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大同府文庙之二十五

蓝色小字“杰之之地”进入公众号查看以前连载

说说大同府文庙之二十五

乡贤祠(二)

古弼,北魏初期名臣,代人。《魏书》有传。

古弼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以聪敏正直受到明元帝称赞,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古弼的头长得尖,像笔头一样,人们昵称“笔公”,太武帝称 “笔头”,有时发怒,骂他“笔头奴”。后改名弼,意思说是辅佐之材。明元帝时负责朝廷机要,敷奏百揆事务。

太武帝即位后,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征并州叛胡、降东部高车皆有战功。从征夏国赫连定,古弼伪以败退诱敌,夺取安定。征北燕时,因怕中敌计,没有及时入城,致使冯文通东逃高丽,被太武帝贬为守平城广夏门的门卒。起复后拜安西将军,赐爵建兴公,镇守长安,甚著威名。

太武帝以太子拓跋晃总摄万几,古弼被徵为东宫四辅,迁尚书令。古弼在这个职位上一直保持着端谨慎密,从不言及禁中的事,不管有多少杂事,坚持读书不辍。

古弼收到一封民众的信,说皇家在上谷的苑囿占地太多,希望朝廷减掉大半分给贫民耕种。古弼觉得说的对,就去见太武帝。太武帝正与一位大臣下围棋,半天没有理他,古弼火了,上前揪住那位大臣的头发,把他打了一顿,边打边骂:国家的事没办好,就是你的罪过!太武帝十分尬尴,忙说:没有听你奏事,错误在我。他有什么罪过?快停手不要打了!古弼这才把事情奏给皇帝听。太武帝赞赏古弼公直,就把地分给百姓。太武帝去打猎,让留守京城的古弼把良马送去。古弼只送一些老弱病马去。太武帝气得大骂:这个笔头奴!竟敢捉弄我!等我回去,先斩此奴!古弼手下人都惶恐不安,古弼说:我为人臣,要考虑国家的安危,现在北方柔然人常来骚扰,南方宋国也没有消灭,我留良马以备军用,是为国家大业着想。若为此而死,有什么可伤心!太武帝听到话,叹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后太武帝猎获麋鹿数千头,令古弼征发民车五百辆去运麋鹿。命令下达后,太武帝就醒悟了,知道又要碰钉子,对周围人说:笔公定不会征民车来,用马把麋鹿运回去吧!果然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传令之人送来古弼的信。信中说:正值谷黄椒熟,民车都忙于运送庄稼,怎可征去运麋鹿呢?拓跋焘见信后说:果然如我说的,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北魏发生宫廷事变,太武帝被太监宗爱所杀,宗爱立吴王拓跋余为帝,以古弼为司徒。高宗拓跋濬即位后,于兴安元年十月,以坐议不合旨为由,将古弼贬为外都大官。不久,又有人向高宗告状,诽谤古弼,古弼被杀。当时人们都认为古弼死的冤。

史彦超 (?—954),五代后周名将,云州人(大同),《新五代史》有传。

史彦超性情骁犷,有胆气,以战功为龙捷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伟起兵反后汉,史彦超率本军相从。后周立国后,镇戍晋州。后汉刘崇与契丹入犯,围攻州城一月有余,当时州城无主帅,史彦超与何徵协力固守,军政甚严,居民无扰,累挫敌锋,直到援兵来,敌兵才退去。郭威嘉其善守之功,赏赐甚厚,授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寻授郑州防御使。在著名的高平之战中,史彦超率先冲锋陷阵,以功授华州节度使。后周世宗柴荣征后汉,兵围太原,契丹出兵援救后汉,驻兵于忻口。史彦超随符彦卿袭击契丹军于忻口。契丹撤退后,史彦超率先锋军追击,远离大军,中契丹军埋伏。史彦超虽勇愤俱发,左右驰击,曾四次冲出重围而又被围住,终寡不敌众,力战而死,尸骨不存。柴荣痛惜,诏赠太师。

