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博物馆

1

最早的原始陶器

1976年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盂、支架、罐、三足钵、壶等一批器物,年代距今有7900年左右,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当时最早的原始陶器。

2

最早种植核桃的地方

晋代张华在其《博物志》中写道:“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核桃)种。”

所以,过去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核桃这个植物品种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中原大地的,所以称核桃为“胡桃”。

1976年磁山史前遗址中核桃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认识,把我国核桃种植的历史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堪称世界最早。

考古人员还从一些灰坑的遗址中,发现有多种野生植物形成的堆积层,其中可辨认出的有榛子、小叶朴、枣和核桃等品种。

这一重大发现,又一次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关注。现在,这些炭化了的核桃标本作为珍贵的文物佐证,永久陈列在邯郸市博物馆中。

3

最早的陶制酒壶

中国酿酒起源的时代问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至今还在讨论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不可能给我们留下更多酒的痕迹,但却可以留下酒器。所以酒器的出现与否,就构成判断酒存在与否的关键证据。

1976年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7件小口长颈双系陶壶,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制酒壶。

4

最早种植粟的地方

粟,俗称小米

磁山文化遗址考古中,获得了多项惊人的发现,小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的发掘,共在遗址中发现有数百个灰坑遗迹,而在其中的189个灰坑中,还发现有储藏粮食的窖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椭圆形和近似长方形的窖穴底部还堆积有大量的炭化的粮食灰烬。其大部分已腐朽成灰,颜色灰黄。但在一些成块的朽灰中,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一颗颗炭化了的圆形颗粒。

后经H65的标本灰象分析测定,确认这是粮食作物——小米。

小米在窖穴中的堆积厚度一般在0.1至2米左右,有的甚至在2米以上。根据计算推测,当时储存的这些粮食大概有10万公斤以上。

磁山小米的发现,改变了过去小米起源于埃及印度等国的一贯认识,有力的说明了我国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在黄河流域种植这种作物了。

这一世界性质的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世界农业史中有关农业起源的最早记载。近三十年过去了,磁山仍是世界上公认的种植小米最早的地方。

5

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既然有了最早的小米,相应的,就应该有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考古工作者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共发现了近60套石墨盘和石墨棒器物,是同时代遗址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据考证这是我国发现的当时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距今有7900年了。

6

最早的仓囷

仓囷,即储蓄粮食的仓窖。

1976年——1978年在磁山文化遗址发现3000多个地下窖穴,其中80个窖穴内有粮食堆积,堪称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仓囷。

7

最早饲养家鸡的地方

磁山遗址从1972年发现至今,经过多次试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在当时发掘的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骸骨,包括狗、猪、鸡、牛、羊等。其中有较多的鸡距骨,距骨是鸡腿下端连接趾爪的长大跗蹠骨。出土的13件雄距骨长72~86.5毫米,一件距骨长70毫米,其长度最接近现代家鸡的距骨。

后来,经考古界专家综合分析,认为磁山鸡就是经过人工驯养了的家鸡。这一重大发现,证明磁山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已开始饲养家鸡,这比原来世界上公认的印度最早饲养家鸡的时间提前了近4000年。

磁山家鸡至今仍是考古学界能肯定的最早的家鸡,磁山也还是世界公认的家鸡的发祥地。

8

最早的家狗骸骨

原始家畜饲养是人类狩猎活动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在人类开始定居时与农业同时产生的。它在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从考古学成果看,我国的家畜饲养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而狗作为最早的饲养家畜之一,目前所知最早的证据,是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家狗骸骨。

当时,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现场发现了狗的9个不同个体,和18件残骨,后来又在灰坑中的粮食窖穴底层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狗骨架。

9

最早苇席产生证据

考古人员在遗址第一文化层的灰坑底部发现苇席痕迹,其纹痕与现在的纹样基本一致。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遭受破坏的居住址。同时在灰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烧土块,其中一个土块上还附着有清晰可辨的席纹印迹。

