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佛堂-慈悲为怀,万物皆有尘缘,且行且惜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会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知的名词,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佛家的善心与慈悲心,因此出现了"我佛慈悲"“慈悲为怀”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

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梵语;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藏传佛教极其重视四无量心的修持,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很多藏传佛教的弟子终生持诵四无量心几十万乃至数百万遍。即: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

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佛曰:"慈悲心是最大的神通。"

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修福,对别人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没有......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没有绊脚石,更重要的是让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佛祖说慈悲的升华是大慈大悲,它不同平常所说的要与人为善,它比与人为善做得更多。能做到大慈大悲的不一定只有佛,一个凡人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后,同样也可以做到大慈大悲。

佛说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道场,对每个人都慈悲就是善待每个道场。有了这些道场,我们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宽。

珍惜身边的拥有,感恩爱你和你爱的人缘。不管是擦肩过客, 还是红尘知己,万物皆有尘缘,都是一生一世中美丽的相遇。精彩的回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随性,随心,随缘,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宽容为伍,善良相伴,慈悲为怀,远离红尘宣嚣,驾驭岁月坎坷,穿越尘世沧桑,让生活充满浓浓的爱意,让生命喷射淡淡的清香,漫漫红尘路,且行且惜。

采菊东篱,淡泊明志,于市井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一份旷达,修慈悲善心结善缘,给平凡的人生,注入禅境。

Hash:a3db4776b0ef2533b346eff00dde37badf70cbff

声明:此文由 星座生肖一点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