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作为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20年代泥河湾等地考古工作算起,河北考古也走过了百年历程。一代代河北考古人扎根燕赵大地,接续奋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02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组织开展“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经全省各级考古专业机构推荐,学会常务理事投票、专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程序,秉承“公平、公正、公开、专业”的评选原则,推选150项“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入围项目,最终选定泥河湾遗址群、武安磁山遗址等100项“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 6项
泥河湾遗址群
新石器时代 21项
武安磁山遗址
磁县界段营遗址
磁县下潘汪遗址
容城午方遗址
尚义四台遗址
崇礼邓槽沟梁遗址
迁安安新庄遗址
夏商时期 19项
磁县下七垣遗址
磁县南城遗址
武安赵窑遗址
邢台葛家庄遗址
邢台曹演庄遗址
邢台东先贤遗址
临城古鲁营遗址
赞皇南马遗址
唐县淑闾遗址
肃宁后白寺遗址
大厂大坨头遗址
承德双峰寺遗址
唐山古冶遗址
两周时期 18项
赵邯郸故城遗址
邯郸林村墓群
邯郸百家村墓地
邢台南小汪遗址
易县七里庄遗址
徐水大马各庄墓群
易县燕下都遗址
容城南阳遗址
宣化白庙遗址
怀来北辛堡墓地
兴隆副将沟遗址
滦平梨树沟门墓群
秦汉时期 8项
定州汉墓群
雄县古州城遗址
魏晋北朝隋唐时期 13项
内丘南中冯遗址
赞皇西高李氏家族墓
平山崔氏家族墓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
曲阳田庄大墓
曲阳王处直墓
黄骅大左庄盐业遗址
大名府故城遗址
钜鹿故城遗址
定州净志寺与净众寺塔基
定窑遗址
沧州旧城遗址
黄骅海丰镇遗址
宣化下八里辽金墓
沽源梳妆楼墓地
崇礼太子城遗址
唐山东坑坨Ⅰ号沉船遗址
此次入选项目,有以下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涵盖时代全,从入选项目主要内涵的年代来看,旧石器时代6项,新石器时代21项,夏商时期19项,两周时期18项,秦汉时期8项,魏晋北朝隋唐时期13项,宋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15项,时间跨度从170多年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至20世纪初叶,充分展现了河北地区近二百万年绵延不断的人类文化发展历程。
二是分布地域广,入选项目几乎遍及全省各市,形成了广阔的重要文化遗产空间布局。其中,保定、邯郸、石家庄、张家口、邢台等地区都在10项以上,相对而言这些区域重要考古发现更为密集,体现河北地处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区位优势,历史底蕴深厚。
三是考古遗存类型丰富,聚落、城址、墓葬、长城、寺庙址、瓷窑址、冶铁址、古沉船、盐业遗址、行宫遗址等种类繁多,体现了河北地区多样的文化遗产构成。
四是先秦时期遗址占比较大,新石器时代遗址21项,夏商时期19项,两周18项,三者合计占半数以上,彰显反映了河北考古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等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五是拥有大量在中国考古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重大发现,比如泥河湾遗址群、武安磁山遗址、燕下都遗址、中山灵寿城遗址及王陵、满城汉墓、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等不仅在河北考古中极为突出,并已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成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六是不少文化遗存内在关联性强、具有系统性内涵,像泥河湾遗址群实际上包含了马圈沟、小长梁、侯家窑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下七垣、南城、北放水等遗址与先商文化有关,燕下都、灵寿城、邯郸城等在东周史上联系密切,满城汉墓、高庄汉墓、定州汉墓群等组成汉诸侯国高级别墓葬群,邺城与周边的北朝墓群等联系紧密,定窑、邢窑、磁州窑等组成中国北方地区极有代表的瓷窑址群等等,这些相关发现具有明显的组团效应,类似群聚式的重要发现内容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燕赵地区特色的文化风采。
此次入选的100项河北重要考古发现,反映了河北考古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还原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中的重要贡献。下一步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将创新工作理念,丰富活动内容,展现学会工作特色,繁荣考古学术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完善学会功能,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全体会员,团结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肩负切实保护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是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积极主导或参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围绕东方人类探源、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坝上地区农业起源等重大课题专项攻关,切实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鲜明辨识度的河北文化标识,全面展示河北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 二是推进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讲清讲透其中蕴含的河北文化基因,呈现的中华文明脉络;以考古发掘现场考古成果展示互动为基础,通过我会丰富的考古成果和学术资源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成熟、系统地活动平台相结合,拓展线上公众考古讲座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新局面,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科普性读物。