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浙江重要考古发现汇报项目(二)

德清中初鸣遗址良渚文化制玉作坊群遗址考古发掘

该项目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子项目。遗址位于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面积约7.5万平方米。2018年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发掘,揭露良渚文化土台1处,清理墓葬3座、灰坑11个、灰沟2条、井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包括玉料、半成品、残件)等标本共1500余件,其中玉料、玉器半成品1300余件。

中初鸣遗址与其西南1公里的杨墩遗址均为良渚文化晚期的制玉作坊,在其南部的田板埭遗址也采集到玉料,杨墩——中初鸣存在由数个加工作坊组成的制玉作坊群。

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群面积大,年代明确,虽然产品种类单一,以玉锥形器、管等小件玉器为主,但生产规模大,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群遗址,对这一时期生产经济模式的研究,以及玉料来源、产品流通的人群和社会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初鸣遗址台Ⅰ

中初鸣遗址出土玉料

中初鸣遗址出土玉器半成品

中初鸣遗址M1

中初鸣遗址M1出土玉镯

江山山崖尾遗址考古发掘

山崖尾遗址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现属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峡口镇合新村。遗址座落在一山前岗地上,海拔约179米,东邻江山港。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揭露了一处好川文化聚落,清理墓葬59座,灰坑45座,另有少量商代遗存。

发掘区内墓地与生活遗存均分为南、北两区,相间分布。墓葬北区13座,南区46座。绝大多数墓坑近方形,墓向基本呈东西向,西北—东南成排分布。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玉石器不多,少量觚等漆木器。陶器以鬶、杯、豆、罐、壶为主,另有少量釜、簋、盉、圈足盘、纺轮等。出现不少硬陶,主要为簋、罐、杯等。纹饰素面为主,主要的装饰手法是镂孔和弦纹,少量绳纹。生活区陶器面貌与墓葬中有较大差别,鼎足形式繁多,铲形足、侧装三角形足、侧扁足为主,其中以正面内凹、戳印及根部两侧施凹窝的铲形足为特色。

山崖尾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生活区植物遗存的分析,将填补好川文化农业经济的空白。大量测年样品的获取,将明确好川文化的绝对年代位置。(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地形图

发掘区航拍

M33

出土陶器

湖州毘山遗址考古发掘

毘山遗址位于太湖南岸平原地带,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2013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新收获。特别是2017-2018年毘山南部农田的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3组大体量建筑遗迹,皆由多组沟槽和若干柱洞组成,建造考究,沟槽底部多铺垫方木。另外还出土了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和“后马桥文化”的丰富遗物。这些新发现再次确认了毘山遗址在环太湖流域文化区的重要性,为研究毘山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8年毘山遗址西南部发掘区航拍照

2018年毘山遗址西南部发掘区航拍照(自西向东)

沟槽组3其中一条的底部垫木(左为北)

G1出土器物

出土铜矛

肆衢州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发掘

庙山尖土墩墓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云溪乡棠陵邵村,经过4个月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墓葬结构和丰富的随葬品两个方面。

该墓为熟土堆筑的浅坑木室墓。浅坑由鹅卵石铺砌,墓室为两面坡的人字形木结构,分为前后两室,外铺木炭。该墓尽管多次被盗,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主要为青铜器、玉器,少量陶瓷器。根据随葬品造型纹饰特征和规格,推断该墓为西周早期越地贵族墓,墓主人为越国早期上层贵族。

庙山尖土墩墓墓葬规模巨大,是迄今浙江省已发现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土墩墓;人字形的木结构墓室为绍兴印山王陵的人字形墓室结构找到了渊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量随葬的青铜构件体现出显著的本土特色,为当地商周时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料。

经对庙山尖土墩墓周边土墩墓群的调查,判断该区域为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的分布区。

庙山尖土墩墓的地理位置处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它的发现对早期越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跨省联合开展夏商周时期考古课题提供了契机。(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工作场景

人字形墓室

随葬品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自元初毁陵后,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遂混乱不明。为了更好地推动宋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以来开展了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勘探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基础信息。

今年5月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8第149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对象为已划定的“高宗陵”保护区,暂编为一号陵园。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基本确定了一号陵园的园墙范围和中轴线建筑布局,并探明了该皇陵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

此次发掘,首先发现的是享殿与龟头屋基址。两遗迹南北相连,构成一凸字形结构,原夯土台基遭严重破坏,仅存底部。享殿居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7.5米、进深14米,前后分布4排12个大型磉墩,可确认为三开间格局。

