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内绝无仅有的古迹--阳西县塘口镇古堡群

阳江阳西县塘口镇境内,沿塘口河(丰头河上游)及其支流甶高大河北岸有一古堡群建筑,是阳江市内绝无仅有的古迹。塘口古堡,不论在历史作用还是建筑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古堡大多建于清代中叶之后,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是以防匪患为建筑目的的。云开大山支脉勾漏山脉(今称云雾山脉)绵亘于塘口镇西北,其时,这深山老林中有多股山匪,直至民国年间,仍有徐东海、萧胜彪和王其标多股顽匪踞山为寨,终年以窜扰民宅、掳人掠货为生,时人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一些大族竭资尽力,建造高墙堡垒以防恶匪。沿塘口河顺流而下依次有桐油姚姓的竹松书室、邓姓的镇安堡、上垌黄姓的定安堡、塘口圩陈姓的周安堡、横山刘姓的泰安堡以及塘口河支流甶高大河北岸刘姓的永安堡。

塘口古堡不但建筑规模大,而且用料独特,建筑设计匠心独运。上述各姓城堡均由蒸尝出资建造,并在堡内建有祠堂。有的还将堡内余地分至各房建住宅,一旦山匪侵扰,就全房全族住进堡内避之。塘口六座古堡中,数周安堡最大,占地3万平方米,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大小。堡墙厚1.2米,高7米,顶端建有2.4米宽的隐蔽通道(马路),便于运动车仔炮作战。堡内建有太祖祠(祀祚公)、永贞祠(祀万六公)、芳林祠、竹林祠(祀万七公)、凤山祠(祀始祖千公)。其次是泰安堡,占地5236平方米,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建。墙高4.5米,顶端有马路。堡内建有刘氏宗祠,厨房、水井、粮仓一应俱全。最小是竹松书室,虽名不称堡,但四周一样有高大的堡墙,贼兵是不易侵入的。

塘口古堡久经沧桑而堡墙仍存,一是由于墙体厚实,一般为1.2米厚的灰沙舂墙。二是因其墙体用特殊材料精工舂(夯)实的。所以堡墙经久不坏,枪弹穿不过,锄头挖不开。不少堡墙有劫匪枪击过的痕迹,枪弹一般只能射进3~5厘米,再也无法深入了。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试图拆去堡墙,用锄头挖墙时,半日也只能挖出个小坑坑,实难挖穿,只好作罢。城堡的舂墙(本地人叫灰沙墙)是用细沙、红泥、石灰粉、纸筋和红糖浆做原料的,沙和泥都经过筛选,加入石灰粉和红糖浆黏结起来,坚固且富有韧性。筑墙的工人按墙的厚度用木板两边围住,再把原料倒入板槽内,然后众人手持木棍舂压,直压至墙体坚固为止,然后将板槽加高,逐层往上建筑。堡墙一般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四角筑有炮楼。距地面两米以下周围有无数枪眼,枪眼每三个一组,中间一个正射,两边向中间斜射,构成交叉火力。堡墙顶部用石条发跳(相当于出阳台),向堡内空间飘出,把1.2米宽的墙体扩大到2.4米,内外砌砖墙构成隐蔽马路。堡门口更是层层设防,有铁门、方梇、横闸、木门数重。门口上方筑有蓄水池,防贼火攻烧木门。避贼于高墙城堡之内可保安然无恙。甶高永安堡有门联曰:“永称盛治;安享太平。”桐油镇安堡亦有门联云:“镇座金瓯固;安栏玉带横。”

山匪作乱那些年月,无城堡保护之塘口民众苦不堪言。阳春八甲一处山窝叫“千家洞”(即今仙家洞水库所在),有匪屋逾千家,近千家洞周围的村民迫不得已者与匪相通,名曰“红”,凡是“红”了的村寨,村民每年要向山匪交钱交粮。土匪打家劫舍事多发生在离土匪窝子较远的地方,塘口成为其劫掠的主要目标。遇匪窜扰时,凡物必抢,逢人必捉。捉到人就索钱,不答应给钱者必遭酷刑,吊、打、拔手指甲脚指甲、头部打箍加楔,无所不用其极,迫逼受害者担银赎命。城堡建成后,民众生命财产才有了保障。塘口陈姓五座祠堂建在周安堡内,其族人当世无恙,至今祠宇仍在。甶高刘姓五世祖的绰余祠建在永安堡内,至今亦完好。民国年间,山匪曾企图洗劫永安堡,但在堡外一里的地方已遭到堡内车仔炮的攻击和威胁。那炮不但装满火药、铁砂、犁头铁,还加了铁链、大糠,燃烧着的大糠喷射得红了半边天,那烧红的铁链似火蛇般横空朝前直卷,吓得山匪屁滚尿流,此后再也不敢走近永安堡了。六世祖的玉山祠和七世祖的肃正祠建在永安堡外,玉山祠被萧胜彪山匪烧了。正当点火烧肃正祠时,一个小喽啰突然望见门楣上匾额那“肃”字,并误读成“萧”字,说是同他“大哥”(萧胜彪)姓的,住手了,肃正祠才幸免一劫。

周安堡

镇安堡

泰安堡

定安堡

摄影:周 旋

资料来源:《阳江古村落简志》2015年版

↓↓↓

Hash:0ac15aa17b8fd684f1a1fc2025906f8db449a5f6

声明:此文由 粤西风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