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与都江堰齐名的佛山桑园围,竟是这么牛!
佛山河网发达,西江、北江穿境而过,历代佛山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依托桑园围这一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将“水患”变“水利”。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8日晚,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线上会议公布了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桑园围全景
“桑园围”究竟在哪?什么时候建成的?凭什么能成为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等齐名,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接下来,为你揭秘。
1
桑园围名片
姓名: 佛山桑园围(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
岁数:900岁+(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
地位: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特长:灌溉、排水、供水、防洪、挡潮、航运、生态维护等
体量:周长83.86千米,围内国土面积265.4平方千米,灌溉/排水面积4126.8公顷
桑园围西樵山根段
吉赞横基
2
桑园围诞生史
宋代
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文献中始见修建东西围、吉赞横基的记载。
当时的广南路宪张朝栋路过南海九江,亲眼目睹洪水之患,上疏请示筹建基堤。他的提议获准后,在西樵山沿西江、北江两侧建成了东西两基防洪土堤。
元代
对桑园围西堤加高培厚,高约3~4米。
明代
洪武二十九年(1396),为消除西江、北江倒灌之患,南海九江堡人陈博民率民众兴建了桑园围历史上著名的堵塞倒流港水口工程。至此,桑园围完成合围。
倒流港水口工程遗址
崇祯十五年(1642),崇祯《南海县志》中首次出现“桑园围”名称。
期间,桑园围东西堤不断加高培厚,至明末,形成沿江有堤、河涌有围、围内有排灌沟渠的基围灌排工程体系。
清代
清代,顺德县龙山堡绅士、翰林院编修温汝适提出必须联合南海十一堡、顺德三堡共同出资修筑,得到了广东布政使陈达文支持。乾隆五十九年(1794),桑园围总局成立,编修《桑园围志》,首次确立桑园围的概念、范围及其工程体系、管理体系。
同治九年(1870),南海河神庙内立《桑园围全图碑》,采用西方绘图技术绘制第一幅水利专题图。
光绪年间,桑园围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九江农田图
1915年乙卯大水,桑园围吉赞横基及东西基多处溃决,围内损失惨重。事后,南海、顺德两地极力主张修闸防洪。
民国十三年十四年(1925~1926),采用钢及混凝土材料,先后修成狮颔口、龙江和歌滘共三座水闸,桑园围至此成为一条人工控制的闭合堤围。
1949年以来
1985年,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联成一体,合称为樵桑联围。
1991年12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等在南海召开“纪念桑园围建围880周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学术讨论会”。
2019年,佛山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3
桑园围“身家”
围堤
周长83.86千米,堤防工程全长64.84千米。围堤4段:包括吉赞横基、西江堤、北江堤、甘竹溪堤。
主要抵御西江、北江洪水和涌潮洪水的双重威胁。
桑园围西樵山根段
水系
据不完全统计,围内有历史信息的河涌水系共57条,其中,干涌14条,主要支涌43条。较为出名的有九江大涌、龙山大涌、龙江大涌等。
桑园围西樵太平段
窦闸
历史窦闸共63座,其中,保存完好的窦闸30座,遗址尚存的古闸窦14座,封堵窦闸9座,原址重建窦闸10座。
桑园围内的民乐窦,是明清时期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出发,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由水上丝绸之路远运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兴旺时,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民乐窦闸旁的码头因此被誉为“银船码头”。
龙涌窦
水利管理及水神崇拜建筑
水利管理及水神崇拜建筑共59处。现存的有南海河神庙遗址、麦村文澜书院,以及分布在围内各村落的水神庙宇。
龙涌大社
碑刻及题刻
现存水利碑刻16通,洪水题刻共4处。
古桥
现有古桥共32座。其中,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龙江镇贞女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探花桥、三元桥、旺岗跃龙桥。
贞女桥
探花桥
水利文献
水利文献众多,包括桑园围专志《(同治)桑园围总志》十四卷、《(光绪)重辑桑园围志》十七卷、《(民国)续桑园围志》十六卷等。
其中,桑园围专志详实记载了桑园围历次维修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珠三角现存可考的最早、最完整的水利工程志书。
采写/整理:南都记者关婉灵
Hash:e8458fb0695234ef7a1d9f31ecfa144363db5f08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