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千古之谜的古庄园,千百年来是这样保护生态的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庄园深深,饱经沧桑。

6月 19日,岑巩县大有镇木召村,古树群掩映着古庄园遗址,夏日的阳光轻抚整个村庄,静谧而闲适。

木召村坐落在一山间盆地,地势平缓,村子背靠大竹山山上翠竹修茂,森林郁郁葱葱。村内古树参天,数十株苍劲古柏与千年银杏矗立道旁,汤江溪迤逦其间,向东南流入氵舞 阳河。

“自古以来,木召村注重生态保护,村里的古庄园遗址成为千古之谜,但其中的古今生态理念一脉相承。”年近七旬的寨老刘德榜给记者当起了向导。

木召村分上木召、中木召和下木召三个自然村寨,木召古庄园遗址就分布在中木召,古遗址群占地约6平方公里。

踏着青石条铺砌的巷道,犹如漫步时光隧道。残垣断壁之间,长满了萋萋荒草,一堵堵颓圮的高墙,裸露出高高的石基,可以想象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刘德榜老人介绍,据现住在庄园遗址的刘氏族人家史记载,第一个入住古庄园的先祖名叫刘天禄,迄今延续21代,已有500多年。

当地的史志、民间族谱及文书等,都找不到只言片语对庄园建造及主人情况的记载。相传,古庄园已有千年历史考古界专家学者均无定论,古庄园的历史真相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古庄园石基由条石砌成,条石与条石之间,没有石灰浆浇灌,缝隙却密不可分。条石的表面阴刻有120种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如葵花、鱼鳞、龙、凤和太阳等,唯独没有方块汉字。

“从条石的花纹图案看,古庄园时代的人非常敬畏自然,足见当时先人的生态智慧。”刘德榜站在古城池的中央,分析条石图案蕴涵的深意。

在古庄园遗址的第四个巷口,有一株千年银杏,先前有一母一子两株,母体已枯朽,子银杏如今枝繁叶茂,高达60米,树围5.7米。

据刘德榜老人推算,这株千年银杏系古庄园时代的人栽种,见证了庄园的岁月沧桑。

目前,村寨周围的千年古枫、古柏等不低于100株,村民们随口都能说出银杏树精、枣子树精、卖蜡等传奇故事。

在古庄园遗址附近的祭岩山上,一座高约30余米的圆椎体形石山中,生长着一棵绿荫如盖的黄杨树,树身和树根把巨大的石山挤压,高高隆起一堆碎石,众多的树根又把这些碎石紧紧抱住,看似危岩而又十分稳固。

在巨石顶部,黄杨树向四周伸展出巨大的树冠,远观树体,俨然是一把巨型的绿色雨伞撑立在一座山坡顶上,十分奇特壮观。

相传,巨石上的这棵黄杨树已有千年,木召人视为神树。“村民每年都来祭拜这棵古树,祈求平安。” 抚摸着古黄杨苍劲的树干,刘德榜老人的脸 上满是虔诚。

在木召,亲山爱树,保护生态,古今传承,成为村里最朴素的生态理念。

刘氏家史记载,明朝末年,刘氏家族九代分为四房,分财不分树,规定共同保护林木,不得随意砍伐,并立字据为凭。

在村头的小溪边,伫立着一块高约三尺、宽约两尺五寸的百年古石碑。刘德榜说,这块“禁放火烧山”的石碑立于1905年,碑上记载着严禁乱砍滥伐的古训。

“小时候爷爷奶奶常教育我们,要爱护林木,并带我们到古碑前传教祖训:莫失火、多种树、管好树。”刘德榜指着碑石回忆儿时的情景。他说,村里祖祖辈辈都这样教育下一代。

“家有10亩树,迟早会致富”。在木召,这一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今,刘德榜一直坚持每年领儿孙去古碑前诵读碑文,教育他们“不得擅烧妄砍”,多栽树早致富。

近年来,木召村秉持祖先教导,保住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为古碑注入了更生动、更丰富鲜活的环保内容。

每年,村民们都带着孩子去瞻仰古碑并讲述生态故事。新学期开学,村干和寨老要为100多名学生讲授“生态课”。村里还设置了“生态文明”专栏,定期更换内容。

千年古庄园,见证了木召村的生态传奇。如今,依托资源优势,木召村的生态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村民利用山林发展铁皮石斛、牧草、茶叶山地特色农产品,并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机融合。

目前,木召村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以山林、土地、现金、管理等自愿入股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创建了岑巩县夜郎山生态公园

在生态公园里,可以参观古庄园遗址,惊险穿越丛林,探访夜郎山,体验木质民宿等,前往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采访结束,已临近傍晚,踏着木召古庄园遗址的青石路,但见村里炊烟袅袅,萦绕林间。

来源:本报记者 李田清 吴国桢 刘军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Hash:fa845c95281cb12cd3397303fcd093f2bb40d790

声明:此文由 黔东南微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