讲好河北故事、中国故事;引出学术性,让受众人群领略到文物考古成果价值,发挥考古知识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动学术交流和业务协作。今后学会工作要配合全省考古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学术课题,组织不同规模、不同议题、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培训班,促进学术探讨和交流,提高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充分发挥学会桥梁枢纽作用,加强与其他省(市)考古院所、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跨省市考古项目,提高河北考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会将立足河北文物考古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刻揭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助力民族复兴,贡献河北文物考古力量。我们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河北省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精彩回顾
泥河湾遗址群
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主要分布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两岸的广大区域。1921年发现,已有百年的考古工作史。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考古在百年历程中涌现出多个辉煌的时刻。1921年泥河湾层被命名。1965年发现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74~1979年侯家窑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发现“许家窑人”化石20件。1978年泥河湾盆地东端发现小长梁遗址,将盆地内古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至百万年前等等。经过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的辛勤耕耘,包括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近300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被发现。
泥河湾遗址群数量多、分布密集、延续时间长,是东亚地区文化序列最完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区域。自170多万年至1万年间,古人类演化关键阶段都有重要遗址发现,文化遗物丰富、类型多样,石制品、动物化石、骨制品、装饰品等超过10万件。马圈沟遗址提供了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生存的确切证据。侯家窑遗址发现珍贵的早期智人化石。于家沟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材料。区域内小石器技术自170余万年延续至3万年前后,不同阶段遗址构建起近乎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成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经典地区,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978年裴文中院士等在泥河湾侯家窑遗址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石制品
泥河湾于家沟遗址遗物
武安磁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磁山村东南1000米处的洺河北岸台地。1972年发现,1973年试掘,1976~1978、1985~1988、1994~1998年多次发掘。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遗址发现房址、灰坑、窖穴、灰沟、遗物组合堆等遗迹,属于一处生活聚落址。长方形直壁窖穴具有典型特征,部分底部发现丰富的粟和黍,使人工栽培粟和黍作物时间大大提前,该遗址因此被誉为“世界粟的发祥地”。“组合物”遗迹颇为独特,往往由集中摆放的磨盘、磨棒、盂、支架、小口壶、三足钵、深腹罐、石斧、石铲等组成,可能与祭祀活动相关。遗物包括陶、石和骨角蚌等,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居多。代表性陶器有直壁筒形盂、鸟头形支脚、三足钵、深腹罐、小口长颈壶等。石器以鞋底状四足石磨盘与磨棒、舌状石铲、石斧最为典型。动物骨骼丰富,存在家鸡、家猪、家犬等骨骼。家鸡骨骼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家鸡,“世界上已知记录最早者”,将家鸡在中国驯化的年代提前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
磁山遗址代表的磁山文化是第一处以河北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华北地区首次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上溯至8000年前后,形成了“磁山—仰韶—龙山”比较完整的文化序列。粟和黍的发现,家鸡、家猪骨骼等,对农业、家禽、家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磁山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武安磁山遗址发掘场景
武安磁山遗址陶器
武安磁山遗址陶盂与陶支脚
易县北福地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至辽金时期遗址。位于保定市易县高村镇北福地村南的中易水北岸台地上。1985年发现并试掘。1997、2003~2004年发掘。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福地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商周、战国、汉代、辽金等时期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重要,分为三个阶段。北福地一期遗存距今8000~7000年,发现有灰坑、半地穴式房址和祭祀场地。陶器群皆夹云母陶,器型主要是直腹盆和支脚两种,引人瞩目的是利用陶器底部或腹部雕刻制成近似人面大小的陶制面具。石器有斧、铲、刀、磨棒和磨盘等。北福地二期遗存距今7000~6500年,内容丰富,发现灰坑、半地穴式房址等,陶器以夹砂云母红褐色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红陶和灰陶,器型主要有圜底釜与支脚、红顶钵、小口双耳壶等,石器有生产用的斧、铲、刀等。北福地三期遗存属仰韶时代晚期,发现有灰坑,陶器有夹云母黄褐陶、泥质陶和少量彩陶,器型有高领罐、敛口钵等。此外,北福地遗址商周时期遗迹有灰坑、灰沟,陶器以夹砂褐陶或灰褐陶为主,器型有高领花边鬲、甗、弧腹钵等,属于围坊三期文化遗存。
