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营:甘肃礼县境内秦文化遗名遗俗三题
◤
马建营
摘要:甘肃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地区是秦人、秦族、秦国、秦文化的摇篮之地以及核心发祥区,在这片秦先祖热血侵染的辉煌土地上,留下了在陇右地区无与伦比的众多秦文化高等级历史遗迹。今燕子河的原名-古夷水以及早秦五方联合考古队2004年秋在礼县县城北部考古发掘的鸾亭山汉代皇家祭天遗址关于 “南天门”“秦王庙”的民间传说均与嬴秦族关涉。礼县东南部的大香山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舍身成道之处,大香山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兴林国君妙庄王的人物原型为西周时期的秦族首领秦庄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妙善”的原型人物应该为秦襄公的妹妹“缪嬴”。开展礼县境内相关山、水名称以及宗教神话人物研究,对于早期秦人西垂文化研究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礼县;秦人;遗名遗俗;三题
古文献记载以及多年来早期秦文化诸多考古研究成果表明,甘肃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地区是秦人、秦族、秦国、秦文化的摇篮之地以及核心发祥地区。早在两千八百多年前,秦嬴先祖即迁居西汉水上游,开发、保卫商周王朝的西方边陲要地,并在与西戎人数次争夺西垂地区控制权的反复较量中,最终在西周王朝军队的强力支持下战胜了西戎族,且在以后西周王朝丧钟声中英武雄起,在西垂祖地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秦人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以后五百多年的时空里,虽然秦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转移陇山以东,但西垂地区作为最早建立的开国都邑、祖陵祭地以及秦国的战略后方基础重地,并未彻底放弃,而是继续保持着繁荣、兴盛,直至汉代前期。在这片秦先祖热血侵染的辉煌土地上,留下了在陇右地区无与伦比的众多秦文化历史遗迹、遗名、遗俗,有的甚至穿透了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至今流传,深深植根於古老的西垂大地上,不时闪烁着秦民族智慧的光芒。
一、燕子河的原名——古夷水
郦道元《水经注·漾水》篇对西汉水上游的河流走向、地名历史等方面记载的较为详实。在介绍今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永坪镇固城、永坪河(《水经注》称“武植水”)下游入西汉水段的“武植戌”(今永坪镇平泉村)后曰:“汉水又西南,径平夷戌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径其戌,西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兰仓城南……”。
这段1400多年前中国著名地理学家的地理巨著记载的古“夷水”,即今天从礼县西北、北部湫山乡、罗坝镇、崖城乡三乡镇汇聚南流,在礼县县城入西汉水的燕子河。该河有三个支流,分别为湫山河,源于岷县境内,从湫山乡白崖村入礼县境,东南流至罗坝乡田河村会崖城河;二是崖城河,源于崖城乡木树关,南流罗坝乡田河村会湫山河;三是张马河,源于崖城乡单家山,南流至城关镇高家庄会燕子河。在三条支流中,最长的为湫山河,发源于今定西市岷县閭井乡,为燕子河的主流,总长77.5公里,在礼县境内全长53.7公里,年县境径流量8230.8万立方米。
在陇右地区的古地名中,以“夷”称谓的在历史资料中可谓罕见,为何在礼县有以“夷”冠水系名称的现象?笔者认为“夷水”之名与先秦时期秦人活动于该河流地域有关。
王国维《秦都邑考》《观堂集林·卷十二》开头即云:“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史记·秦本纪》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其中有记载嬴秦人西迁内容的。简文曰:
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一文认为,简文中记载的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西方的“邾”, 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并认为:“西周初秦人的最早居地在这样的地方,由近年考古工作看,是非常合理的。甘谷西南,即今礼县西北,正为早期秦文化可能的发源地。”[1]
从地理位置考察,李学勤先生所指早期秦文化可能的发源地在“礼县西北”,完全涵盖古“夷水”,今燕子河流域。该区域最大的秦文化遗址为西山城址,位于今燕子河之西礼县县城西面的山坡上,以北隔刘家沟与汉代皇家祭天遗址——鸾亭山相望,东距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及其城址13公里,2005年由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目前在陕西、甘肃秦文化发祥区域发现的最早的秦城,地处古“夷水”入西汉水交汇地带。附近有与西山城址相南望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坪周秦文化大遗址;古“夷水”东侧直线距离约5华里的战国晚期秦城——四角坪城址。特别是古“夷水”支流,崖城乡张马河流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礼县盗掘古墓葬风潮的起源地区,今礼县博物馆还藏有崖城乡马河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陶鬲等文物。近年来,该区域出土流散民间的秦人珍贵文化遗物更是为数不少。
