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唐代题记的争议
近日,笔者偶然看到陈国莹《开元寺钟楼的木结构反映出唐晚期建筑的做法》一文(此文收入孟繁兴、陈国莹《古建筑保护与研究》,2006年知识产权出版社)中提到了开元寺钟楼在80年代落架大修时发现了唐大中十年(856)的题记,说明钟楼在这一年经历过大修,从而可能为现存的开元寺钟楼建筑的模糊年代推断给予一个确定的时间点。
陈文中对大中十年题记一石的记述
然而经过细读此文及其他材料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陈国莹先生《开元寺钟楼的木结构反映出唐晚期建筑的做法》一文(以下简称“陈文”)由“钟楼发现唐大中十年题记”推出“开元寺钟楼在唐大中十年有过一次修缮”的结论,很有可能变得不成立。
开元寺钟楼的发现与断代
既然是涉及开元寺钟楼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钟楼的基本情况说一下,比较熟悉的朋友也可以跳过这一节。
开元寺钟楼位于今河北正定开元寺内,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正定开元寺的影像材料,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是1908年日本人桑原骘藏的《考史游记》(此书可以在鸠摩上搜到电子版),但他对开元寺并没有做太深入的调查,而仅近似于一笔带过。
真正对开元寺钟楼进行相对全面而科学调查的,目前我所知道最早的应该是1932年4月梁思成在正定的古建筑调查。他在调查之后撰成《正定调查纪略》一文,收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除了进行文字叙述和图片拍摄之外,梁思成依据开元寺钟楼的种种做法的时代特征,第一次对开元寺钟楼建筑的年代进行了推断。他在此文中说:“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
桑原骘藏《考史游记》中1908年的开元寺
《正定调查纪略》中对开元寺钟楼的记载
《正定调查纪略》中对开元寺钟楼的记载
《正定调查纪略》开元寺钟楼的照片
《正定调查纪略》开元寺钟楼的照片
《正定调查纪略》开元寺钟楼的照片
其实现在看来,梁思成先生文中的这番话话十分严谨。而其对于开元寺钟楼建于唐代的推断,则成为之后对现存钟楼建造年代的经典看法。至今我们说“唐代的单体木构建筑有三座半”,其中的“半座”,就是指开元寺钟楼一层。
然而推论毕竟是推论,譬如之前山西平顺天台庵曾通过其建筑特征以及现存的唐碑推断为唐代,但近年的大修证明其实为五代时期建筑。开元寺钟楼仅依据其做法细节推断为唐代后期做法,一来尚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二来尚缺乏一个更为精准的时间点性的断代。
而在此之后的80年代,开元寺钟楼进行了落架大修。这次大修的相关的信息披露在陈国莹《开元寺钟楼的木结构反映出唐晚期建筑的做法》一文之中。此文虽然没有对开元寺钟楼的建造年代进行进一步推断,但其提到钟楼下层檐柱的柱顶石有刻字,其中一块有“大中十年”的字样,故据此推断开元寺钟楼在此一年有过重修(原文可见第一张图,或昨天发的微博)。
如果此推断无误的话,当然是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古代向来“重修”与“重建”不分,如若开元寺钟楼在唐大中十年有过一次重修,对照现存钟楼的晚唐风格,钟楼则很有可能是此次重修活动中重建的产物。
关于钟楼“大中十年”题记的辨误
在把这个信息发博之后,很快就有好友说这个题记是有问题的。简单地说,原文中为“柱顶石”的石材,实际上是柱础上的墩接石柱。而这些墩接石柱的来源,依据樊瑞平、刘友恒《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一文的考证,应该是来自开元寺另一座建筑“三门楼”的石柱,是在清代的开元寺钟楼大修之中移用过来的。石柱上的文字,其实都本属于三门楼建筑。
何以见得?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大修中发现的刻字石柱的照片。
