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华丽蜕变40年,侨都大城崛起粤港澳大湾区

改革开放40年来,江门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江门电视台推出《侨都巨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让我们回首过去的40年,看看江门如何扩宽城市空间,提升城市高度,促进经济腾飞,实现“大城崛起”的华丽蜕变。

△视频来源:江门电视台

位于五邑华侨广场内的江门市规划展览馆里,陈列着一幅幅见证江门城市发展变迁的珍贵照片,人们在这里,可以寻找到最初的“城市记忆”。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江门城市发展随之加速,城市空间往东西向沿江门河发展,呈现“一线三点三中心”格局,而蓬江区常安路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地段。 

△五邑华侨广场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蓬江区常安路的步行街曾开启了江门这座城市最初的热闹与繁华。而江门城市建设从这里阔然起步,经过40年的艰苦前行与拓展,才有了今天的卓尔不凡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魅力江门。

市民黄伯说:“40年前,经常过来常安路、长堤看古董,前面有旧的花菜市场,旅店林立,再走前是中山公园。40年来发展很快,长堤修建改建得很靓,马路也弄得很好。”

1983年,江门市确定为省辖地级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出炉,城市空间转向南北沿公路展开,八九十年代,蓬莱路、江南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相继打通,东湖广场、体育场、五邑大学等陆续建成。进入21世纪,又规划建设了北新区、滨江新区、江海南新区、新会南新区等,随着滨江大道、江门大道等城市快速干道建成,城市交通的“任督二脉”打通了,江门的城市空间呈现出南北拉开、多中心的格局。

△江门院士路

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曾宪谋说:“新一版城市管理规划,我们把目光放在整个江门五邑全域9000多平方公里,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也更注重城市格局、城镇体系格局统筹发展。经过40年建设,中心城更加向南北拉开,发展到如今的200平方公里,是原来(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

△资料图:1977年建成的江门大厦

位于蓬江区建设路1号的江门大厦共8层,楼高将近30米。在上世纪80年代,江门大厦的高度就代表着江门这座城市的高度,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站在这个特殊的地方,不论从哪个方向眺望江门,都会发现江门的高度已被一次次刷新。

改革开放不仅让江门城市空间变得更加开阔,城市高度也在不断攀升。

上世纪80年代15层的侨都大酒店,上世纪90年代25层的银晶大酒店,都是当时城市的天际线。随后,中远大厦、东华大厦等过百米的建筑拔地而起,如今,楼高近200米的万达广场双子塔成为江门第一高楼。

△江门万达广场

市民何小姐感慨地说:“以前这里是鱼塘、农村、甚至是山,现在全部变为高楼大厦,江门成为繁荣大都市。”

过去40年间,江门大力发展外向型、技术密集型、非资源型工业,引进先进项目、培育知名企业和品牌,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同时利用侨乡优势吸引国外侨胞回乡办实业,江门经济密度平稳上升,如今已成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初级产品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等产业发展到高端产业不断提升,比如电子工业、家电工业,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本世纪以来,先进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这是我们产业升级、产业结构逐步高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江门制造2025》正式出台,明确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促进江门制造存量提质扩张、增量培育增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由此实现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战略目标。

40年砥砺奋进,让江门不断迸发新活力。如今,江门正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积极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布局,推动珠西枢纽新城滨海新城等产城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大湾区新的增长极。

△江门站效果图

记者来到正在加紧建设中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这项工程预计在2020年初完工。建成后,将有江湛铁路等6条轨道交通线在这里交汇贯通,珠西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新的时代,江门也将从这里迈开强劲的步伐,向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门户城市奋勇前进

来源:江门广播电视台

整理: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Hash:43426f52997836948fd5390b7ab643c50a1dd86f

声明:此文由 江门五邑海外联谊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