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团结路考古可能牵出大秘密!古穰城址到底在哪儿?

近日,邓州市团结中路改造工地发现一处疑似古代城市遗迹,有网友拍摄到考古现场的情形。

据称此次发现的地下遗迹有可能是宋代穰城的城市排水道,从现场图片看,主要由青砖堆砌的几段拱形建筑组成。

此次发现带给了我们一些疑问:

根据《嘉靖邓州志·古迹》记载:古穰城在今邓州城的东南隅(现邓州土城东南方向1公里许,西贾村以东),汉为穰县,隋为邓州治,唐、宋、元各代都没有变化,分内外2城,外城周长12公里,比明清邓州城规模更大。 据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站在邓州城小东门外向东、东南方向仔细观看,偌大一曲高垄还可隐约逞现。

另有说法称现邓州古城外城东墙系利用古穰城西墙所建。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包含此次发掘位置在内的邓州内外城都是在古穰城外,怎么会出现城市排水设施呢?

关于古穰城位置的记载会不会有出入呢?大部分邓州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团结路是一个隆起带,站在邮电大楼、大十字街、江李巷口往两侧观察尤为明显,路南北两侧都是坡面。

这条隆起带往西至店子口处、往东至中州大道处渐渐消失。那么这条隆起带会不会是古代城墙遗址呢?换句话说会不会就是古穰城的南墙或者北墙呢?

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王权据邓州,元将失刺巴都镇压义军并攻克邓州,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拆毁城池,焚烧房舍,古穰城不存,并使邓州20余年成为无人区。

明洪武二年金吾卫孔显前来恢复邓州城,据传,当孔显到达邓州后,看到的是满目荒凉,荆棘丛生,野草没人,孤兔出没,不见路径。后在一个家住刁河岸名叫刘孝先的老人的指引下,通过古塔残迹找到已是胡坡地的邓州治古穰城。后又按照刘孝先提供的原州城格局在原城西边再筑城垣,即现在的明清邓州古城。

按照上述说法,元末古穰城被夷为平地,又成无人区而荒废几十年,孔显知邓后通过老人记忆辨别找寻原城址是极有可能出现一定偏差的。不知道此次发现的宋代遗迹,会不会对确定古穰城的确切位置提供实物证据。

孔显,元代归德府灵璧县(今安徽灵璧县)人,初为元朝县令,归顺朱元璋后,为金吾卫。(为古邓州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值得每一个邓州子女敬仰)!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巴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无居守者近二十年,又以邓为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是州兼知州事。

是年11月,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五十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 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经营,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即今 邓州内城),周长四华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濠深一丈五尺,内马道广一丈五尺。辟四门:东迎恩、南拱阳、西平夷、北门忌闭无名,以防湍水。同时规划市井街道,建设州治衙署及公私屋宇,遗民闻风来归者甚多。是年冬有军士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余口。洪武五年,显重建邓州宣圣庙。洪武六年。又将城砌为砖城。七月,升显为正千户,专理军务,不烦州政。洪武十年,显又寻求召信臣、杜诗所修堰陂旧址,率军民披剪荆棘,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又在下高梁(今 邓州夏集境)创修马龙堰,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在砖滩河创修吕公堰(今 邓州都司境)灌田十八顷。由是稻稑遍于四境,家给人足。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调贵州乌撒卫(治所今贵州威宁)。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归返邓州。筑宅城南,安度晚年,卒葬湍河北(今 邓州张楼大庄村)。显长男著,长孙安,至四世俱袭贵州乌撒卫正千户,其余子孙后人落户邓州,居于今 邓州张楼大庄,文渠孔楼,孟楼大小孔楼、孔龙王营、孔北岗,白牛孔湾等。

-END-

福利推荐

挖掘邓州精彩 服务百姓生活

Hash:0c56750e6408cf2509567a76b8ad2a6407a965f6

声明:此文由 邓州优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