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出土一批石造像

盂县出土一批石造像

文物世界》 2006年01期 韩利忠

2000年春!在山西省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的寺垴!耕地的农民偶然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盂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迅速收归馆藏"上世纪初在附近曾出过一批5尊造像!1992年也出土过1尊造像!但都毁损遗弃了"现将本次发现介绍于下"

河清四年造像座汉白玉质!宽43厘米!厚16.5厘米!高15厘米"残!座面残留三尊像的脚部"正面高浮雕与浅浮雕结合!正中一人蹲踞!双手上举托盘!盘中盛摩尼宝珠!两侧是相向半蹲的狮子!最外侧是两尊立像!头部残!似为供养人!一手平举胸前!腰系裙!衣纹简单"各高浮雕像之间浅线阴刻莲花#火焰纹$图一%"后面阴刻铭文:河清四年三?? 日比丘尼法藏比丘尼法银合寺等敬造白玉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又为口 口 父母见在眷属俱登正觉"(图二)。

背屏式菩萨单体立像 汉白玉质,上下各残一部分,残高12厘米,宽12厘米。桂叶形背屏,菩萨头戴三叶宝冠,宝缯垂至肩部。菩萨面相方圆,眉目磨蚀不清。颈饰桃尖形项圈,右手持莲蕾,左手持香袋。披帛掩双肩下垂,至腹部打结,垂至膝间再上绕,搭于双臂弯,下身着裙 图三)。

背屏式佛立像 青石质,残。残高60厘米。舟形背屏。佛头佚,右手残,左手抚腹,着通肩袈裟,衣纹简约,显厚重 图四)。

背屏式菩萨单体像 青石质,胸以下残。舟形背屏,未着意磨光。菩萨头戴花冠,发带向两侧平伸,上翘再下折,左侧垂于肩,右侧向外飘拂。左手臂残,右手上举至颈部,有披帛 图五)。

背屏式供养人立像 汉自玉质,上下均残。残高12厘米,宽4厘米。冠饰残,面相丰腴,闭目,合掌于胸,没有着意刻画衣纹 图六)。

背屏式供养人立像 砂石质,残。长方形背屏。冠饰残,面相丰圆,外着窄袖袍服,肩披披巾,立于圆座上图七)。

陶菩萨立像 陶质,模印,胎色深灰,外施彩,颈以上、腹部以下残缺。颈饰项圈,披帛掩双肩下垂,又从腋下拂于身后,腰系带,左臂下垂,右臂举向胸前,手执桂叶 图八)。

王埔昌于民国23年编写的盂县金石志》,收录了出土于寺垴的石造像,现一并录于下∶

北魏杨子史等造像二尊;正光四年杨子史等造。(一)高二尺二寸余,宽一尺四寸(二)高一尺九寸,宽一尺四寸,正书。

北魏武若如等造像三尊;孝昌二年八月武若如合门五十人造。(一)高二尺七寸,宽一尺二寸(二)高二尺半,宽一尺二寸4三)高二尺半,宽一尺一寸,正书。

白狄的一支春秋时在盂县建立仇犹国,国灭后归晋,战国时属赵国。置元仇城,隋改称元仇县,旋即改称盂县,但元仇一名却保留下来,成为一个村名,现在的牛村镇前元吉村和后元吉村在清代时为一个村,村名就叫元仇村。寺垴,也称寺塬,位于后元吉村西约 1000米。此地旧建有寺,且地势又较周围略高而名。虽寺久已不存,但从田间地头频拾的砖瓦看,寺庙的存在时间当不晚于宋;另从造像题记分析,这些造像雕造之时,寺已存在了。是北齐比较常见的作品!

乌河流域地处盂县西部"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重要"春秋时上游今阳曲县境内即有孟丙的封地盂邑"唐代这里设过乌河县%上文村就是该流域非常突出的一个地方。该村附近有北朝的摩崖造像"宋'金'元时人文荟萃"仅张氏宗族就有35人登科进士"于是改村名(渴水)为(尚文)"后又改称上文。就在该村村南的老爷庙旧址"1998年出土一批明代石造像"兹介绍于下。

孔子像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110厘米(图九)。头戴梁冠,面相端庄,头微倾,长须飘拂。颈佩方心曲领,身着盘领窄袖大袍,长披带于膝前穿环下垂,端坐于石座上。石像面部贴金,帽子与衣服全部染色,衣边为红色,余皆蓝色。座侧铭文 牛氏长男张敏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张进王氏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图一o)。

老子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113厘米。头戴束发冠,面相瘦削,内着上衣下衫,腰束带,外穿长衫,双手捧笏板,端坐于座上。衣上残留部分红、绿、蓝彩 图一一)。座侧铭文 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张进王氏男张佰聚奉氏张伯恒侯氏郭县同乐都石匠李彪李经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造盂县辐镂都石匠。

这批造像除汉白玉像座有北齐河清四年的铭文外,其余都没有明确的题记,但其所属时代大体可以确定。两件汉白玉背屏式造像与山东惠民出土的东魏—北齐造像颇为相似0另外两件青石质菩萨像也刘堂刘常"图一二)。

文吏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80 厘米,肩宽30厘米,座高27厘米。头戴幞头,方形脸,剑眉细目,口微闭。身穿圆领窄袖长袍,端坐于石座上,脚穿云头履。左手平举胸前,手中似持物,右臂自然垂于膝前。冠施黑色,脸涂白色 图一三)。座侧铭文 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张进王氏/王升张氏/婿胡子仪张氏/安锐宜人张妙口/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造/僧人续显"图一四)。

文吏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 83厘米,座高 33厘米,宽47厘米。头戴幞头,方形脸,剑眉细目,口微闭。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端坐于石座上,脚穿云头履。左手抚带,右手抚膝。冠施黑色,脸涂白色 图一五)。

文吏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 78 厘米,肩宽 28厘米,座高30厘米。头戴幞头,方形脸,剑眉突睛,口微闭。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玉带,有蔽膝,端坐于石座上,脚穿云头履。右手抚带,左手抚左膝。冠施黑色,脸涂白色,带上玉铃涂黄色。造像通体保留雕凿痕迹 图一六)。

释迦牟尼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103 厘米。佛螺发高肉髻,长眉,闭目,眉间有白毫。身着袒右式袈裟,腰系带,结踟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抚右腿。面部及衣服部分贴金,螺发和袈裟局部涂蓝彩 图一七)。

弟子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 65厘米。面庞丰圆,眉清目秀,内着僧衣,下着裙,外穿偏衫。脚蹬云头履,立于方形石座上。头顶涂黑彩,衣服红、蓝彩共用 图一八)。

弟子像 青石质,圆雕单体坐像,通高 48厘米。头佚,上着偏衫,下着裙,蹬云头履,立于方形石座上,双手相握于胸前 图一九)。

在一个遗址同时出现儒、佛、道三教造像,这是宋元以来三教合一背景下的产物。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 全真'",并在其金关玉锁决》中宣讲 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朱元璋亲为 道德经》作注,又撰释道论》《三教论》等著作,奠定了明代三教并用政策的理论基础,完成了 三教合流"或 三教归一"向 三教合一"的发展。中国民众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三教合一把这些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调和起来,推陈出新,民众是乐于其成的。这也是几种宗教在政权更替的打击和中央集权日益强化下,逐渐走下坡路的一种现实反映。盂县境内从北魏到元代的摩崖造像为数不少,是历史上宗教空前繁荣的见证,这批石造像的出土更加丰富了佛教从鼎盛到没落的两个发展阶段的研究资料。

Hash:a65e2818505365ff985436a2e98aaeb5147e490f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