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巷游记:建于280多年前的保定贤良祠,你在西大街还好么

保定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是府城中最古老的四条街道!其中,西大街和东大街连成一条直接贯通古城西区唯一的通衢要道,两街以城中心税务角为界,以西称西大街,街长近850米。此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宋、金、元、明、清五朝为军政要地,到清代后期这里成为一条充满书香、药香、茶香、酱香的街市。到上世纪20年代,这里已经成为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保定贤良祠现状

从大西门进入,穿过“瞻岳”牌楼,前行100多米的距离,在街道的北侧,一处青砖拱门的建筑就立于眼前了——这就是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的贤良祠了,它是祭祀王公大臣以及对清廷有重大贡献者的专设。结合资料记载可知,贤良祠坐北朝南,整体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后院。正殿各五间,硬山布瓦顶。

上世纪20年代初维修时,将院内进行了较大的改建,变起脊瓦房为两座二层小楼,原貌已改变。解放后,这里一度也被挪作他用,时至今日已面目全非,彻底变成了一个大杂院,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青砖瓦舍、庄重肃穆的感觉。

其实,贤良祠一直以来都得到热心市民的关注,网络上不时有相关意见和建议发布。对于其中的一举一动,也都及时做出反映。比如去年2月份,贤良祠市级文保标志性石碑被损坏,市民就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了反馈;6月份的时候,贤良祠院内西配房被拆除,又有热心市民向当时的市文广和旅游局进行了举报……之前西大街整体上已经进行过一次大的整治,街道两旁的古旧建筑都得到了修缮。

贤良祠也一样,它的临街门头是贤良祠整个建筑中唯一被完整保留下来的部分,虽说到现在也不知道“贤良祠”三字的书写者是谁,但它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历史气息,即使比较于整个西大街,也没有谁能真正比得过它!

贤良祠史话

雍正八年(1730)的时候,朝廷曾下书:“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列祀典,受明禋。我朝开国以后,名臣硕辅,先后相望。或勋垂节钺,或节厉冰霜,既树羽仪,宜隆俎豆。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京师宜择地建祠,命曰‘贤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也就是说,雍正帝建祠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先贤与功臣。并要求朝廷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按时前往贤良祠隆重进行祭祀。

当时,不仅是京城建有贤良祠(见下图),各省省会也依例兴建,用来祭祀各省“忠勇威爱,公论允翕”之地方众文武官员。正是基于此,雍正十年(1732)的时候,原直隶省唯一的贤良祠便建于现在保定市西大街的629号位置。至清末,以《清史稿》志部所列为依据,入贤良祠者共有178人,包括王、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尚书、都统、将军、总督、护军统领、提督、侍郎、副都统、左都御史等。保定贤良祠祭祀直隶省范围内的地方官员,入祀者有梁清标、于成龙、李光地,以及总兵赵文栋、总督李卫等官员。

乾隆帝的时候,又下旨对入祀贤良祠的王公大臣赐予谥号。一般来说,汉族大学士重视“文正”和“文忠”谥号,而满族大学士而看重“文靖”和“文襄”谥号。入祀贤良祠的人中也有同时享用其他荣誉者,还可以同时入祀昭忠祠、入祀各地贤良祠、入祀太庙以及建立专祠等。比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历史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就同时入祀昭忠祠。当然,朝廷认可的“忠臣”入祀后,如果确有违纲乱纪和涉嫌犯罪者,则要被撤出祠堂

朝廷官员每年的春、秋仲月时,都要到贤良祠祭祀皇帝钦命的这些对朝廷做出贡献的人——这是每一位入祀者的殊荣,也是他们家属的荣耀。与此同时,雍正帝还对入祀者有特殊的尊重,要求对他们的功绩立传:“贤良祠之王大臣应各立小传,以纪生平事迹。”乾隆帝时期,由翰林院下属的国史馆负责此项工作,直到1911年后,国史馆由当时政府接管,之后国史馆改名为清史馆。

不久前,一些工作人员开始进驻位于北海公园对面的北京贤良祠,在腾退的殿堂和碑亭等处展开工作,开始建筑的相关维护和修缮,整个工程预计两年左右完成。保定贤良祠,你在西大街还好么——希望保定贤良祠也能到得进一步的保护和修缮……祭祀是我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贤良祠的创建无疑丰富了中国的祭祀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又因为它是表彰清廷功臣之祠,是以维护其封建统治为目的,对于入祠者的贡献等,我还要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分别去考量他们。

想了解更多旅游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搜索“高兴旅游吧”!

Hash:66317c9982adb62d0d7213cef967fb5fd0018170

声明:此文由 高兴旅游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