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园林:明清北疆驻防城的商业化及影响——以张家口堡、宁远城为中心

作者:郝园林

来源:“城市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城市史研究》第44辑

张家口堡(图源:河北日报)

张家口堡、宁远城的军事建置

张家口堡与宁远城都是平地起城,所在地之前并无城基。城址在建好之后,建置便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和行政设置两方面,前者指城墙及城内建筑的日渐完备,后者指职官体系的完善及统城长官级别的日益提高。驻防官员的起居办公都在特定等级的衙署内,军政体系和城市建筑因此具有了内在的映射关系,它们既是帝制时代森严等级的折射,也体现着张家口堡和宁远城的军事属性。

张家口堡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始建时该城的长官为操守,隶属于万全左卫。宣德五年,明廷设万全都司,张家口堡亦随万全左卫划归于万全都司,其间曾在古城西北方向修建了真武庙。景泰四年(1453),其长官级别已升为守备。成化年间(1465~1487),职官设置更为完善,部分民事也从军政事务中剥离出来。成化十年(1474),宣府镇设置宣府西路参将,“置分守宣府西路参将……参将驻柴沟堡,属以柴沟、万全左右卫、新河、新开口、怀安、洗马林、西阳河、张家口九城堡”。张家口堡改隶宣府西路参将统领,长官仍为守备。守备作为统兵之官,管理张家口堡一应大小事务,有诸多弊病。于是在成化十一年粮仓事宜便交由万全右卫广盈仓管粮官。到成化二十年(1484),专门在张家口设立了管粮草的官员。大概同时在城内营建了察院和关王庙等。关王庙是祭祀武圣关羽寺庙,旨在宣扬忠武精神,在明清军城内多有所见。

嘉靖年间(1522~1566)张家口堡的形制基本确定下来,嘉靖《宣府镇志》载:“高二丈五尺,方四里有奇,城铺十,东、南二门……关厢一,高二丈,方五里。”根据笔者实地调查,结合CORONA卫星影像判断,古城的东墙长325米,南墙540米,西墙314米,北墙568米,合周长1747米。万历元年(1573),为满足明蒙互市的现实需要,明廷又增筑来远堡,与张家口堡形成北南双城格局。据载,来远堡“并西垣,接旧城,四正曲直,延长一百四丈四尺,平高三丈,上加女墙五尺,下掘底,垒石为基,加瓴甓其上”。且“添设防守一员,兵三百名”。万历二年(1574)张家口堡被包砖,万历四十一年(1613)来远堡被包砖,《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绘制有万历年间张家口堡形制及周边形势图(见图1)。张家口堡驻兵也由正德年间(1506~1521)的1078名升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1295名。

图1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所绘张家口堡及周边形势

张家口堡反映了明代卫所城的演变过程及形态特征,具有典型性。其形态为方形,是明代卫所城的普遍形制,城内修建的真武庙、关帝庙、察院也都是明代北疆城址中所常见的。

图2 宁远城式样

宁远城在建好后,也一直不断扩建增修。乾隆三十二年,在古城南修建了仓廒,并在几年后进一步扩建,“三十二年,在城南十五里修仓厫一百间。三十八年,添仓二十间,俱为回子交粮收贮之所”。古城设有“管仓同知一员”,专门管理粮仓事宜。城外还有碑亭一座:“回子驻劄碑亭一座,在城外东北隅半里许高阜上。”里面有“恭勒高宗纯皇帝圣制平定噶尔勒铭伊犁碑文一通,又圣制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碑文一通”。清廷于此处立碑,试图昭显其对伊犁核心地区的控制及权威。

宁远城虽是由回人所建,但其职官、形制也都体现了清代驻防城规制。城址形态为方形,城内有十字大街,防御工事较为完善,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卫性质。它同张家口堡一样,都体现出了明清之际北疆城址的鲜明特征:方形的城市形态,内部主干道为十字形,形制规整。二者官员配置的级别逐渐提升,职能也日渐完善,驻兵也逐渐增加,是典型的军事性镇城。

