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系列报道⑥:红色古道,不变初心

倏忽之间,大暑已至。

蜿蜒绵长的古道上,头顶是蓝天白云,近处是洒满阳光的溪涧,远处是绿意交织的浅山。

宁波山林的地貌特征,以及曾经的英勇抗战历史,决定了宁波绿道网中有一部分独特的存在——红色古道。

在这“夏天中的夏天”,不少人选择走出钢筋水泥丛林,走进古老而宁静的红色古道,呼吸清凉山林空气,欣赏触手可及风景,从中还能寻得历史的踪迹,在挥汗如雨中感受、重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

在这样的时空交错中,或许可以让人更深刻地领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字真谛。

探访惠民村,就像是一次探访初心的体验。

过双溪口水库,一路盘旋而上,一条弯弯曲曲溪流始终相伴而行,四周青山环抱,竹海莽莽苍苍。行至山脚,刻着“红色古道”4个大字的巨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鲜明。

今属海曙区的惠民村,因地处海曙余姚和旧慈溪县交界的边缘上,历来交通不便。村落建在高山上,仅靠这条古道与外界沟通。

古道宽一米有余,拾级而上,沿途山泉淙淙,溪潭相间,两边竹林蔽日。一眼望不见尽头,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千三百格”了。古往今来,人们肩挑背磨,开铺步阶,渐渐形成了现在的1360级石阶古道。

山道陡且长,对普通市民而言要一气登至村舍并不容易。好在,改造提升后的古道移步换景,每每到登山者气喘吁吁腿酸腰痛之际,就会出现一个烈士塑像可以瞻仰,有朱洪山、陈爱中、朱敏、吕云洲、朱光、郑惠民等,他们眼望远方,坚毅的表情传递的是一种信仰,更是催人奋进、坚定信心坚持到底的鼓励。

一路还有獠猞亭、高胜亭、惠民亭3座仿古亭子点缀其间,可供歇脚。

坐在惠民亭中,听村民细数往事,原来惠民村原名“寮舍”,之所以改名,因为村里出了一位革命烈士郑惠民。

郑惠民虽出身贫寒,却很有志气,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东山乡乡长。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郑惠民受命留守村中,任地下党政治交通员。两年后,一次去山北执行任务,遇敌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他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同年9月15日被敌人枪杀,年仅27岁。

2001年,村口新建了“惠民亭”,六角形的凉亭日夜守望着巍巍群山和翠碧如画的惠民村。2011年,惠民村将古道修整一新,山脚路口还建了停车场,并立起“红色古道”石碑。

青山迢迢,碧水悠悠。

如今,一条开阔的沿山公路直通村庄,每天数班公交车进村。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来此,登红色古道,访惠民古村。

近年来,人们对绿道的渴求与探寻,令四明大地古道被越来越多开发与挖掘,它犹如一根根红线,串联起星星点点红色资源,让历史的光辉重新闪耀。

这其中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是最为典型的一个。这片红色土地,曾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此浴血奋战,被人们称为“浙东延安”。

“三面环山,中间是块小平原,有条大路从梁弄经过这里通向峰峦叠嶂的四明山。”正是这样的有利地貌为革命事业孕育了红色力量,给浙东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横坎头村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旧址都修缮一新,红色文化“活”起来了,通达横坎头村的各条山林古道也重拾活力,红色旅游之光在革命老区闪亮。

巍巍四明,孕育了红色的种子;青山绿水,阅尽了沧海桑田;条条古道,延续了“红色”血脉。

岁月沧桑带不走红色记忆,这些红色景点、人物,时刻提醒着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绿道+”系列报道:

Hash:d7a591d2a7f6cb3445ae1514eb336b324f7742cb

声明:此文由 发现宁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