从照片中可见,开元寺钟楼一层的檐柱,是上为木柱下为石柱的结构。类似的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他古建筑中看到。这种木石搭接的柱式有可能是大修所为,也有可能初建时即如此。
上海真如寺大殿后金柱,元代
在此我举上海真如寺大殿和登封会善寺大殿两个例子。其中真如寺金柱木石搭接的做法应该是初建如此;而登封会善寺大殿则有可能为明代大修时将金柱下半截改作石柱。
至于为什么要将下半截作为石柱,原因应该是避免木柱下端糟朽。而后期将木柱下半截换为石柱的建筑,可能在换之前的柱子下端已经出现了糟朽的情况。
河南郏县山陕会馆大殿角柱的糟朽情况,清代
那么开元寺钟楼的唐代刻铭石柱,究竟是初建时即是如此,还是后期改作的呢?有证据说明一定是后期改作的,而且改作的年代应该晚于宋代,很有可能是清代。
樊瑞平、刘友恒《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一文在对开元寺唐代三门楼的研究中,指出开元寺钟楼檐柱下端用到的九块断石柱(钟楼檐柱共12根,不知为何仅用到9块断石柱,剩下3根如若仍为全木柱,或也可旁证断石柱为后期移植。但目前限于资料,此处存疑)均来自于开元寺中另外一处始建于唐代的三门楼石柱,开元寺钟楼檐柱的木石混合结构是后代将三门楼石柱打碎后二次利用的结果。
9块断石柱的来源不仅可以在形制上确定其来自三门楼,其中4块还有铭文,除了一块刻“大中十年”之外,还有三块可以拼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真定府开元寺重修三门之记》,也可以确证其来自三门楼。
开元寺唐代三门楼遗址,石柱为2008年修复后重新树立
三块断石柱拼成的《真定府开元寺重修三门之记》
碑文落款为“时大□□□□□月十日记撰□□□□□段概”,年号仅剩一大字。但“段概”一名,亦见于80年年发现的宋大观二年洪济寺“敕文劄子”一碑之中(此碑现存隆兴寺东院碑廊内)。可见此敕文劄子碑与《真定府开元寺重修三门之记》碑应为同一人所刻,年代相差不远,而《真定府开元寺重修三门之记》的残年号,很有可能就是北宋大观。退一万步讲,即使只看这张公布出来的《真定府开元寺重修三门之记》拓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书体与格式不是唐代风格。
宋大观二年洪济寺敕文劄子碑
敕文劄子中的“段概”落款
由此,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开元寺钟楼檐柱的9块断石柱中,至少刻有重修三门记的三块,应该直到北宋还是尚在三门楼原址上的。三门楼直到北宋还有重修,断石柱上残存的文字也说“上则屋瓦破漏□□□□□牖圮坼户臬侧陷”,三门楼也大概还没到连坚固的石柱都倒伏不能用的地步。种种证据都说明宋代大观年间及以前这个时间段不太可能多出来几根唐代的柱子用到开元寺钟楼上。
那么,三门楼的石柱是在什么时候被用到开元寺钟楼的檐柱上的呢?至少,我们可以说应该是在北宋大观年间之后,而且距离北宋大修之后有一段时间。在三门楼完全倒塌,门内石柱完全废弃之后,钟楼重修才有可能用到它们。这个时间,《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一文给出的答案是清嘉庆年间: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重修开元寺碑记》记载“嘉庆十年九月,钟楼忽颓。”可见此次开元寺钟楼毁坏破甚,必须要进行落架大修。而将承重的钟楼一层木柱下半截换成石柱的做法,则非落架大修不可。此时的三门楼也早已塌毁,石柱存在被再次利用的可能性。
《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一文说得很谨慎,只说刻有三门重修记的三块残石可以确定是此次移换到开元寺钟楼上的。但我们依据上述论证,也同样可以说其他6根包括有“大中十年”题记在内的断石柱也是在此次大修中从三门楼替换到钟楼上的。刻下“大中十年”题记的时候,那截石柱应该还在三门楼上。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开元寺钟楼现存建筑的准确建造年代。
Hash:ca37516e7a5b6d0bb7cc9152ce9ecc473012bc05
声明:此文由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