龟头屋遗迹位于享殿北侧居中位置,宽12.5米,向北凸出7米。墓室即位于龟头屋正下方,平面近方形,边长约9.5米,向南突入享殿殿基,墓圹边缘贴近享殿北侧柱网。土圹最西南端、临近大殿基址处,有一石板深嵌在圹壁内。该石板应为攒宫内墓壁残存的部分,即文献中所称的“石藏子”的外壁。通过钻探可知,现墓口至墓底最深处约2.5米,墓圹四壁下部仍保存相当数量的石板构件。

门殿基址位于享殿基址正南方,尚保留有部分夯土台基。台基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亦为17.5米,进深10米,东西两端与南园墙相连接。殿基四周可见砖构回廊遗迹,保存状况较好。

陵园的东、南、北三面围墙均已发现,其中东墙墙基保存完好,全长59米,墙体厚度1.3米,在夯土墙基两侧多处发现有外包砖结构。北墙和南墙的长度基本也为59米。因此,可以确认整座一号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

此次发掘以探明陵园的建筑遗迹为根本目标,期间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等,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南宋攒宫陵园建筑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照宋代文献中关于攒宫的记载可知,南宋帝陵一遵北宋规制,每组帝陵均包含上宫、下宫两部分。其中上宫为帝陵“攒宫”的核心部分,亦即墓室石藏子所在,下宫则为日常祭祀及守陵人活动的场所。可以断言,通过2018年的工作,我们已完整揭示出了某帝陵上宫的全部主体建筑。这为今后宋六陵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更切实、具体地认识和保护南宋皇陵提供极其重要的一手资料。南宋皇陵作为中国历代帝陵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代表了宋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承,它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传统礼制、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宏大图景,亟待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去逐步发现、研究与保护。(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攒宫享殿与龟头屋全景

出土陶构件

富阳瓦窑里遗址考古发掘

201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黄(山)高铁工程沿线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位于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的瓦窑里遗址。该遗址处于山前和江边的低缓台地上,南靠龙门山脉北麓、北距富春江约3公里。

2018年初,富阳高铁站周边拆迁改造,遗址迎来再次发掘契机。我所联合富阳博物馆第三次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6月中旬至今已持续了半年,发掘总面积2000平方米。

通过发掘,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落砂石路,及历史时期墓葬、砖窑等遗迹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硬陶器等400多件。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20多座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中期的墓葬,比较清楚地反映富春江流域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状况。其次,还发现了两处石器制作加工遗迹。其中多数石器明显具有适应“史前山地农业”的形态。

通过本次发掘,可以确定富春江两岸沿江区域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北史前文化向浙江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瓦窑里遗址地理位置

2018年发掘区

M27

出土石器

马蹄形窑(Y1)

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

2018年5月至9月,为配合104国道温州西过境瓯江特大桥工程建设,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对瓯北街道丁山工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汉六朝墓59座,出土陶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200多件。墓葬多数选址于向阳的东、南坡,且大体呈三组排列。墓葬平面多呈刀形和长方形,少量凸字形墓。墓砖纪年有 “咸康”、“咸和”、“宁康”等十余种。M13还出有6块画像砖。本次发掘是浙南地区近年来发现汉六朝墓群数量最多的一次,随葬品以青瓷器为主,另有金、银、铜、铁、玻璃等质地文物。数量多、品种丰富且不乏精品。其中,咸康二年(336)的M37出土的玻璃碗为波斯萨珊王朝产品,仅见于同时期高等级贵族大墓。(供稿: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丁山考古工地

玻璃碗

青瓷点彩四系罐

青瓷点彩蛙形水盂

青瓷魁

铜弩机

玉环玉城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发掘

2018年8月至11月,为配合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分校区工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环市文广新局联合组队,对玉环市玉城街道前塘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宋代制盐作坊1处。本次发掘布方面积303㎡,实际发掘面积270㎡。发现方形盐灶、盐卤坑、石砌水池、坯料坑等迹象多处。出土陶支座、灶篦类烧土块、烧土支臂等制盐器具逾万件,另发现部分龙泉窑青瓷碗、芒口碗、黑釉盏、缸、铜钱、磨盘及砖瓦等各类文化遗物。本次发掘是我省继洞头九亩丘和宁波大榭遗址之后的又一次盐业考古工作,为宋代官方盐场布局、组织形式和工艺技术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供稿: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发掘区航拍

石砌水池

盐卤坑

盐卤坑剖面

盐灶

陶支座

Hash:b9a95957cf0d8ea1920a78877176eb6fdfc874b8

声明:此文由 浙江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