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永葆“共和国医药长子”本色
“这个钳形电流表是20世纪60年代抗生素厂用来测量大功率设备电流的,这三个铜罐是以前片剂包衣用的‘糖衣罐’,悬挂在天花板上的是多年前铸造制药设备用过的木模……”日前,在位于石家庄市和平东路388号的华北制药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自豪地讲述了华北制药的红色记忆。这座办公楼是一座文物保护楼,由华北制药厂的生产厂房改造而成。楼内陈列的“老物件”,见证了中国制药工业几十年拼搏奋进的变迁。
华北制药有“共和国医药长子”之称。其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在建成投产后结束了中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为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60多年来,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华北制药始终保持着为民制药的初心和创新创业的激情。
创记录的91吨青霉素
1958年6月3日,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厂的首批青霉素在万众期盼中走下生产线,当年产量即达到91吨——这宣告了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中国迈出了抗生素工业化生产步履蹒跚的第一步,自此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国。
“91吨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但在当时却具有历史性意义。”华北制药集团党委副书记魏岭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支规格为0.12克的青霉素进口价格与0.9克黄金相当,而中国青霉素自产量只有几十公斤,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医疗需求和抗美援朝战场救治的需要。新中国亟待破解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难题,华北制药厂肩负重任,为使命而生。
1953年,我国启动“一五”计划,打响工业化奠基之役。华北制药厂由“一五”计划三个制药项目中的两个构成,其中抗生素厂于1956年破土动工,1958年建成投产,投产当年青霉素年产量即突破了设计产能。供应量的骤增使青霉素的价格降到了几毛钱一支,快速实现了临床用药的普及。
故事自此才刚刚开始。华北制药厂的建设可谓“举国之力”,上千名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优秀毕业生从全国各地奔涌而来,汇聚于此,创业创新。他们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1958年培育出中国自主选育的第一株生产用青霉素菌种,1959年培育出中国第一株链霉素菌种,1961年培育出土霉素新菌种,1967年成功研制曲古霉素、试制头孢菌素C……华北制药厂的研究成果彻底结束了中国依赖进口菌种生产抗生素的局面,为我国抗生素自给自足打下了坚实基础。华北制药厂也凭借技术优势成为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到1978年实现了供应产品75种、总产量1655吨。
在热火朝天搞生产的同时,华北制药厂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制药技术人才——开办了“抗生素红专大学”,以无偿输送技术、菌种、人员等方式直接援建了西安制药厂(利君集团的前身)等46家医药化工企业。
“西安制药厂曾有一栋‘华北楼’,纪念的就是华北制药厂进行援建的历史。”魏岭介绍,1965年以来,华北制药厂近100位专业技术人员举家搬迁西安,他们带着关键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经验,帮助西安制药厂突破了四环素、红霉素等方面的生产瓶颈。
截至1978年,华北制药厂共输送了1389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人才基础。
老国企的初心与坚守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华北制药厂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而是积极顺应时代改革创新。但改制而不改魂,华北制药在“利”与“质”的较量中坚守质量,在“利”与“民”的博弈中选择为民。
一名在华北制药工作了近30年的研发人员说,对患者迫切需要的重大疾病治疗药品,华北制药舍得投入人力、资源和时间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接受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患者需终身使用抗排斥的免疫抑制剂。在中国,因为进口免疫抑制剂价格高昂,器官移植群体曾被称作“活不起的人”。1994年,华北制药环孢素软胶囊等产品的上市让这种情况发生改变。此后,华北制药在免疫抑制剂领域精耕细作,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微生物来源免疫抑制剂产品线,并成为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华北制药的产品为国内患者丰富了用药选择,也与进口产品形成竞争,促进了患者用药成本明显降低。”该研发人员说。
60多年前华北制药厂创建的目的就是通过抗生素国产化挽救患者的生命,这一朴素的追求在“华药人”的血液里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抗感染药物利润空间很低的当下,华北制药依然保障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基础药品的供应。
“现在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生产时要经过发酵、提炼、结晶、干燥、无菌分装等复杂的工艺过程,市场售价却不到0.5元。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考量,青霉素是微利甚至成本倒挂品种,应该放弃生产销售。但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它仍是安全有效、性价比高的临床用药。”魏岭说。
华北制药还主动担起部分临床必需而用量小的药品的供应责任,联合国内多家药企组建联合体,集中原料药和制剂上下游资源,以期实现这些短缺品种的稳定生产。2019年12月,华北制药等单位牵头组建的联合体被工信部等四部门认定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据了解,目前该联合体已经稳定了短缺药品苄星青霉素的生产和供应,恢复了利多卡因和部分抗结核类药品的生产。
新征程勇担新使命
2020年1月,华北制药捧回了第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证书,其与北京大学联合申报的“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4月,华北制药一类新药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该产品是“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品种,有望成为我国首个抗狂犬病毒单抗产品。
这两个事件极具代表性,彰显华北制药正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将研发重心转移至高端制剂领域。
据了解,这一发展方向的调整从十几年前就已开始酝酿。深知创新研发是制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华北制药建成了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基础;承担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药行业全过程水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证”项目;与天津大学合作研究并控制影响头孢类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建和完善新型乳化关键技术体系……这些研究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华北制药技术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单品持续增加。
如今,华北制药的原料药和制剂收入比为3:7,制剂方面已拥有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免疫调节类等700多个品种、近千个品规。
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在以创新为主题的新时代,华北制药力行改革、奋楫争先,紧盯我国疾病谱变化,在深耕传统抗感染业务的同时重点发展生物制品业务,积极拓展治疗领域,奋力培育创新产品。
打开华北制药官网,首页“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建设美丽新华药”的标语分外醒目。这是华北制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后明确的新愿景,为此,华北制药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瘦身健体”计划,探索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
变换的是发展策略,不变的是使命担当。魏岭说:“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就要坚持保供应、搞创新、求突破,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同时,实实在在承担起‘为民制药’的责任担当。”
Hash:5867fba9b51dbaa4e98b0ec2229c638e894154dc
声明:此文由 春风剑在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