尤为重要的是,古“夷水”流域是早期秦人从渭水到西汉水流域的重要路段,既三国时期蜀汉姜维率蜀军从西汉水流域到达渭水流域的“石营道”中段[2]。就西山城址而论,北距甘谷县毛家坪遗址约百公里,早期秦人最早的一条迁徙路线,理应是从渭水流域的今甘谷县毛家坪南翻低矮的朱圉山后沿着古“夷水”水道路径来到西山城址、石沟坪遗址定居,然后东向发展的,这也许就是西山城址早于大堡子山城址以及甘谷毛家坪秦文化遗址出土的灰陶鬲与西山城址出土的灰陶鬲器形风格无异的原因所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夷水”之名,定当与先秦时期具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早期西垂秦人活动区域密切相关。
1977年,陕西周原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殿建筑基址旁出土了大批甲骨,刻铭卜甲292片,其中,H11:51、107可缀合,全辞为“夷其邦兹丰”。该甲骨的年代上限到文王时期,下限到穆王时期,辛怡华在《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一文认为:“‘夷’应是居住在陕甘一带嬴秦族的一支,因为该卜辞出土于周原,当时的周原分散着一些夷人居住点,很可能是周王占卜附近的聚落邦国情况。”[3]懿王时期的《询簋》中亦有“戌秦人”、“秦夷”之称。可见,早期周王室将秦人是称“夷”的。《后汉书·东夷纪》载:“东夷率皆土著喜欢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
正因为早期周王朝将秦人称谓“秦夷”,其他西方戎人附和言称。秦亡后,汉代之人即将秦人曾经长期占据、控制的路径之水以“夷”冠名,含有鄙“秦”之意。同时,也只有秦人才可称“夷”,除此再无别的东方夷人占据过,故“夷水”之名,非言“秦”莫属。
《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可知秦人先祖是崇拜玄鸟的。至于玄鸟,一般认为即燕子。《说文》燕部:“燕燕,玄鸟也。”由此看来,“夷水”后来转名燕子河,也可能同样渗透着秦文化的史影遗痕。
二、鸾亭山“南天门”、“秦王庙”传说的现实根据
在礼县县城的北部,有一座挺拔奇秀的山峰耸入云天,这就是号称礼县八景之一的鸾亭山。康熙版《礼县新志·名山》载:“鸾亭山在县北五里,上有小泉,每雾即雨”。相传鸾亭山顶有一奇异的自然现象,即每次在沛雨到来之前,鸾亭山背后小泉上空即出现一朵浮云,随即出现雾团,雾散后不足三小时,沛雨即来,极为灵验,故人们谓此奇观日“弯亭瑞雾”, 鸾亭山由此扬名。
2004年春,由早期秦文化五方联合考古队对以礼县为中心的西汉水流域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共发现汉代以前的遗址98处,期间,对鸾亭山进行了考察。同年秋,联合考古队对鸾亭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考古发掘所知,鸾亭山遗址为一处目前在甘肃域内绝无仅有的考古发现的汉代皇家祭天遗址,由海拔1700米的鸾亭山山顶的祭祀台和山腰的东西夯土台组成。山顶祭祀遗址包括圆坛和其下面的台地两部分,面积约2000平方米,且圆坛周缘有平地起夯的汉代夯土围墙。在圆坛的南部发现有西周时期的灰坑和房址,在平台近围墙缺口处有两个祭祀坑,埋有丰富的兽骨。
汉代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北部,出土了大量的“长乐未央”瓦当及筒瓦、板瓦等。在祭坛内清理出10套组合完整的玉礼器51件,有圭、璧、玉人三类。此外,鸾亭山遗址还发现遗迹20处,灰坑21座,夯土遗迹7处,墓葬81座,总面积3万平方米。
2014年11月10日,笔者深入鸾亭山祭坛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据祭坛遗址所在的刘沟水湾村村民林中海在考古发掘现场介绍:现在的考古发掘现场水湾村人自古相传叫“南天门”,后来这里长了一颗杏树,又叫杏树梁。他的祖上相传这里原为“秦王庙”, 水湾村一个姓侯的老人以前还给他讲过“秦王庙”的传说历史,他从小就知道了这里的地名就叫“南天门”、 “秦王庙”。此后,笔者根据考古发掘的玉圭、玉璧、玉人,结合水湾村关于“南天门”、“秦王庙”的地名传说资料以及多年来笔者数次从鸾亭山南山陡坡采集到的残板瓦、筒瓦、石斧、陶鬲残足等资料,草成《浅谈礼县鸾亭山“秦王庙”遗址及其文化性质》一文,认为“鸾亭山传说中的秦王庙遗址应是一处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的极为重要的汉代及以前的祭天遗址”。该文初发表于《天水晚报》2005年6月25日14版“人文地理”专刊,转载《陇南文史》第二辑,后收录笔者拙著《秦西垂史地考述》一书。
鸾亭山祭坛遗址当地乡民自古相传叫“秦王庙”一名并非空穴来风。王辉先生曰: “通过这次发掘可知,鸾亭山遗址在周代就有人类居住、活动过,到了汉代成为一个专门的祭祀场所”。[4]由此可知,鸾亭山遗址周代居住、活动过的人群,定当为先秦时期西垂地区的主体人群秦民族,当然包括少量归顺、诚服于秦人的西戎人。
