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望洞庭》,雅致的底蕴,来自耐性和精细

洞庭湖云梦泽,八百里水乡。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帆影,岳阳矗立,一眼又怎能望尽,但刘禹锡以他极具浪漫色彩的奇妙想象和高雅情致的底蕴,就这么望尽了洞庭山水,一首《望洞庭》,让我们也都跟着一道,领略了一番洞庭湖的秋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全诗

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色相互辉映,如此和谐美妙。湖面上寂静得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让湖面就好像一面还未打磨过的铜镜,朦胧、模糊的倒影着周围的风光。抬头遥望洞庭湖远处的山水景色,那青翠的君山,那静谧的湖水,合在一起,就好似将一枚别致精美的青螺放到了百银托盘中,玲珑剔透,精致雅观。

望洞庭

根据考究,这首《望洞庭》应该写于长庆四年秋,因为在刘禹锡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涯中,他前后六次路过洞庭湖,文献记载中,只有转任和州的这次,是在秋天,可以遥望洞庭秋月和湖光的相互映衬。

湖光月色

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优美静谧,夜色下的湖面波澜不兴,平静秀美。首句将湖中的景色和天上的月色结合,天上月,眼前景,如今的宁静,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湖面上连波纹都没有,如此静止的景色,让人感觉时间仿佛都停滞了一样。不仅如此,诗人还好似灵魂出窍,从天空中俯瞰洞庭山水全貌,在这种意境中,湖的青山绿水,在他眼中,和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的盆景是一样的。每每想到这里,都为刘禹锡的想象力点赞,在那个年代,就把洞庭山水给缩成微观景致,只有可能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雅致底蕴,否则谁会那样去想象。

洞庭湖景色

而且这首《望洞庭》还是刘禹锡还是在被贬谪的途中所观所感所写,他见到了秀丽奇美的洞庭山水景色,他在赏析之余,将其比作了一盆盆景,把整个洞庭山水托在手中,可以俯身仔细观看,甚至随身带走,随时可看。刘禹锡已经把这山山水水都记在心中,在我看来,只有拥有高雅情致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和心态,而这样高雅的情致,我认为都来自刘禹锡的耐性和精细。

洞庭湖夕阳

我也弄过盆景,感觉就是费时费力不讨好,当我把假山、渔翁、小亭等物件摆放妥当,而后再精细的将塔藓种子散在假山之间,加入清水,确定好假山的造型,小心翼翼地把地盆放好之后,看看时间,以为大不了半个小时的事情,结果我从中饭结束一直弄到了吃晚饭,才勉强摆弄妥当。

盆景

但即便如此,没过两天,我的盆景就出现新的问题了,小盆景里的水因为不是流动的水,已经有味了,必须得换,可是一换水,认真摆弄的盆景造型就都白弄了,一切都得重头再来,没有耐心的我,很快就决定不加水了,只是将盆景干放着,可这样的盆景,又显得很是单调无趣了,日久积灰也还是得重新整理,最后还是放弃,毕竟我没有那份耐性和时间,而且沉住气,仔细认真的摆放也有违自己跳脱的本性,最后,我们的那组盆景也就留在了阳台的杂物堆放处了。

心中的盆景有山有水有风景更有情趣

但刘禹锡不一样,他即便是在贬责流放的路上,也能以观盆景的心态去望洞庭山水,在自己的心中,把洞庭山水一次次的摆放妥当,心中自有天地山水湖光月色,何必管身后之物,写诗时的刘禹锡,在那一刻,肯定把被流放的委屈,把对政敌权贵的埋怨,把心中那不甘的负能量都抛诸脑后。整个人和眼前的风景融为一体,山宁水静,秋月朦胧,无风皱面,这样的景色,这样的心境,是刘禹锡忍受了仕途的磨难,对湖光山水的精细观察得来的。

雅致的底蕴,来源于他的耐性和精细。

Hash:4b5ab0a86eb785b05a236da1bd1f551764e1d8fd

声明:此文由 凭栏优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