北福地遗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依托该遗址材料命名了北福地一期文化和北福地二期文化,填补了史前区域文化类型空白。提供了确切地层关系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系统,对冀中地区史前文化编年序列具有标杆性作用。揭示出一处比较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对于探索太行山东麓北部新石器时代聚落结构、人地关系等提供了科学资料。发现了一批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史前宗教或巫术假面面具以及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史前祭祀场地,为探索史前宗教和精神文化生活具有关键价值。另外还丰富了围坊三期文化等的资料。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易县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器
易县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祭祀场出土石器
易县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祭祀场出土陶器
易县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刻人面具
磁县下七垣遗址
夏商时期遗址。位于邯郸市磁县时村营乡下七垣村西南,南临漳河。1966年发现并挖出商代青铜器,1974~1975年发掘。1982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七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遗存主要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迹有灰坑、房址、陶窑等。陶器多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器物有薄胎细绳纹鬲、甗、罐形鼎、堆纹罐、深腹罐、高柄豆、盆、杯、盂、器盖等,并有少量斝、爵等酒器。罐类器物口部多有花边装饰。石器有镰、铲、斧、锛、凿、镞、穿孔石刀等,骨器有笄、铲、锥、凿、刀、镞、卜骨,并发现有铜镞。第二期为商代中期,遗迹有灰坑、地穴式房址、陶窑等。陶器有鬲、甑、深腹罐、瓮、簋、假腹豆、粗把豆、盔形器等。石器有铲、镰、刀、斧、镞等。骨器有铲、锥、刀、笄等,并出土卜甲。铜器有钻、刀、镞等。第三期为商代晚期,遗迹有灰坑、陶窑、牛葬坑,陶器有鬲、罐、壶、甑,另外有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卜骨。墓葬23座,皆为土坑竖穴墓。器物组合以鬲、簋为主,少量墓葬有爵、觚等酒器,时代为商代晚期,部分墓葬可至西周早期。本期遗存还包括1962年发现的青铜器,种类有鼎、簋、尊、觚、爵、卣,部分铜器上有启、受等铭文。
下七垣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层位关系清晰,对商系文化序列建构具有标尺性作用。学界负有盛名的下七垣文化即得名于下七垣遗址第一期遗存,为探索商文化的起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被多数学者径直称作先商文化。下七垣遗址商代中期遗存特征明确,是冀南地区典型的中商文化遗址。晚商阶段出土大量青铜器,是冀中南地区发现晚商青铜器较多的地点,显示出遗址等级较高,不仅丰富了殷墟文化内涵,对于探索商代晚期的政治地理格局也具有显著意义。
磁县下七垣遗址先商时期陶鬲
磁县下七垣遗址先商时期花边口罐
磁县下七垣遗址商代夔龙蝉纹鼎
磁县下七垣遗址商代带铭雷纹提梁卣
滦州后迁义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位于唐山市滦州市响堂镇后迁义村北部高台地上。1990年发现,1999、2001年发掘。2001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后迁义遗址保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两次发掘主要获得了龙山时代晚期、夏至早商时期、晚商至西周初期等三个阶段的遗存。龙山晚期遗迹多是灰坑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址。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主要器类有鬲、甗、罐、壶、盆、钵、杯、盘、器盖、陶拍、网坠等。文化面貌与哑叭庄一期遗存大致同类,受到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影响。夏至早商时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为主,主要饰绳纹和弦断绳纹,器类有鬲、瓶、瓮、钵、壶、罐、盆、豆等,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晚商至西周时期材料丰富,遗址与墓葬内涵存在较大差别,遗址陶器以鬲、甗、瓮、罐、壶、盆、钵、碗为主,墓葬随葬器物组合以陶敛口钵、陶鬲、陶罐、铜鼎、铜簋、铜斧、挂缰钩为主。墓中出现了以羊头、牛头及动物骨骼殉葬,等级越高,殉葬数量越多,极具浓重的地域特色。
冀东地区以往发现多处龙山及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但材料不丰富,发表亦较零散,制约了本地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构。后迁义遗址的发掘,建立起冀东龙山时代晚期以至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晚商至西周时期的墓葬,保存状况好、等级高、材料丰富,对研究围坊三期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后迁义遗址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冀东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对于深入探索冀东地区乃至燕山南北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演进、北方青铜文化的社会内涵等均具显著学术价值。
滦州后迁义遗址墓葬
滦州后迁义遗址墓葬内出土金器