李汉超 (?—977年)字显忠,北宋初名将,云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史》有传。

李汉超初为后唐将领,后周时,投奔澶州节度使柴荣属下,补殿前指挥使,迁殿前都虞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李汉超又先后担任锦州刺史、恩州团练使、齐州防御使兼关南兵马都监,颇得宋太祖信任。

李汉超坐镇关南地区(今河北霸县、雄县一带),这一带临近契丹,契丹人昔日常在边界骚扰,使民不得安宁。自李汉超镇关南,契丹不敢犯境。有人告李汉超强娶民女为妾,还有借钱不还,状告到了皇帝赵匡胤哪,赵匡胤招告状者问道:你女儿愿意嫁给什么人?答:愿嫁农家。赵匡胤又问:李汉超没有到关南时,契丹如何?答:每年都来侵扰。赵匡胤问:现在还来侵扰吗?答:不来了。赵匡胤说:李汉超,是朕之贵臣,嫁给他不比嫁给农家强?如果李汉超不守关南,能保你家的财物不受契丹侵犯?。随后又派人传话给李汉超说:要尽快将民女和借的钱还给人家,朕宽容你这次,以后不可如此。钱不够用,为什么不告诉朕?李汉超听了这话,感动的痛哭流涕,决心以死相报皇帝的恩情。镇守关南十七年,政治清明,平诉讼。理冤案,得到官民的爱戴,当地人上书皇帝,求为李汉超立碑颂德。宋太祖命人撰《李公德政碑》送给关南人民。

李汉超平素对待士卒如同家人,同甘共苦,共守疆陲十数年。太平兴国二年,李汉超卒,噩耗传至军中,全体将士皆泪如雨下。赠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毕士安(938~1005),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宋朝著名宰相,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史》有传。

毕世安从小虚心好学,酷爱读书,二十八岁时中进士。以文案小官逐步升为监察御史,又外放乾州知州。雍熙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在皇子们前往封地做藩王时,毕士安以良士被选为左拾遗兼任冀王府的记室参军。宋端拱年中,宋太宗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的文章,毕士安的文章受到皇帝的赞赏。淳化二年,召毕士安入京进翰林为学士,主开封府事。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诏命毕士安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有人主张删去《晋书》中一些丑恶不堪的记载。毕士安对皇帝说:恶事可以戒来世,善事可以劝后人。善恶之事,都应像《春秋》那样详细记录下来。皇帝赞成这种态度。不久升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宋真宗欲以毕士安为宰相,又征求他的意见,问还有谁可同进。毕士安推荐寇准说:宰相,定要选有气度、有能力人担任。臣迟钝愚笨,不能胜任。寇准这个人忠义又有魄力、有能耐,能断大事,正是宰相之才。当时皇帝听到一些寇准的坏话,问毕士安:听说寇准刚愎自用,主观武断?毕士安说:寇准为人正直,有大气节,又忘身徇国。正因为如此,才得罪了些人,遭到诽谤。如今,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朝中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寇准。宋真宗随以寇准和毕士安同为辅相,毕士安同时监修国史,位在寇准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农历九月,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入今河北徐水西、完县东北一带,攻克保州(今河北保定),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朝廷顿时紧张起来。在这之前一年,云州观察使王继忠被辽国所俘,此时辽国通过王继忠提出议和,大臣们谁也不相信,连宋真宗都认为“敌悍如此,恐不可保。”有人提出让宋真宗避难金陵成都的主张。只有毕士安以为议和可信,在分析敌情后提出了具体的防御、反击措施,力主宋真宗亲抵澶州。赵恒御驾亲征,大大地振奋了军心,聚兵数十万,辽军大震,宋军又伏弩发射,射杀辽军统帅挞览,战局转为对宋军有利。最后与辽国达成每年向辽输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协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第二年,毕士安病逝。年六十八岁。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未完待续)

公众号

杰之之地

Hash:c9c088b7406a0c77c293380e95b8dc398b7a8f73

声明:此文由 杰之之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