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义乌人?义乌赤岸首现实证!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百度百科的介绍为:山东蓬莱人,还有一种说法是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不过,在义乌,不少文史爱好者认为戚继光的祖籍是义乌赤岸。近日,在村庄环境大整治中,赤岸镇黄路村相继发现了两块戚氏墓碑,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实证。
村民皆称“戚继光墓”, 实为戚氏墓
黄路村就在乔亭村附近。乔亭村有一个戚继光纪念馆,还有一个螃蟹形山墓群,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墓群,里面安葬着许多曾经跟随戚继光抗倭的冯氏将士,1997年8月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0月23日,黄路村在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的时候,施工人员将一户村民家门口放着的一块石碑拿去盖在窨井上。后来,村民冯醇煜回来就四处寻找。原来,这是村前戚殿山上一座古墓前的石碑,从山上拿下来后放在冯醇煜家的门口。今年89岁的冯醇煜说,祖上相传,这块石碑是戚继光的,不能挪作他用,应该好好保留。
赤岸镇原人大副主席、爱好文史的朱天平获悉此事,立即赶到现场。只见石碑上刻着“故考戚明三府君之墓”,立碑时间是嘉靖四十五年冬月,可惜左下角有一块缺损,因此看不出是谁人立碑。
朱天平说,从“故”可以看出,这块碑可能是后来立的,如果是当时立的话,前面还应有落款。“明”是辈分,“三”有两种情况:一是第三个儿子,还有是族里出生的第三个男子,那样的话,可以明三、明四,一直到明百,甚至更多。从碑上看不出墓主为何人。
朱天平初步看了石碑以后,认为这不能确定是戚继光的,但是能够证明,在以前,赤岸是有戚氏存在的。
朱天平说,现在赤岸是没有戚氏的,很久以前,爱好史学的人都猜测赤岸原本应该有戚氏,因为朱丹溪的妻子就是姓戚的。对于黄路村发现的石碑,据说当年冯志来就曾经多方寻找,那时候,知道有这么三块石碑,但一直没有发现。这块石碑的发现,可以说是首次有了实证。
10月31日,记者来到黄路村实地查看。黄路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到三百,村里有几处古迹,村边有几棵古樟树,风景如画。戚殿山就在村口不远,隔着一口池塘,可以看到一大片竹林,原先古墓就在竹林深处。
在池塘边,有七八个老年村民正在洗番薯,附近还有两个老人正在种菜。问起坟墓的事,村民都说那是戚继光的墓。
冯醇煜是大家公认的最熟悉情况的村民。冯醇煜的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据冯醇煜说,这个墓是戚继光墓,这是祖辈口口传下来的,坟墓一共有三棺,在“大跃进”时被拆除了。那时候,坟墓的青砖都被拿作他用,坟墓就只留下了底部。
有村民说,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年墓前有三块碑,现在既然找到了一块,那剩下的两块也应该能够找到。因为像这样的石碑,就算被一般人拿去也不会毁掉,极有可能是拿去当桥板、拦水板、埠头等。
按照这个思路,大家又在戚殿山进行了搜索,最后在一口池塘内侧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故考戚明四府君之墓,立碑时间是天启元年三月。
冯醇煜说,黄路村有三座山,戚殿山原来叫做戚山。在黄路村与乔亭村之间,当时还有一个“戚家篷”,住的是戚氏。
赤岸爱好史学的冯文栋说,以前,当家族买下一些山和田地后,就会派一户或几户族人到附近建房、看山、种田,收获归自己所有,其中建房的地方就叫“篷”。由此可见,当时赤岸确有戚氏。
嘉靖四十五年是1566年,天启元年是1621年,而戚继光去世时间是1588年,也就是明神宗万历十六年,显而易见,黄路村的墓不可能是戚继光的。
那么,为什么村里口口相传这是戚继光的墓呢?冯醇煜说,他也不知道原因。会不会是像有的地方一样,为了纪念戚继光而建的一个衣冠冢?看来,这又是一个谜了。
戚继光祖籍在义乌赤岸”的证据
关于戚继光的祖籍在赤岸,很早就有这种说法。据民国重修的东阳八字墙村的《东海戚氏宗谱》中的《继光公传》记载:“戚继光,字元敬。祖义乌,迁居登州,卫指挥佥事……”
