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鄞州 | 王安石纪念馆打造始末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位于东钱湖镇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很多成为后来在朝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

为了这座纪念馆,诸多地方文史工作者和乡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书画家的挥毫泼墨成就了纪念馆的艺术品位。30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通过地方文史专家、博物馆建设推动者陈万丰的讲述,徐徐展开……

沥尽心血皆关情

东钱湖下水忠应庙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庙宇,旨在纪念北宋年间曾任鄞县知县的王安石。过去,那里关过耕牛、办过工厂,年久失修,污垢遍地,进入庙内,实在没有立足之处。

1986年,退休干部、原韩岭乡党委副书记史永和等发起维修。他们成立修庙领导小组,募集维修资金,得到乡亲们的热烈呼应。石工、木工、泥工、油漆工齐心协力,半年时间,忠应庙修葺一新。

正殿、两厢、戏台、头门等均遵旧制规格、形态、色泽和体量修葺,飞檐翘角,形神兼备。当时小小的下水乡,财力、物力有限,到了岁末,修庙领导小组还欠着材料费和手艺人工资。当时的东钱湖广告公司经理虞汉瑜、原宁波市工艺美术厂厂长冯一清、当地“秀才”蔡济清等挺身而出、热情相助。

人称“冯厂长”的冯一清,会画、会写,又懂得各种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他虽然患有腰疾,天天用宽皮带围腰,但仍夜以继日地在忠应庙忙里忙外。他带人到慈城孔庙拓了《慈溪县学记》碑文,还经常出谋划策。

史永和(右一)向来访的美国专家介绍纪念馆相关情况

资金压力太大,史永和急得团团转,几次向笔者诉苦。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他疾病缠身,有时上吐下泻不止。保护文物,行胜于言。我们了解他的动机和苦衷,十分体谅,几次向当时的鄞县文化局反映,要求报请县政府将忠应庙审批为县级文保单位,并给予经济补助。1986年9月17日,县政府批复,同意将忠应庙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并明确“安排明年财政预算时研究”,总算让大家放宽了心。

另一方面,古庙率先修复,一些百姓以为里面供的是“菩萨”,不少老太烧香点烛、膜拜祈祷。面对人声鼎沸的殿堂和弥漫四散的香烛烟火,史永和耐心劝说:“王安石是‘人’不是‘神’,我们等庙全部修好,要搞王安石纪念馆。”

向上级汇报后,当年11月8日,市文管会林士民、虞逸仲、许孟光等同志会同县文管办的同志到忠应庙商量对策,要求正面引导,耐心向群众解释,抓紧筹建王安石纪念馆,挖掘资源,配合东钱湖旅游开发。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千百年来好评如潮。要想全面介绍,显然不可能,只能从县域实际出发。为此,确定陈列展览内容以王安石在鄞县三年的政绩为中心,颂扬他的改革魄力、人格魅力、执政能力、文学功力。说干就干,大家决定立即编写提纲,搜寻史料,利用正殿三面墙壁,先设计“王安石在鄞史迹陈列”,展示这位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政治抱负和在鄞作为改革试点的变化,争取1987年元旦之前向社会开放,以后边开放边充实,逐步完善。

挥毫泼墨献荆公

时间不等人,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县文管办负责写提纲,市文管会协助提供资料。冯一清偕子冯平在塑造泥彩王安石像的基础上,赴宁波市区及杭州上海等地邀请书画家题匾额、写楹联。怀着对王安石的崇拜、瞻仰之情、书法家们纷纷挥毫,送来墨宝。有沙孟海书匾额“王安石纪念馆”,刘江书“文明世则”,韩天衡、周慧珺书“胸间宏图振国祚,笔底波澜兴文风”等,还有凌近仁的“勤政爱民”,谢长愚的“泽沛湖山”,张性初的“知鄞令拜宋相政事敢论三不是,是先贤乃楷模文章世传八大家”。时任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书写“鱼听台”戏台题额。这些墨宝经精工细作,黑底金字,闪闪发光。

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考察王安石纪念馆

庙门入口,由时任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组长的陆顺法绘制王安石画像,引来许多百姓前来瞻仰。如此,忠应庙内文化氤氲、书香延绵,聆听思想之先声,回应时代的呼唤,人们敬慕而来、一脸灿烂。

