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墓:无须再问“明月几时有”,已有亲人千年“共婵娟”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美食大家。据史料记载,苏轼酷爱美食,在被贬官外放之时,经常寻访当地美食,并且会自己上手制作美食。著名的东坡肉便是苏轼所发明的,当时苏轼外放杭州知州,亲自组织百姓疏濬西湖,修筑苏堤,缓解了太湖泛滥的威胁。当地百姓很感激他,过年时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心中感动,便指点家人将这些猪肉切成方块,烧制成东坡肉来分给大家吃。自此以后,东坡肉的美味便传播开来,苏轼“东坡居士”的称号也流传开来。
自然,苏轼的美食成就远远比不上他在文学诗词上的造诣。他在文、诗、词三方面的造诣都极高,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上必学的《赤壁赋》《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龙吟》等文章诗词,都是苏轼创作的经典名篇。更让人渐渐乐道的是苏轼一家三口皆在文学诗词上才学斐然。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和苏轼共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被称为“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引领着文坛古文革新的浪潮,被誉为“一门三学士”。
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父子之间深厚的亲情。父亲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例子,27岁发奋读书,最终以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闻名于世,成为当时有名的文豪。因为自己少年不学,近而立之年方功成名就,因此对于苏轼两兄弟小时候的教育非常重视,亲自指导两兄弟读书,并经常讲述自己游学的经历见闻,以此增长两兄弟的见识。兄弟两个由于自小便一同学习成长,感情深厚,在苏父去世后,两兄弟相互扶持,共同进退,一直将对方视作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苏轼一生,因为政见不同,陷于党争,政途生涯波折不断,多次被谪贬远地,颠沛流离。苏辙与兄长共进退,一直不离不弃,多次为兄长补台,关心备至。当哥哥苏轼因“乌台诗案” 而遭遇人生最大的危机,一度以为自己难逃一死时,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愿与弟弟苏辙来世能够再为兄弟。而弟弟苏辙尽力为苏轼打点,并多次上书皇帝,愿意免去一身官职代兄赎罪,最后和苏轼一同谪贬远地。二人手足情深可见一斑。
当兄弟二人相隔千里,中秋佳节不能团圆之时,苏轼思念弟弟,写下了千古咏月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词序里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乃是弟弟苏辙的字,在今日本应家人团聚,兄弟两个却无法聚首,苏轼思念弟弟,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将满腹思念之情寄予天上明月,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希望月光能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远方的弟弟,希望远隔千里的弟弟能够和自己“共婵娟”,共赏这美好月色。
兄弟两个互相思念对方,虽然远隔千里,但一有机会便相约见面。在1097年,六十高龄的苏轼被贬官海南岛儋州,在广西滕州与弟弟苏辙相见,这是兄弟两的最后一次相处。此后五年,直到1101年苏轼病逝,两兄弟始终无缘再见。苏轼去世前,始终思念着远方的弟弟,含恨无法见弟弟最后一面。而弟弟苏辙惊闻哥哥离世的消息后,悲痛大哭,“号乎不闻,泣血至地”,只恨自己赶不及去见哥哥最后一面。最后只能一边悲伤地赶去处理哥哥后世,一边接来哥哥家小照顾。
苏轼生前常常与弟弟分隔两地,心酸遥问“明月几时有”来寄托思念之情。死后安葬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的三苏坟,与弟弟苏辙坟墓和父亲苏洵衣冠冢相邻,也算是一种合家团圆了。
三苏墓背靠嵩阳,面临汝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沿途多有诗文碑刻。三苏墓的形制相差无二,古朴厚重的墓碑,石案上各摆有一只香炉和一对石花瓶。三个墓葬一字排开,中间是苏洵衣冠冢,墓碑上刻着“宋老泉苏先生墓”;西面是苏辙墓,墓碑上是“宋颍滨子由先生墓”是刻字;东面是苏轼墓,墓碑上刻着“宋东坡子瞻先生墓”。周围青葱绿柏环绕,庄严肃穆,而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大文豪的英魂彼此相伴千年,不再分别。苏轼无须再问“明月几时有?”,便可和自己的亲人相聚“共婵娟”。
Hash:f3b01f7149703aa36c901f4e44f8c794431715ab
声明:此文由 墓碑厂富士石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