《继光公传》全文近3000字,由“安徽桐城张廷玉”所写。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由其所写的《继光公传》,说法比较有可信度。
朱天平说,据《东海戚氏宗谱》之《南塘公赞》(戚继光,号南塘)记载,当年戚继光的太公像就是由乾溪戚氏委托东海戚氏子孙保管的。乾溪戚氏所在地乾溪村就是赤岸镇山口村,因环村而过的溪叫乾溪而称为乾溪戚氏。1970年,因为修建柏峰水库,山口村从此沉睡于水底。
八字墙村在东阳市怀鲁镇以北一公里的落鹤山脚下,村里有550余户1500多村民,其中戚姓有150多户500余人。据《东海戚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义乌戚氏宗族日衰,子孙不肖,将有皇帝敕封戚继光直竖匾的祠堂卖掉,于是一老太携带此画像专程寻族至八字墙村,交给村里并嘱托,画像是将军真容,是戚氏宗族的珍宝,要世代传下去。
而据该家谱另一文《东海戚氏家乘序》说,戚氏来自赤岸。该文作者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前史官楚府长史金华朱濂”,他与朱丹溪是堂兄弟。他说,戚家迁出后,与赤岸的朱家仍保持着上百年的通婚关系。
朱庆平说,联想到朱丹溪的妻子也姓戚,可以推断元朝初年或更早,赤岸一带曾有戚姓居住,并且其中的一支迁到了山东蓬莱。
朱庆平说,对于戚家从义乌迁出去的事实,戚继光应该也是承认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在义乌招兵期间,捐赠“古铜五事一副、云锣一面、玉杯一只、黄金百两”,在稠城西门街77弄一带修建了义乌戚氏宗祠。
当时,孟满公刚刚乔迁西门,戚继光到义乌来招兵,孟满公为尽地主之谊,招待了戚继光。在喝酒谈论中,知道戚继光迁居山东定远已经有13代了。于是戚继光捐赠上述物品命人修建了戚氏宗祠。该事实记录在民国重修的《云溪戚氏宗谱》中。
对此,浦江治平乡吴村戚隆金的说法也可作为佐证。2015年3月,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横店热拍,“中华戚氏宗亲联谊会”在横店举行。在联谊会上,戚隆金说,他上世纪50年代参军时就在山东蓬莱,离戚继光家祠很近,假日常去祠内与当时的看祠人戚兆瑞、戚兆华闲谈,并查阅宗谱,发现戚继光祖先是由义乌迁至安徽定远。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九月,戚继光到义乌赤岸一带招募了3000义乌兵加以训练,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令倭寇闻风丧胆。戚继光为何招募义乌兵,一种主要的说法是,当时正好义乌发生了大规模“护矿”械斗。
这场械斗在明代崇祯《义乌县志》里就有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永康人在义乌倍磊八宝山一带发现有银矿,就召集上千人前往抢矿,倍磊大户陈大成等率领族人奋起护矿,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刚开始,义乌好几人被打死,后来赤岸、毛店等地的百姓都参与进来,共聚集3000多人,用锄头、柴刀、棍等农具兵器打死1000多人。
戚继光虽然不认可械斗,但义乌人勇敢不怕死,而且一呼百应的优点,正是明军所需要的。于是,戚继光来到义乌,重新招募士兵。
朱天平说,戚家军还进行了军改,将自给制改成供给制,让军队可以安心打仗。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戚继光的祖籍在义乌赤岸,戚继光到义乌赤岸一带招了3000多人,组成戚家军的最初力量,这既是戚继光对祖籍地的一种偏爱,也是族人对他的支持。
这说法与网友“tsigonthern”的说法不谋而合。“tsigonthern”在博文《戚继光远祖系义乌人》一文中说,义乌兵之所以随戚继光作战如此勇敢,除了义乌人向来尚武好勇之外,也有为自己本族之亲人作战的因素,这与后来曾国藩招湘勇、左宗棠招淮兵、马洪达招马家军差不多,都有宗族色彩。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
来源 | 义乌商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Hash:23f4d3b8f1441af76dc92f076385ebda54adefc6
声明:此文由 义乌稠州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