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岐江公园落成,凝固一个时代的工业文明
2001年国庆节,位于中山市西区岐江河畔的“岐江公园”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这是一个保留和充分利用了当年“粤中造船厂”遗址,突破传统园林设计理念的现代主题公园。2002年10月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等多个奖项,2009年6月获得“国际城市土地学会2009年度ULI亚太区杰出荣誉大奖”。
岐江公园,摄于2014年10月7日
中山第一个国营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广东省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产品是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于是广东省决定建设五大船厂,分别是粤东的汕头、粤西的阳江、海南的文昌、广西的北海(当时两地属于广东管辖),而粤中则选择在中山。当时中山造船业有着良好基础,岐江的上游分布多间船厂,主要是以修理为主,对港澳有良好的辐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粤中造船厂
(中山市档案馆藏)
解放前,中山的工业除了一个发电厂和一个砖厂外几乎是空白,粤中造船厂是中山解放后第一家新建设的工厂,亦是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在当时中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众捐砖瓦木材,建筑工人仅收基本工资赶工,1954年7月1日,粤中船厂建成并投产。
时代的贡献
初期,粤中造船厂是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这是为了发展南海渔业的需要,也是为了争取港澳渔民向内的需要。60年代,广东开始加强内河客运,粤中造船厂造出了全省第一艘铁质机动客轮“红玉”号,后来改称“红星”轮,逐步取代了木质“花尾渡”,此后,生产砂钢质内河、沿海运输船舶。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维持港澳稳定,粤中造船厂后来又造出一批专门行走省港澳出口物资的运输船。
1966年11月,粤中造船厂新造的钢质内河客货轮在岐江(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抗美援越年代,粤中造船厂还造出一批50吨小而快的铁质军用补给船,支援越南打破美国的水陆封锁,扬威南中国海。澳门航行港澳线的第一艘钢质货柜船“大发”号,亦是粤中船厂所建造,以质优价廉交货快而打开了港澳及海外的船舶出口业务。航行在琼洲海峡的汽车渡轮以及海洋航标船最早亦是由粤中造船厂建造。
工业文明的先导者
造船厂是属于装备制造业,粤中造船厂在中山的建成,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很快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的先导者和母机。
粤中造船厂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建造室内造船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开创了国内造船的先河。鼎盛时期粤中造船厂曾有8个室内造船车间及2个船坞(如今的岐江公园内仍可见部分的遗址)。
粤中造船厂厂区鸟瞰
(中山市档案馆藏)
“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和工艺流程”,“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管理”,该厂是全省水运工业推行“工业宪法七十条”的试点单位,并取得了成功,成为了全国水运工业五百强企业之一。
粤中造船厂70年代曾是交通部定点生产船用柴油机企业。改革开放浪潮初期,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下,中山许多工厂的吊车都是粤中造船厂的产品,大跨度的厂房金字架多数是由粤中造船厂加工,岐江桥、员峰桥的钢结构便是由他们加工配套,中山、珠海好几座人行天桥亦是粤中造船厂的杰作。
20世纪70年代的钢结构岐江桥
(中山市档案馆藏)
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粤中造船厂的一员,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希冀和羡慕的,粤中造船厂亦培养出了不少中山的领导干部。
文明历史的记录与回归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大量兴建桥梁,往日以水路为主的运输开始让位于陆路运输,昔日位于郊区的厂址已逐步变成了市中心。鼎盛时期有近两千名员工的粤中造船厂,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1999年全面停产。惋惜中让人安慰的是,粤中造船厂关闭时没有欠下银行贷款,也没有欠下职工集资款、工资,这是那批关闭、转制、改革的国企中少有的。
2000年已清拆将改建为岐江公园的粤中造船厂旧址
(中山市档案馆藏)
这是一个历史进程,凝聚着曾经的粤中人的青春与心血,创造了中山工业的辉煌,见证了中山工业化的进程,记录了一代社会人的情感。
1999年,中山市政府决定投资9000万元,将旧址改建成占地面积11公顷的岐江公园。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进行设计,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出任首席设计师。2001年10月,公园主体建成并对公众开放,随后,位于岐江公园内的中山市美术馆也于2002年11月正式开放。
中国工业遗产的成功先例
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造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包括原址上的所有古树、部分水体和驳岸;两个不同时代的船坞被改造成游船码头和洗手间;废弃的轮船和烟囱等物变成了公园的大型雕塑;两个水塔则变成了“琥珀水塔”和“骨骼水塔”艺术品;龙门吊、变压器、机床等废旧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后变成一堆堆艺术品散落在公园各处。白色的钢柱林,象征着当年船厂青年冲天信念与干劲,喷泉从布满铆钉的钢板中喷出,铺在白色鹅卵石上;两边长满杂草的铁轨,象征着对工业时代深情的怀念。红色记忆、绿房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让人赏心悦目。
岐江公园一角
(中山市档案馆藏)
岐江公园的“钢柱林”,摄于2011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岐江公园由船厂的轮船构造改成的艺术雕像
摄于2013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岐江公园,是生态文明的体现。这块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后来孕育出工业文明,反映出中山这个城市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进程。
岐江公园因此成为了国内早期的、至今仍并不多见的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例子。
结婚照的拍摄圣地
粤中船厂,相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和令人向往的“单位”。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成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岐江公园风光,摄于2013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气笛、焊花、马达声均已不再,一条小船在岐江驶过,渐行渐远,但眼前的粤中船厂却似乎从来没有走远,它以另一种特殊的形式,保存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这里成为了结婚照的拍照圣地。每天,总有几对新人在这里记录下他们的幸福时光。
注
本文来源于《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山纪事》中山市档案馆编著,内容有删减。执笔:孙幸;采访对象:梁学权、张春潮。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Hash:1920ca7e34a81f213089da1c4e708104d4b10b57
声明:此文由 中山档案方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