滦州后迁义遗址墓葬内出土铜鼎
滦州后迁义遗址墓葬内出土铜簋
赵邯郸故城遗址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遗址。位于今邯郸市区和西南郊区等地。迄今已进行过数十次考古调查和发掘。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故城遗址是一超大型聚落结构,包括核心城区、城郊地区和邻近地区等部分。核心城区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1719万平方米。赵王城在故城遗址西南部,一般称之为“新城”、“宫城”,由西城、东城和北城三座相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总占地面积约540万平方米。北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较长,东西略窄。东城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西城平方面呈方形,基本为正方向。赵王城城垣均系夯土建造,西城西垣保存最好,夯土城墙基址至今竖立于地面。城垣上发现门阙、防雨排水遗迹等。赵王城内分布有20多处夯土台建筑基址和地下夯土建筑基址,其性质属于宫殿及附属建筑,位于西城内南部正中的1号夯土台基址,南北长296、东西宽264米,现存高7~16米,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夯土台基址,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城内还有多处地下遗址。地表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及瓮、罐、盆、豆等残片。赵王城城南发现壕沟系统。大北城在故城遗址东北部,位于赵王城的东北方向,一般称之为“旧城”、“郭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1178万平方米。城垣均系夯土筑成,城内西北隅有一组与城垣相连的大型夯土台建筑基址群。城内北部有多处夯土台建筑基址,城内发现冶铸、制陶、制骨等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
赵邯郸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中保存最完整和最好的古城址之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赵国考古学文化内容,对于探索东周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生活等都具有格外突出的价值。
赵邯郸故城遗址城垣断面
赵邯郸故城遗址城垣排水设施
赵邯郸故城遗址壕沟与车辙
赵邯郸故城遗址瓦当
中山灵寿城遗址及王陵
战国后期中山国都城遗址及王陵。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上三汲乡一带。1974年发现中山王墓,1976年发现灵寿城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发掘,以1974~1987年间中山王墓和灵寿城址的发掘工作收获最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灵寿城依自然地形修筑,平面呈不规则“桃形”,东西最宽约4000,南北最长处约4500米,东西城垣外有护城河。城内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达40米,最北端“黄山”为城内最高点,可俯视全城,体现了“山在邑中”的建城之俗。城址分东城和西城,其间有一条隔墙,东城为宫城,西城为郭城。能确定的两处门阙分别位于北城垣中部和西城垣中部。大型建筑基址群主要集中在东城。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制陶作坊、铸铜冶铁作坊和制石、玉、骨器作坊。王陵区分布于西城北部,两座王陵推测为“桓公墓”和“成公墓”。两处较大的居住遗址分布在王陵区内和西城西南部。城内中心道路交汇处房址密集。城内外发现大小墓地十余处。
中山王墓位于灵寿故城西城外1500米,高大封土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顶部设有享堂式建筑,东西两侧各有陪葬墓两座,南面有车马坑两座、船坑及杂殉坑各一座,与“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显示的布局一致。墓室呈“中”字型,有方形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椁室内设四重棺椁,两侧设有东库、西库及东北库以放置随葬品,出土成套铜礼器、乐器及陶器等。王墓和“成公墓”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其中铁足大鼎、铜方壶和铜圆壶外表镌刻长篇铭文,记载了中山国世系和相关史实,史料价值极高,被称为“中山三器”。
灵寿城的发现填补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的都邑遗址的空白,城址规模宏大,内部规划明确,为研究战国时期都城制度提供了重要实例。中山王墓考古是对战国时期诸侯王墓进行的代表性考古发掘之一,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山国手工业高度发展水平,长篇铭文不仅填补了两千余年来中山国研究的空白,对中国战国时代研究也产生深远影响,震惊世人。中山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中山灵寿城遗址及王陵航拍
战国中山王墓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战国中山王墓铁足铜鼎
战国中山王墓铜方壶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秦代行宫建筑遗址。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咀及其附近,分为金山咀、横山、横山北侧高地三个地点,由南向北排列。早在1924年就已经在金山咀发现古遗址,1986~1991年对横山上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山建筑遗址发掘面积15836平方米,揭露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大体上可分为四组独立的院落,各院落分布集中,院落内又有多个建筑单元。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大宗,包括板瓦、筒瓦、瓦当、砖、井圈,部分板瓦和筒瓦上带有戳记。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横山建筑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金山咀建筑遗址和横山北侧建筑遗址面积各约60000平方米,三者处于同一轴线上,共同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群。在金山咀建筑遗址还采集有巨型夔纹瓦当,其规格远高于横山建筑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这组行宫建筑遗存以金山咀遗址为中心,与同位于渤海岸的辽宁绥中姜女石秦行宫遗址隔海相望,二者在建筑布局和出土遗物方面均具有一定共性,应属同时期遗存,是秦都咸阳之外的区域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秦代建筑遗址。