二 张家口堡、宁远城的商业化进程

张家口堡与宁远城都经历了从军事城堡转为贸易重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诱因在张家口堡表现为明末在此屡开马市、大市、私市,张家口终成为内地和塞北互通有无的重要据点,在宁远城体现在清末沙俄于此通商,设立商业网点,强制扩大贸易。若再细究,二者的商业因素在始建时便有了发端,体现在区位、人口、官制及城市形态等方面。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开始,张家口正式开马市、大市、私市,并形成定制。早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大同马市罢,宣府以虏守约互市不绝,至是虏益骄,方张家口开市毕,次日即入常峪口肆掠,故朴谓宜罢”,当年即停止互市。其实前一年距张家口不远处的新开口便开马市,“宣府设马市于新开口堡,虏酋把都儿、辛爱、伯腰、卜郎台吉、委兀儿慎台吉凡五部入市,共易马二千余匹”。两次马市转瞬即逝,没有形成定制。隆庆五年(1571),正式开大市,“宣府张家口堡六月十三至二十六日,官市昆都力哈、永邵卜大成部马千九百九十三匹,价万五千二百七十七两,私市马骡牛羊九千,抚赏费八百两”。这次开市影响深远,其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也越来越规范,往后则设官负责,“张家口市听约束于上西路参将及口北分守使”。对交易的规模也有所规定:“万历三年,定其额,宣府万八千匹,货价银十二万两。”市场规模远比大同镇、山西镇要大,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此外民间还多有私市、民市:“唯私市者,尚有上驷,而宣府张家口为最。”“夷部落多,钱粮有限,因广召商贩贸易,号‘民市’,兼收其税,充诸将吏廪犒需。”还有市期外之贸易,如“张家口、独石等处不及市期有交易,及至市期,虏马将竭”。总之,张家口市场规模非常大,时人记载,其“初立市场,每年缎布买自江南,皮张易自湖广”,“本堡乃全镇互市之所,堡离边稍远,恐互市不便,乃砖垣于其口,每遇开市,朝往夕还,楼台高耸,关防严密,巍然一巨观焉。堡人习与虏市,远商辐辏其间,每市万虏蚁集,纷纭杂错”,虽有夸张之嫌,但仍可窥其市场交易之盛。

光绪十四年(1888),宁远城设县,商业进一步发展,货物品类也更繁多:“所产之物以牲畜、皮毛、土药为一大宗。牲畜等类售销本地,亦有贩销他处者,难查其数,约每月除俄商贩卖不计外,可获牲税银三百两有奇,详报有案。”交易的辐射范围及规模也更为广大,波及俄国、中亚等地:“皮毛每年经华人卖与俄商者一万四千普筒,经俄人卖归俄商者四万六千普筒,合华秤共重一百六十五万斤,此非宁远一县所产,蒙哈各游牧所出实多,均运来汇总发售耳。土药行销本地,亦有贩销他处者,每年约共销二十余万,所有本地行销他处各项货物每年约三十万有奇(蒙哈各种人等均赴此间购货),此系华商由关内并俄国运来之货,而俄商销数更当加倍。”宁远城商业之发达可见一斑。