“王安石在鄞史陈列”需要许多原创画,由于经费短缺,不得不依靠“左邻右舍”相助。时任鄞县文化服务公司总经理的李立中想方设法,请中国美院鄞籍画家吴永良创作四尺白描王荆公立像,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宁波市画家何业琦、盛元龙,县文化馆美术老师曹兴高热情提供国画和版画:清湖界、筑堤坝、保甲安民、青苗佑民、善方救民、整顿盐业、咏鄞文采等,为陈列增光添彩。第二年,又请时任宁波市文保所所长的潘大久和画家王大明绘制壁画,置于大殿的王安石塑像两侧。史永和在西厢房楼下放了一张写字台,用毛笔字书写捐款者姓名和国家对旅游开发方面的新闻动态。字里行间,方正有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安石纪念馆初具规模。

千里行旅觅陈迹

30多年过去了,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充满情怀的史永和等人用心血和热汗,让忠应庙成了王安石纪念馆。

东厢房,我们组织了10多块展板,介绍当时下水乡周围的文物史迹。为了充实陈列,笔者与史永和等调查《王安石经游记》。《经游记》是王安石从淮南判官、扬州签判到以延尉评事出任鄞县知县,作为地方父母官济世安民,登山临水记录的短短的一篇调研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笔者对照《王安石文集》,句读标点,古文释疑,考证钩稽,一遍又一遍,逐步领会。

王安石庙旧照

庆历七年(1047)秋冬,鄞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全面治理鄞县,发展农业生产,27岁的王安石想起自己的《与马运判书》中阐述的理财问题,决定深入基层了解农田水利。12天时间,他轻装简从,从县域东到西,来到14个乡,或步行、或坐轿、或乘船,白天查访,夜宿寺庙。900多年沧桑巨变,这14个乡的地名几经变迁,考证谈何容易。况且地域辽阔,横跨鄞县和镇海(今北仑),有平原、山乡、海边、堰下……实在费解。

盛夏时日,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时任下水乡党委书记的忻国龙借给笔者一行一辆吉普车,车轮滚滚,天天沿着沙石路跑,尘土飞扬中早出晚归奔波。我们由远至近,逐一对照、考证、访问、拍照记录。从岁月遗痕里,鉴古证今。

在王安石文中,提及万灵乡老界、鸡山、广利寺、灵岩、石湫、穿山、芦江、瑞岩寺景德寺、东吴、堰下、保福寺五峰、小溪、洪水湾、普宁院、林村、桃源、清道。也就是从现在鄞州之邱隘、五乡,北仑之邬隘、大碶、柴桥、穿山,折回鄞州之天童,从东吴至东钱湖,经横溪梅岭,再过钱岙罗池庙南边的五峯山、五峯寺,来到现在海曙洞桥、鄞江、横街,最后是古林、高桥一带。

行前,笔者从宁波地名办考证的一份资料入手,不断翻阅《鄞县通志》《镇海县志》等方志,每去一处,由当地文物办同志先提供线索,又请教乡村老农、文化站干部,一路五六天,终于基本廓清了20多个似是而非、隐涩难懂的地名与名存实亡的地标建筑,并与王安石组织清湖界、起堤堰、决陂塘、兴修水利相联系,得出了比较符合历史的结论。

例如《鄞县经游记》文中写到:“戌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10个字,“戌寅”指的是经游的第二天,即十一月初八。升鸡山,就是登五乡鸡山(后写作麂山、几山),这碶工的“碶”,应为五乡碶上的两个碶闸。“凿石”,这石开采于五乡的石山弄和鸡山石宕,为什么这么自信呢?只因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曾在石山弄废弃的一个石宕中采集到有北宋纪年的刻石。如此,实地调查,地方史志与《经游记》比对,得出了比较符合历史的答案,进一步领悟王安石的政治济世志向。这也为以后的《王安石治鄞》陈列提供了可靠的文案资料。

工作中,笔者又与江西抚州临川区的王安石研究会联系,得到了王安石故乡的一些考证材料。之后,又得到了时任宁波日报总编何守先编写的描绘王安石的文艺小说。内引外联、上下沟通,使这个陈列日臻完美。

后据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证实,1987年忠应庙辟为王安石纪念馆,应为全市先例。如今,人们纷纷到忠应庙参观。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07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邀请我再次完善陈列,陈列名称从“王安石在鄞史迹陈列”改为“王安石治鄞”,且内容进一步充实。在考察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后,适当增加了童年王安石的小故事,展陈形式也有所创新,成为湖东南岸的一大亮点。回顾过往,感慨万千,使我更觉舒心和安慰。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五里

Hash:27069de026448c5a91d65e2e988df446f6390db7

声明:此文由 乡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