金山咀秦行宫建筑遗址的发掘是秦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同一轴线南北贯穿的大面积遗址群,紧凑而主次分明的建筑布局,外设回廊的大型宫殿基址,形体硕大的柱础、瓦当等建筑构件均显示出这处建筑群等级的非同凡响,它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华北地区秦代考古材料,为探索秦始皇东临“碣石”的地望也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中国古代史和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建筑基址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陶鑑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陶水管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陶瓦当
满城汉墓
西汉中期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墓葬。位于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陵山主峰东坡。1968年发现、发掘。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胜、窦绾墓均为大型崖洞墓,两墓南北并列,坐西朝东,均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组成。刘胜墓通长51.7米,窦绾墓通长49.7米。两墓内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等质地文物超万件。出土文物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已发掘的汉墓中都是罕见的,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医学、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完整的金缕玉衣是首先发现,使对汉代“玉衣”的形制和结构有了全面了解。渗碳钢、百炼钢、镀铬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应用是足以改写中国科技史的重大发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医工”铭文的铜盆,是研究中国古代针灸和医学史的重要资料。铜漏壶为迄今发掘年代最早的一件,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石磨、铜尺等文物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农业发展史和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有重要价值。刘胜的铁铠甲,是迄今考古发掘所见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铠甲。一件玻璃盘和两件玻璃耳杯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长信宫灯、博山炉、凤鸟纹杯等文物造型精美,制作精良,匠心独运,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制作,反映了汉代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
满城汉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造精巧,充分展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是研究汉代因山为陵葬制的重要材料。大量的珍贵文物为多方面了解古代手工业、科学技术史等提供了重要证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满城汉墓错金博山炉
满城汉墓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乳丁纹铜壶
满城汉墓长信宫灯
邺城遗址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时期都城遗址。位于今邯郸市临漳县西南20公里。20世纪20代发现并调查,1983年以来历经多次发掘。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城遗址包括南北相连的两城,亦称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即曹魏邺城,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诸王朝,平面呈横长方形。邺南城即东魏、北齐邺城,平面呈纵长方形。经考古勘探实测,邺北城东西2400~2620米,南北1700米。探出有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系夯土筑成。据《水经注》记载,曹魏邺城共七门,考古勘探确认了如凤阳门、中阳门等部分城门。发现了邺北城主要大道六条。东西大道将邺北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主要建筑宫城、衙署等,南部主要分布一般官署和里坊等。曹魏邺城铜爵台、金虎台、冰井台等位于邺北城西墙偏北,与城墙连为一体。邺南城东西宽2300~2800米、南北约3460米。东、南、西城墙为新筑,北城墙借用邺北城之南墙。新筑城垣略有曲度,城墙外有护城壕、马面等设施。经考古钻探,全城14座城门位置基本得以确定。邺南城继承单一宫城制度,宫城位于内城北半部中央位置。邺城遗址重要考古发掘有邺南城朱明门、邺北城南墙潜伏城门、赵彭城及核桃园东魏北齐佛寺、北吴庄造像坑、西南及东北郭城陶瓷窑址、铜雀三台部分遗迹、宫城区206号大型建筑基址、南郭礼制建筑等。其中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造像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国内一次性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埋藏坑,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及中原北方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曹魏邺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其都城规划创立了一种全新模式,它的单一宫城制度、全城中轴对称布局、整齐明确的都城分区功能等,对其后历代都城产生重大影响。邺南城规划继承这一传统,且更加规范。正南城门朱明门经朱明门大道至宫城正南门、宫城正殿形成的全城中轴线突出鲜明,邺南城都城规划设计中,进一步强化中轴线的地位和意义,其规划思想对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产生了直接影响。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邺城遗址宫城区206号基址