三 商业化动因及区域中心转移

与张家口类似,宁远城是南北疆沟通的重要节点之一,其地处伊犁河谷地上游,河谷南北两侧山脉在附近会集,因此河谷地形类似西向的口袋状。宁远城便位于口袋状底部,在地处谷地要地的同时,形成三面守险之势。谷地内土壤肥沃,降水丰富,适宜农耕、畜牧等不同生业模式。宁远城其地在准部统辖西域时便非常重要,附近建有金顶寺,隔伊犁河相望便是银顶寺,是准部时期的政治宗教中心。清人曾总结宁远城之地理优势:“山川形势甲于诸部,气候和暖,人民殷庶,物产饶裕,西陲一大都会也。”满八旗、绿营等官兵充分利用了伊犁河谷的环境优势进行耕种,乾隆皇帝曾下旨,“伊犁田土肥润,如敷多人耕作。令满洲官兵分种,既得力农,而于赡家喂马,均属有益。着交明瑞查明地亩,俟满兵到齐后,酌量分给耕种,令即妥议”。农业耕种改变了准噶尔时期对土地的游牧利用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地满足了宁远城乃至“伊犁九城”对粮食的需求,为城市商业的存在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商业化还促进了不同中心城址之间的联系。作为沟通燕山南北的重要节点,明代张家口与京师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张家口商业的发展,不断强化着这种联系。明初,成祖“迁都北平,三面近塞”,张家口所处之宣府镇成为京畿重地,京张便已开始建立联系。永乐十二年(1422)成祖亲征瓦剌,便开始筹备粮饷事宜,“命成安郭亮等督运粮车赴万全”,可知此时京师便直接给张家口地区调运粮食。宣德五年(1430)设立万全都司后,光靠屯田不足以供应新添设机构人员的使用,从京仓调运成为重要补充,“命礼部凡僧道请给度牒者,于通州运米二十石赴口外万全等处官仓,交收以备军用”。到了明朝中晚期,京张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直接表现为张家口在京师防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官员们对此有明确认识:“故张家口者,亦京师近日之忧,所当固守者也。”“张家口、青龙口,京师近捷之径,不可以不扼险也。”“故宣府为皇都之后辅,独石、马营、葛谷、万全、张家口、新河口、洗马林为空府之后冲,尤所宜申饬车阵之法,教演将卒,昭示纪纲,以巩固皇都者也。”张家口等地所形成的防御疆界也是明廷的心理安全界限,“神京……西北则南山隘口独石、张家口、青龙硚、苏林口、灰岭、雁门、八达岭、糜子谷、滴水崖诸处,三卫枝附,系陵寝肩背。山谷崎岖,深林蓊郁,三十里外即为远边。北虏轻骑直抵南山,不日可至……北虏窥虚阑入,如嘉靖庚戌年故事,悔何及矣”。张家口商业的发展,也使得张家口货物贸易辐射到京津地区,“张家口一处华夷封疆……臣等窃惟市商段布狐皮一切杂货,来自苏杭、湖广,由临清以至天津芦沟通湾。”

这种从军事性城址向商业性城址的转变对地区城市格局的影响,在宁远城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宁远城是“伊犁九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伊犁九城始建时均是军事性城址,构建起了伊犁河谷军事防御体系,该体系以筑城徙民为基础,以八旗、绿营等兵制为构架,辅以各种军事装备,成为一套完整的军事系统,该防御系统是以惠远城为中心。其后,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宁远城的规模和商业不断发展起来。到清末,宁远城成为伊犁河谷地区的中心,既是区域行政中心,也成为跨地域的重要商业据点。宁远城与周边的城址逐渐形成了施坚雅所谓“核心—边缘”结构,即以宁远城为核心的城市群来看,形成了以宁远城为中心,以熙春城、惠宁城、惠远城、绥定城等为边缘的商贸体系。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联结点的、有地区范围的,同时也具有内部差异的人类互相作用的商业圈,内部的商品、服务、货币、信贷、讯息及象征处于不断流动当中。

四 结 语

张家口堡与宁远城是明清北疆众多军事驻防城的典型,从各方面体现出北方军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置、功能等方面,呈现出丰富而立体的军政型城址的发展面相。但二者都在各种内外因的作用下成为清末民国时期北疆东西两侧的贸易重镇。

明清北疆驻防城的建设及其后的商业化转型,本质上是特定区域内多种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不断扩充的城市形态作为张家口堡和宁远城基本的城市地理要素,共同促成了商业化体系的形成。而在转型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人口的集聚、商业规模及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实际上是区域特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实投射。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地理学特征,往往与城市选址紧密相连。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最初形成的时候便开始发生影响,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也一直保持在城市后来的发展中,成为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

明清以降,北疆城址除了张家口堡、宁远城外,尚有一些别的军事城址在向商业化转型,如大同卫、绥远城等,主要是通过开市、同沙俄远途贸易等手段实现。城址商业功能的转变,会对地方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这些城市商业的不断繁荣,它们也一跃成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址,影响深远。例如,张家口堡和宁远城商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其对周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而且还使区域中心发生变迁,改变其与其他中心城址的相互关系,并导致新旧区域中心城市形态的变化。这种城市商业化及其产生深刻影响的现象,在明清其他地区也有所体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编辑:湘 宇

校审:水 寿

Hash:12044eb33bf19f9b2637ce49250a159303a5ee56

声明:此文由 小佳碧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