,新钧 名于世。泰西赛 会,亦估善价,天福所赐也,但窑变之烧法,外人仍不得而知。“当时曹广权以所烧钧 瓷较好者,呈送清廷、现故宫博物院 存有此物。曹广权去禹,城内窑址封闭,而神后卢氏兄弟相继经营此业。民国十八年余出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学校原有蚕桑 、织染两科。为改良禹县瓷器,并发展钧 瓷,乃增设陶瓷一科,并聘卢天福、天恩子侄 光东、光华,先后任陶瓷 技师,在学校后院建筑 瓷窑,前院设立工厂除学生 烧制陶瓷 技术外,并加授陶瓷学、釉药学,以灌输学生 陶瓷科学新知识 。余二年后去职,一年后又回任,出产新品不少,稍有成绩。不久余任别职而去,后数易校长,终以禹县神 后为瓷器出产集中地。为改良瓷器,仍以将学校迁神后为宜,遂迁神后焉。据闻卢氏弟兄将烧制 窑变之法公开,于是大量生产,且开展览会,广为宣传 ,以扩大经营。卢氏窑变之成品,红色多为散开状;此乃卢光华之手艺。卢光东所烧窑变,不论紫、绿多园环形状,此二人不同处。
戊、 余目睹之数种钧瓷
兹就禹县几处庙宇叙起。禹县城隍庙之大殿戏楼,所用屋瓦、屋脊、兽头、宝瓶等,其色多为铜绿色,或黄色或兰色或芝麻酱色,而戏楼屋脊之宝瓶,中间为铜绿,边沿为黄色,瓶甚 高大,书“明隆庆年造。”查隆庆为穆宗年号,乃神宗万历之皇父,当为明钧无疑 。禹县文庙之大殿屋瓦屋脊色泽与城隍庙相似,建 造 时间,亦相去不远,而怀庆会馆屋瓦瓷色则不然,其瓷色均为孔雀绿,一名鹦哥绿,色泽鲜艳,无与论比,尤其雨后视之,真是光彩夺目。禹县万寿宫内之老君 洞 屋脊之立鸟,亦鹦哥 绿。余六十三年游 法国时,在一古董店内,又见到同形同色之立鸟一座,不禁又勾起余任职禹县师校筹备委员会负责建 校时,在屋脊上拆下鹦 哥绿立鸟 之回忆 。禹县万寿宫之药王店,兽头一对,色为茄皮紫,亦真钧 也。禹县教肓局存有宝瓶一座,后移存民众教肓馆,此物乃禹县北门内迎壁 上之宝瓶,被人盗 卖,经发觉后,县府派人追 回者,该 宝瓶形似欧州 之皇冠,作方圆形,高约五六十公分,其平面为芝麻 酱 色,棱角处则为黄色或蓝绿等 色,光彩美丽 ,瓷质莹润,诚所谓五彩钧 瓷也。民国十七年禹县城北苌庄,农人掘土 ,得花瓶一座,被 人检举,县府追 出充公,后捐与禹县师范学校,学校出售与古董商,得数百金 。此瓶高约五十公分,为一白底釉而绘有红、黄、绿三色花卉,古董家称为素三彩,白底釉且呈现珍珠光芒,古董家称之为银片,乃瓷器久埋地下,釉药发生变化 ,露出表面。在美 国华盛顿 博物馆 亦见到几支白色瓶子,亦呈现珍珠 兴芒,但无彩煞费苦心,形式较为朴掘 。其他在别处尚见到花瓶、笔洗、花浇之钧 器,颜色 有朱砂红、天青色或青钧 紫斑,青钧 绿斑之窑变。更见到古钧 瓷碗,形式笨掘,釉呈灰色者,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古董家及仕 宦之家,收藏之钧 器紫色花瓶,青色花瓶,高有二尺许者,亦数见之。
己、柴窑、汝窑、官窑与钧 窑有无关系 之探讨
柴窑、据钱塘梁同书所著古窑器考载:柴窑产后周,世宗所烧,以其姓故名,后周都汴梁,出北地河南 郑州,其地本宜陶也。宋官窑亦起于汴。汝以河南所辖之州 。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 当日青瓷器式。世宗批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 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 条环玩具,益难得而贵 重之也。《陶说》第二:“后周柴窑,柴世宗所制,故曰 柴窑。”《南窑笔记》,“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失火,玻璃、玛瑙诸金石 烧作一条,因合作釉,其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 于汝州 ,资值 千金 。”上二说俱无官文 书,可资 证明 。且汴亦无烧瓷遗迹,查郑州 不产瓷,许多历史家均推测出自禹县,因禹县有瓷窑,且禹县原为阳翟,后五代时一度属郑州 ,所为柴瓷产郑州 者,或本此欤?
