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而济斯民:书院教育的记忆与传承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的作用不言而喻。回溯历史,书院曾起到了培养人才、收藏书籍、发扬学术与传承文化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与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书院产生于唐朝,当时书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是湖南,并且在此后的历朝历代,湖南书院的数量亦一直居于前列。一千多年来,诸多高水平的教育家、思想家汇集在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古代书院,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被称为“一代学者宗师”的张栻,“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朱熹,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都与此地有着不解之缘。从唐末到二十世纪初,湖南省的书院弦歌高奏,兴学不断,其辉煌能够持续如此之久,不禁引人深思。大浪淘沙,教育制度几经变迁,湖南省仍有诸多书院值得一游,值得去传承与探究。
岳麓书院:千年学府
位于长沙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的岳麓书院,是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历宋、元、明、清各代,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书院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自闽来访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达两月之久,并命名岳麓山顶曰“赫曦”。王阳明虽不同意朱熹、张栻的某些观点,但对他们仍充满尊敬之心,曾“寓居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留下了诗作《登赫曦台》。
城南书院:“朱张会讲”典故发源地
在历史上,与岳麓书院齐名的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是“朱张会讲”典故发源地。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的父亲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开始在这里授徒传业。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有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另设纳湖、月榭、卷云亭、听雨舫、采菱舟、养蒙轩、丽泽堂、禁蛙池等“城南十景”。几经周折,1903年,长沙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师范馆,即为今湖南第一师范。
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衡州名士李宽曾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苏轼、周敦颐等名流都曾至此讲学。
船山书院:清末最著名的书院
船山书院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为清末最著名的书院、衡阳市一中前身,光绪四年(1878年)在兵部尚书彭玉麟的支持下,张宪和创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四年后(光绪八年),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光绪十一年,船山书院改建于东洲岛,并由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从此,东洲岛船山书院名之日显,“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大清著名书画家曾熙主讲于此。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皆出此门。
安陵书院:“北有岳麓、南有安陵”
安陵书院是郴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始建于宋代,因永兴古县安陵而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知县刘凌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成为湘南第一书院,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朱熹、范成大、王守仁、左宗棠等曾先后讲学于安陵书院,这些讲会、讲学活动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山书院: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
始建于1895年的东山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救亡图存的产物,位于湖南省湘乡市,它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打破传统书院的读经模式,脱离科举仕进的轨道,设立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东山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
澧阳书院:后人慕范仲淹之志行而建
澧阳书院,位于湖南澧州(今属澧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中学堂,次年改办小学堂,民国时改为澧县县立中学。宋范仲淹曾随继父朱氏居澧之安乡,读书于兴国观,“寒暑不倦,学成而仕”,后人慕其志行,筑堂祀之。澧阳书院有前门、大门、讲堂、通经楼、文正公祠、四斋等,集所属四县之士肄业其中。明正德间同知欧阳席修,亦称文正书院,明末废。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守道臧荣青等重建,改名“澧阳”。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
三潭书院位于凤凰县吉信镇(古称得胜营)境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用无人领受的平蛮阵亡竿军士兵抚恤银所建。三潭书院是南方长城现存第一大书院,也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百余年来,书院培育了众多人才,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重要资料。
潕溪书院:山乡民族教师的摇篮
潕溪书院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原吉首民师)的前身,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峒河北岸的鳌鱼峰之巅。书院建于明代,明代苗族著名宿儒吴鹤先生曾在这里兴学研文,至清代,书院曾一度兴盛过。这里环境优美,自古为湘西文化中心、山乡民族教师的摇篮。
崇实书院:
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
崇实书院,原名延陵家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怀化市。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书院内现存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写的“大学之基”的匾额。可以说,崇实书院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
南岳书院:湖湘学派的发祥地
南岳书院建于唐元和(公元806年—820年)至长庆(公元821年—824年)间,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李泌,位于今衡阳市南岳区。南宋初鸿儒胡安国父子来岳,于此书院讲授《春秋》之学。嗣后南宋许多理学家都来此讲学。讲读之风,极盛一时,湖湘学派的发祥地。宋宝庆(公元1225年—1227年)年间,书院迁建集贤峰下,更名为邺侯书院。
书院的勃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岳麓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曾以“传道而济斯民”作为书院根本的教育思想,其教学模式,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湖南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我们把视野放到现代,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湖南省亦积极推进。近年来,湖南省印发了《湖南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教育部门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经典诵读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三进活动”,让优秀优统文化融入生活。各大院校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如湖南大学深入挖掘岳麓书院文化资源,通过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创建传统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和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岳麓书院全面复兴。记忆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
Hash:bbed414bbaa49cd3868eff9bf0e06f1649576898
声明:此文由 文化大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