史料记载以及出土文物表明,礼县为秦人西垂发祥地中心地区,也即秦汉时的西县所在。就鸾亭山遗址的地理位置而言,南部隔刘家沟与目前发现的秦人最早的西山城址相望,东距大堡子山“西新邑”城址及城内秦公陵园13公里,位处秦国西垂中心活动区地带。西周晚期,秦国的首位开国之君秦襄公在西垂立国之后,首先在西垂“立西畤”,祭祀天神白帝。梁云先生认为:“鸾亭山遗址既然是古代祭天的场所,则非西畤莫属,而且沿袭了秦襄公以来的传统,所祭上帝为白帝”。[5]王志友、刘春华、赵丛苍在《西畤的发现及相关问题》一文曰:“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2005年礼县西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组动物祭祀坑与夯土台基,通过对文献中有关‘西畤’方面内容记载的比对以及西山遗址对面鸾亭山汉代祭天遗址的发现,我们认为此组遗迹应该与秦人历史上的西畤有关”。[6]据此可知,鸾亭山祭祀遗址为秦襄公所立“西畤”之一部分。最初的“西畤”建在西山城址东城区内,后来转建在鸾亭山的山腰地带,西汉时建于山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鸾亭山南侧台地西周、春秋乃至战国时期的一批中小型秦墓惨遭盗掘,其中,一盗墓团伙在鸾亭山中腰夯土台西北台地挖开一座大型动物坑,出土多为马骨,礼县县城后排村村民上山目睹者较多,后来被村民填埋。前些年,笔者在后排村民温某的引领下前往大型动物坑遗址被盗现场考察,发现了少量散略地边的马骨,说明这座动物坑为祭天所留的祭牲坑,性质类似于2004年考古发掘的鸾亭山祭天遗址k1祭祀坑。[7]
据《史记·封禅书》之《集解》和《索隐》载,秦国的西垂地区有“人先山”,山上建有“人先祠”。《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始皇言:“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史记·封禅书》还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西垂建立祭祀祠庙“数十祠”。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曾“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文帝继位后,又加强了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西畤、畦畤禺车各一乘,禺马四匹,驾彼具”。
鸾亭山祭天遗址所在的水湾村人世代言传中的“秦王庙”遗址,虽然考古发掘没有确定属于那位秦王的庙址,但遗址区域“庙”类祭祀性建筑遗迹还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周代后期的遗迹理应为秦人所遗留。另外,水湾村人将“秦王庙”遗址称谓“南天门”的口传资料,对于今天认识2200多年前的秦汉之人为何将祭天的至圣地点定位于鸾亭山之巅?不仅仰其高峻挺拔、离天较近的特殊地势,更因为这里为天神白帝所居天宫之“天门”所在,只有择选这里,天神白帝就能在祈祷声中很快降临,将福祉施惠人间。可见,两千多年来关于鸾亭山“南天门”、 “秦王庙”的民间传说对于认识鸾亭山祭天遗址以及秦汉之人在鸾亭山活动的历史文化研究还是不能被学界所忽视的。
三、秦庄公、缪嬴:大香山“妙庄王”“妙善”神话的原型人物
戏剧《大香山》剧情曰:古时候妙庄王生了三个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喜欢吃素念佛,不愿嫁人,只愿削发为尼。妙庄王执拗不过,只得让她做了优婆尼,遂了他的心愿。后来,妙庄王身患重病,诸医束手,这时却来了一个神仙,他说:要治国王的病,非要人的双目和双手,方能医治。王问道那里去求?神仙说:到大香山自能求得。王连忙派人去求,果然求来了,服下,病就痊愈了,方知这目与手就是自己亲生的女儿三公主的,妙庄王大吃一惊!遂赶往大香山,得知三公主已修成正果,得道升天了。这则故事,最初源自据传为观世音菩萨所著《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之记载,礼县大香山、金子山雷音寺、西和县档案馆现藏有康熙丙午版《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珍本,后来,这则故事被文人编为秦腔《大香山》的戏剧,在国内广为流传。礼县大香山即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舍身成道之处。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上卷“慈航下世投胎第一”章段落曰:
观音天并匝地谁有根行,借父母而投生阐化妙音;
那国主妙庄王婆伽为姓,有国母伯牙氏慈悲爱仁;
再看那二公主是个善信,查伊等是四果仙真化生;
所掌的这江山却也不近,率领有大小官三千余臣;
吾不免就在此借母投性,到日后必然的有段奇因。
这一章是曰慈航离开瑶池灵山,下世投胎到西域兴林国之事,而她的父亲,即为兴林国国主妙庄王。
当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为宗教神话人物,虽然礼县大香山舍身崖旁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妙善)的坟墓,但有何人能够相信这里葬有观世音菩萨的真身?尽管如此,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自三国时期《无量寿经》传入中国,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海内外广大华人心目中的,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可否认的。
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曾说:“一切神话无非是原始的哲学、科学与历史的遗形”。[8]世界上任何一位宗教神话人物的产生,都有其所对应的时空历史地域,并且与历史学密切相关,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诞生神话同样毫无例外。