汝窑、汝瓷产汝州 自不待言,但产汝州 何处?实有探讨 之必要。查汝州 志,汝州 圣天里在治理州 东北乡,共十七村,与产瓷有关者,有梁洼、碗沟两村,碗沟今已 不产瓷,而梁洼,仍产大黑碗,俗 名栲栳,可能与产汝瓷有关(中共发掘有汝窑遗址 ,无资 料不能写出)该两村向东不过十余华里,即郏县之谒主沟(村名,乃姚期 马武谒见刘秀而得名,有产瓷遗迹,谒主沟距禹县神后亦十余华里。且谒主沟之北,神后之西北陈窑,隔山即是汝境。如此,则汝州 产瓷之地,与禹县产瓷之神后,相距不会超过三十华里。钧 瓷烧制之成品,虽与汝瓷不同,但不能不受影响耳!今中共亦云:“神后窑与临汝窑隔山相望,同享盛 誉。”后详。
官窑;《陶说》记载 :“宋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 曰官窑。”《留 青日札》曰:“纹色上白而薄如纸者,亚于汝、其价亦然。《博物要览》云 :”官窑器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釉灰色,色之不足者也。言官窑宋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 。“《南窑札记》云 :”柴汝观(宋大观政和年间制造 。“哥、定、龙泉、宣、成、嘉 、万 宋明十大名窑,盖以诸窑器丰制 ,命官专督者,俱名官窑,其钧 瓷厂官不在十大官窑之内。”但设官督造 其例则一,所有言宋政和间京师自制烧造 ,俱不可靠,而且汴京无遗迹可寻。近中共在禹县城内八卦洞 附近连家堂及钧 台,发现古宫博物院 长冯某,曾赴禹县察 看,并撰文 谓:“早就怀疑官窑在禹县,今果然。”当余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 时,卢技师曾告 余曰:“官窑者,与民窑之分也,官窑并非在大内所制造 。”所言当时虽无文献可证,但证诸南空札记,及中共所发现,所言并非毫无根据 。
庚、古钧 窑遗址 、钧 瓷之新发现
余以七十一年赴美 ,在华盛顿 博物馆 阅中共刊物文物 ,内有中共河南 省博物院赵青云,所撰之《河南 禹县钧 台窑址的发掘 》一文 ,文 曰 :“禹县位河南 的中部,是钧 瓷的故乡,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瓷乡进行 多次的调查,发现了九十六处窑址,采集了大量标本 。尤其在禹县城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 附近 (以下单称钧 台窑址。)其烧 造规模 和产品质量 ,均为禹县之冠,近两年来,河南 文物工作者,对钧 瓷窑址,进行 了全面钻探 和重点发掘,根据 钻探 材料 ,该 窑址东西长约一千一百余米,南北宽约三百五十米,总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米,堆积层在一米左右 ,厚达两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瓷业之盛 。在这遗迹发现大批窑具、瓷器、釉药、材料和砖瓦等 建筑 材料 。窑址内尚见有钧 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 瓷和禹县岜村类白底黑花民用瓷。通过 探 钻、发掘 的资料,使 我们对该窑的烧造时代、产品种类及其特征,窑场的性质 ,和钧 窑的烧造工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次发掘的窑共十一座,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其中长方形比较少见,这种窑呈横长方形,北部有并列的双乳火膛,仅留 有园气孔,直径为二十二厘 米,西火膛留 有火门,上面还有方形烟囱。在窑后壁中间和两角处,共有三个扇面形烟囱。这种瓷窑在烧造 过程 中,利用氧化焰转还原焰,对复杂的钧 窑窑变,有特殊的功效。这种的瓷器产品,种类繁多,造 形复杂,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钧 瓷窑变,有的红紫相映,达到了光彩夺目的程度。钧瓷的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造型有各类花盘、盆奁。式样有癸花式、海棠式、莲花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还有出戟尊、敛口尊、碗盘、炉、钵、鼓镫冼及高足碗等 。这些瓷器特点 ,胎质坚厚,细腻致密、造型端庄规整 ,釉色光亮浑厚。一般器物的底部是满 釉盆类底系刷釉,器表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盆数底足。按照器形大小排列,井然有序、并刻有一到十的汉字编号,这编号数字的发现。解决了瓷器研究者,多年来对钧 瓷编号的争论。