现在,这些带有席纹印迹的烧土块陈列于邯郸博物馆

10

世界上最早的纺轮

纺轮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原始的捻线纺织工具。磁山出土的纺轮有19件,都是用陶片制成。同时,磁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其它一些纺织工具:骨匕、骨梭、角梭。

11

最早的半地穴式居室建筑遗址

古代的先民在长期的成长发展中,逐渐改变了迁居不定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择地定居生活转变。而定居的房屋居室,则经历了横穴式或半地穴式和地面式或干栏式等不同形制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进步都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其中,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基址,是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半地穴式人类建筑遗址。

磁山文化博物馆简介

磁山文化,是一种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的冀南豫北地区,因最早发现于武安市磁山遗址而得名。

磁山遗址,位于磁山村东1公里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6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粮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距武安市区17公里。磁山文化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新馆由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在磁山遗址旁兴建的一座以“弘扬磁山文化,展示华夏文明”为宗旨,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占地33亩,建筑面积8366平方米,磁山文化博物馆展厅,一二层为基本陈展,三层为临时展厅。基本陈列分为“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部分,馆藏文物300件(套),运用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形式,全面展示了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活奥秘和创新成就,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

磁山文化博物馆展览分为“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部分,采用多种展示技术手段,力争科学、准确、全面地。

阐释10000多年前磁山先民的生活奥秘、创新成就和文明进程,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振奋民族创造精神。

磁山文化遗址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测定的数据距今约8000年,后经中国科学院地球与地质研究所用植硅体方法学对磁山文化层年代全方位分析得出结论,磁山遗址距今约10300年。考古专家鉴定: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500-10000年,正是原始文明盛世伏羲神农时代。

磁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房址、灰坑、粮窖,共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粟黍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从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黍的种植堪称世界之最,被专家评定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国各地其它历史文化资源无可替代的奇特性。

磁山以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耸立于燕赵大地。

各位朋友,前面我们对磁山文化有了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和认识,走进博物馆去感受磁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20世纪70年代在磁山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揭示了一万多年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和链条,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在我国新石器考古学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堪称我国近代以来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已近40个春秋。但人们也许并不清楚磁山遗址从最初发现,到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曾有一段传奇式的发现经历和漫长的考古探索过程;也不清楚磁山文化的最终确立,对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突破,对仰韶文化之前的远古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因此,磁山遗址的意外发现及大规模考古发掘,以及大量实物遗存的面世,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轰动,最终不仅揭开了远古磁山村落遗址的神秘面纱,也拉开了发现与探索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序幕。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包括主楼一层中央大厅及一、二层东、西、北六个展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三楼临时展厅,将来做专题展览使用,2011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

磁山文化博物馆是唯一以“磁山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具有其他任何博物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展览分为“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部分,采用多种展示技术手段,全面展示了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活奥秘和创新成就,以及磁山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突出地位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展示华夏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位于磁山文化的故乡——磁山遗址旁,是唯一以“磁山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具有其他任何博物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展示了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活奥秘和创新成就,以及磁山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突出地位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一楼展厅,四根神鸟“图腾柱”欢迎着您的到来。这四根神鸟“图腾柱”是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鸟头形支脚的化身,陶盂和鸟头形支脚是磁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支脚的造型大概从大自然的鸟形得到启发,陶盂放在三个平顶的支脚上,鸟头的前伸部分正好托住了盂底的外缘,两者的配合浑然一体。磁山人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于生活的创造中,从而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中心大厅的正前方是中华文明源浮雕墙,它真实的反映了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祭祀等场面。开启农业文明的磁山文化,以武安磁山遗址命名的磁山文化,是我国以粟,黍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

凝望博物馆中央大厅正前方的中华文明源浮雕墙,一位拉着刚刚汲水归来调皮可爱的儿童的远古母亲,正用慈祥的目光打量着你,母子的背后是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祭祀等场面。端详这对远古母子,目睹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劳作场景,不禁为磁山先民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态度和精神肃然起敬。浮雕墙高13米,宽9.7米,采用现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材质,经过7道工序才制作完成。