关于妙庄王的人物原型,香港施衍辉先生在其《观世音菩萨全传》一书“观世音在中国”部分记载,民间传说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国君楚庄王。[9]对此,笔者不予赞同,并认为妙庄王的人物原型为西周晚期秦国国君秦庄公,理由如下:
其一,从礼县大香山、金子山雷音寺、西和县档案馆藏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记载以及礼县、西和县民间传说等相关资料考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故事诞生地为今礼县、西和地带。今礼县大香山观世音菩萨大殿下为妙善舍身之处,舍身崖东南侧有妙善的坟冢,故妙庄王的原型人物实为礼县、西和境内历史上的某位方国首领,该地域春秋时期属秦国西垂都城附近属地。楚庄王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远在长江中游附属地带,与秦地无瓜葛。
其二,秦庄公为西周时期的秦族首领,秦襄公之父,官爵为西垂大夫,领有陇山以西今礼县、西和、武山、甘谷、秦安、秦州区、清水、张家川等地,都城位于礼县境内的西垂(西犬丘),毗邻大香山,为秦方国之君。
其三,在大香山附近的礼县、西和民间至今流传一首《三姑娘修行》的歌谣,其中一段曰:
好个修行三姑娘,舍去手眼救父王,
香山还愿显金像,度去父王上天堂。
好个修行三姑娘,道成魔减果自强,
家家供佛观音像,处处修盖古庙堂。
好个修行三姑娘,十二犬原度贤良,
救苦救难佛圣降,大慈大悲把名扬。[10]
这段歌谣中的“十二犬原”,意指西周、春秋时期的西戎十二国地域。《史记·秦本纪》曰:“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人最初建国的今礼县西垂地区,原为西戎强大部族犬戎族领地,后来被周秦联军驱逐占领,秦人在西垂邑的都城亦名曰“西犬丘”,同样与犬戎族关涉,故西戎十二国地域在歌谣中以“犬原”代称。由此看来,《三姑娘修行》歌谣中的“十二犬原”,其历史文化背景同样与嬴秦民族有关。
其四,妙庄王的“庄”,取秦庄公的“庄”字;妙庄王的“妙”,取嬴秦族的“缪”字之音。《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的妹妹名“缪嬴”,为西周王朝的重臣丰王的妻子。妙、缪音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记载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礼县大香山修成正果的三姑娘“妙善”的原型人物应该为秦襄公的妹妹“缪嬴”;二是妙庄王的“妙”字同样取嬴秦族“缪嬴”之“缪”音,故妙庄王的人物原型为西周时期的秦族首领秦庄公无疑。
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地区为早期秦文化的核心发祥区,该区域及附近地带留下了不少的秦人遗风、遗名,诸如礼县、西和的“七巧”风俗,礼县盐官镇的盐井制盐工艺技术、闻名西北的骡马市场交易等。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礼县境内所遗留的今燕子河的前名——古“夷水”、鸾亭山传说中的“南天门”“秦王庙”祭天遗址以及礼县大香山兴林国君“妙庄王”神话的原型人物为秦庄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妙善”的原型人物应该为秦襄公的妹妹“缪嬴”进行了考证,说明了这些遗名、遗俗同样与秦文化相关联。开展礼县境内相关水名、地名以及宗教神话人物研究,对于早期秦人西垂文化研究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N].光明日报,2011-9-8(11).
[2]马建营:《石营考》《陇南师专学报》2009年第2期30页.
[3]辛怡华:《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4]王辉:《寻找秦人之前的秦人-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发掘记》《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79页.[5]梁云:《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17页.
[6]王志友、刘春华、赵丛苍:《西畤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2009.
[7]参见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8页.
[8]茅盾:《神话研究》第13、214、22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9]施衍辉:《观世音菩萨全传》,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91页.
[10]礼县、西和民间藏《云香宝卷》,见1999年西汉印本.
作者
马建营(1963-),男,甘肃礼县人,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师专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礼县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研究方向:秦文化、三国文化、地域文化。
顾问
包苞
编辑:夏沫
Hash:7f0268351045840edd995fdc0c7a7be4a4525e1c
声明:此文由 文化礼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