这处窑址除钧 瓷产品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汝瓷、天目瓷、白底黑花民用瓷等 。在汝瓷主要以印花为主,也有光素无纹者,印花瓷中的图案,计有花草、水浪、游鱼等 。该处窑址,出土的影 青瓷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出土的影青瓷碗,不仅质细、胎薄、造型秀丽、而且明亮湿润 ,青色雅 淡。清人《南窑笔记》载:“曾有北宋钧州 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认为钧窖的产品在北宋已有几种器型,但也有其他记载,认为窑以地名、按钧 州 之名始于金 大定二十四年(公元一一八四年)窑以钧 名,也当起自金 统治 时期 。(前面在钧 瓷名称之由来及质疑 一章,余即主此说)从这些发掘材料 看,钧 瓷创于北宋初期 ,其早期 的产品种类繁 多,质量 较精,特别在禹县西南三十公里的神后一带,瓷窑密集,烧造技术精良,器物的釉色和形制 都 好,与隔山相望的临汝窑的产品,有着同等 的声誉。其中尤以刘家门的产品、工艺水平最高。就我所见到的各种器物,釉质大多细润,釉色以天青为主,也有葱 绿、月 白、和带有江紫斑窑变,器底均挂 满釉,釉色达到了“光彩夺目”的程度 ,钧 窑铜 红釉烧造 的成功 ,是我国古代工人在烧 造瓷工艺主面的一种创新,至于玫瑰紫、海棠 红、茄 皮紫、鸡血红和鹦绿等 多种窑变,亦为当时其他窑口所不及。这种特点 ,正是钧 窑独特的成就。北宋钧窑的兴起,当然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从这处窑址的堆积情况 ,也可以推测出来,宋初的产品较精,但产品有限,到了北宋晚期 ,由于金兵南下,黄河北岸的许多窑口,已落金人之手,大河以南的产品,就畅销汴京许洛一带,同时北宋政府为了皇室的需要,对钧 瓷派职官进行 监烧,并设官窑为皇室制造 瓷器。这样钧 瓷的生产,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在窑址处发现的用钧 瓷制的“宣和元宝”钱模,这一发现,向我们揭示了钧 瓷兴盛 之日 ,大约在徽宗时期 。”
按以上中共公布资料,余有几项说明 :
一古 钧 窑遗址 在八卦 洞 附近 一层,须加研讨。
子、在八卦洞 附近 ,所谓附近 ,实在即连家堂 也。想不言连家堂 ,而言八卦洞附近者,可能避免迷信之名词耳!其实八卦 洞 在北门内康家拐,连家堂在城东北隅,两 地相距约一千五百公尺之遥。特加说明 ,以供研究 古钧 窑遗址 者之参考。但有一点值得重视者,即所发现之许多美 好古钧 器,非后人所易仿造 。
丑、在城北门内,距北城门约有五百公尺古钧 台,亦发现有古钧窑遗址 。今该文 不分八卦洞 与古钧台统称钧 台遗址 。其实钧台真正地址,在城南约十五华里,有地名钧 台坡,乃在钧 台下故名。此处乃后人为纪念古迹而兴建 ,台不甚 高大,高不过三公尺半,面积亦三公尺多见方,周围 砌以砖石 之土 堂 ,下有拱门可供出入。所谓钧 台,即夏台也。乃夏启会诸候处,亦夏桀 囚商汤处,清未知州 宫国勋为该台拱门撰 一对联,文曰:“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横额 书“古钧 台”三字。台后有屋数楹,右方乃一大空院,建有禹王庙及汤王庙,今 已废 ,故地方人士名之曰龙庭,在此处钻探情形如何?未加详述,无法评断。
二、该 文物 内特别提出神后之产品种类繁 多,质量 较精,与隔山相望 之临汝窑产品,有同等 之声誉 ,此与余所言钧窑和汝窑有地缘关系 相吻合,文 中述及刘家门窑的产品,水平最高,刘家门在神后何处?离家日 久,地名不熟。该文亦未写出。
三、余前面曾写明,据专家记载 ,禹县北宋初已 产瓷,故禹县古瓷,不能统名钧 瓷。名钧 瓷则应自金 改阳翟为钧州 始。该 文物所言,正合余意,该文 物并写明北宋时,宋室已派人临督 烧造 ,且已 设官窑为皇室烧造 瓷器,益证明钧 瓷前期 即官窑也。
说明本文 引用资料 有三:
甲、根据前人所撰 各种陶瓷 书所载钧 瓷部份,摘录数条,加以研讨。虽然各书记载常犯互相抄袭之弊 ,雷同之处甚 多,然理论亦有相反者。但除此之外,亦别无资料可供选择。
乙、引用禹县县志及汝州 志有关陶瓷部分,禹县志记载 较多,汝州 记载 甚略,虽然 如是,但亦有帮助耳。
丙、引用大陆部分资料 ,而大陆资料虽为中共所撰述,余想为研究 历史 文化 ,应与政治思想 分开。况此地下资料,乃为先民遗产。
“注”曹广权任禹州 知州 时,开煤矿、烧瓷器、设学堂,引起一些守旧民众反感 ,于是编歌 谣以辱之。其谣词 为“曹广权不要脸,先打煤窑后烧碗,”当时地方举人王棼林,思想亦新,帮肋曹广权推行新政,一些守旧民众一并反对,故歌谣有下两句,“王棼林不是人,先扒庙后扒神。”
Hash:d9e272ed0e0daf1553726d2187bf3b28f414a146
声明:此文由 钧瓷美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