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工具、器物,有石制的、有陶制的,也有骨、角、牙蚌制成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既有磁山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是人类祖先辛勤劳动的结晶。

"磁山文化"的发现,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发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鸡的最早养殖地,陶器最早制作地。正是勤劳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一万多年前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旧时代,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

纪元,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中华文明源。

浮雕墙正前方有一位善良的磁山先民母亲和一位汲水归来的儿童,目视着远方,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前来磁山遗址观光,轻轻叩动这块看似极为普通的土地,仔细倾听那来自远古文明的绝响!

中间的地面圆形坑是仿古艺术磁山文化区位微缩沙盘。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万多年以前磁山遗址的地形地貌,以及现在磁山遗址周边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位置和分布。洺河流域除已发现的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几处遗址外,在它的后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春秋战汉时期,还分布着念头遗址东万年遗址城二庄遗址等十多处遗址一直延续下去。在磁山遗址旁边分布有:响堂寺石窟固镇古城午汲古城、天青寺、武安舍利塔等多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固镇古城地势险要,规模宏大,据考,此即汉代时的武安县城。

“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个部分,集中陈列了以陶盂和鸟头形支脚为代表的270余件文物,其中有百余件属国家级重点文物。现代化的声、光、电、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辅以文物、照片、图画、图表以及幻影成像、模拟景观、雕塑符号等手段,将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保护利用等经过以及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奥妙、文化内涵和创作成就一一诉说。

在“磁山人家”,你可以与古人对话。在这里,通过7台投影仪把磁山先人原始半地穴茅屋,饲养鸡、猪、狗,加工谷物,哺育孩童,捕鱼狩猎,用盂烧火做饭等场景逼真地再现。 驻足“磁山人家”,细细品读半地穴式房基、长方形窖穴、灰沟、各种灰坑及“组合物”群等,思绪被带到那个远古时代。石质斧、铲、刀、凿、磨盘、磨棒和骨质箭头、鱼镖、梭、针、锥等生产工具,陶盂、支脚、深腹罐、小口壶、三足钵、碗、盘、杯、骨笄、蚌环等生活用具和饰品,蓝天白云,南洺河潺潺流水,河岸边纵横良田,蘑菇型的草房子,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眼前这座1万年前的繁华部落,它是那样遥远,又近在咫尺。 徜徉博物馆,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有石制的、有陶制的,也有骨、角、牙蚌制成的各种工具、器物,那些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笨拙的鸟头型支脚、平底盂、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钵等,无不令人感叹磁山先民的智慧。下面请跟我走进磁山文化展览的第二部分:文明之光。磁山文化一万年的文明历程,去感受磁山文化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脉络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在磁山文化遗址西北侧,一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三层建筑———磁山文化博物馆矗立眼前。博物馆广场上那八根土黄色柱子,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磁山文化万年之久的历史;酷似一本本层层叠叠垒起的书山延伸天际,寓意了磁山文化绵绵流长。

磁山文化,距今约7500—10000年。当时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拥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以从事农耕为主,兼及采集、渔猎、家畜家禽饲养和手工生产活动;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粮食作物,发明了地下储粮技术;饲养了猪、狗等家畜,并最早驯化了家鸡;继承发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烧制及编织纺织技术;出现了古朴的原始艺术,并萌发了以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开启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之光。

历史文化是一种蕴藏,一种魅力,一种财富,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磁山遗址的发掘真实的记录一万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大量的史料,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世界农业起源、家禽饲养发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据,标示着磁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宝藏,是及其珍贵,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内涵,是摆在新磁山人面前重大课题。磁山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产去保护、开发、探索……

Hash:cd6de56156814da096d675a130a4e83fef863d76

声明:此文由 太行寻山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