邺城遗址十六国“富贵万岁”瓦当
邺城遗址北吴庄北齐石塔
邺城遗址北吴庄彩绘贴金佛首
曲阳王处直墓
五代大型石室墓。位于保定市曲阳县西燕川村西2公里处,为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4)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1994年该墓被盗,1995年发掘,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处直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前后室带耳室的大型石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59°。整座墓葬均以经过加工的青石砌筑,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东西耳室、后室组成,全长12.5米。除后室顶部无壁画外,其余均有壁画。墓道长约9.3米,填土经夯打并掺杂大量石块。墓门圆拱形,上部垒砌两层长方形条石,上面墨线勾勒菊花及菱形花纹带。甬道东西两壁龛内浮雕盘龙踏鹿武士像和栖凤踏牛武士像。前室呈方形,拱券顶,四周壁龛14个,镶嵌十二生肖和人像浮雕,顶部绘制天象图,南北壁绘有星象,南壁墓门两侧绘制男侍和云鹤图,东、西壁绘制云鹤及人物花鸟图,北壁绘制山水和花鸟图。东、西耳室壁上绘制侍女、山水及生活起居的各种用具,顶部绘制花卉、云朵、蝴蝶等。后室呈长方形,拱券顶,有门道与前室相通,有棺床,东西壁各有一壁龛,龛内浮雕奉侍图和散乐图,四壁绘制花鸟、湖石树木等。壁画多采用屏风形式,花鸟图所占比例大,其次为人物和山水,人物造型典雅端庄,造型准确,属唐代画风。墓葬出土有瓷、铜、铁、金饰、银饰、骨饰、玛瑙饰、石器、钱币和墓志等文物。
王处直墓规模较大,结构严谨,壁画内容丰富,浮雕精美,形制、结构上充分体现了晚唐、五代墓葬特点,同时也有一些新特点,为研究五代北方地区墓葬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前室北壁的水墨山水画,是作为独立的山水画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在美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墓葬时代明确,对研究五代时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绘画艺术、服饰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价值极大。
曲阳王处直墓彩绘奉侍浮雕
曲阳王处直墓壁画侍女、童子图
曲阳王处直墓壁画属吏图
曲阳王处直墓栖凤踏牛武士像浮雕
定窑遗址
唐至元代北方瓷窑遗址。位于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北镇村和东西燕川、野北村一带。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考古工作对定窑的认识不断深入。1934年叶麟趾首次指出定窑窑址位置。1941年对定窑的调查,获取了部分定窑宋金时期的刻划花与素面瓷器。1951、1957年两次调查,确认涧磁村一带确为定窑窑址。1960~1962年的调查和小规模试掘,通过地层及出土遗物对定窑进行了初步分期。1985~1987年发掘面积1859平方米,出土了一批能代表定窑不同时期产品特征及烧造水平的遗存。2009~2010年发掘面积796平方米,清理窑炉、灰坑、作坊、灶等各类遗迹94处,发现带有“官”、“尚药局”、“尚食局”和“东宫”等款识的器物残片多件,另有大量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出土。历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
定窑自隋唐时期创烧,曾烧制与邢窑相似的白瓷产品。五代时期定窑瓷业兴盛,技术日臻成熟。到了宋代,定窑瓷业达于鼎盛,技术不断创新,定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逐渐取代唐代邢窑的白瓷瓷宗地位。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以精细不施化妆土的白瓷为最,也烧制有酱、红、黑釉等其他品种,都是在细白瓷胎上罩一层高温色釉烧制而成。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其上有泪痕。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是中国历史上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的窑址,是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宋金对峙时期还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贸易的一类瓷器。定窑对于我国陶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定窑遗址目前清理的结构最完整的金代窑炉
定窑遗址北宋后期“尚食局”款龙纹碗
定窑遗址北宋后期“尚药局”款大盒
定窑遗址金代印花鱼纹盘
太子城遗址
金代行宫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位置,东侧紧邻张家口奥运村,南为太子城冰雪小镇。1978年发现,2008、2016年调查、勘探,2017~2020年发掘。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城遗址经发掘确认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城址,南北约417.53米、东西343.05米,方向158°,西墙有两道,间距64.15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墙外有护城河。城门目前仅发现南门1座,门外有瓮城。城内钻探与发掘共确认建筑基址72座、道路22条、水沟4条、井2眼、灰坑9座。四年考古发掘重点对太子城遗址最重要的南北轴线进行了全面揭露,基本明确了轴线上各组建筑的等级秩序、建筑形制、平面布局与营造方式。太子城遗址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砖瓦、鸱吻、嫔伽、凤鸟等建筑构件为主,另有部分绿釉建筑构件、铜铁构件、瓷器、鎏金龙形饰等,其中青砖上多戳印“内”、“宫”、“官”字,部分螭吻上刻“七尺五地”、“□字四尺五”、“天字三尺”等。瓷器以定窑白瓷为主,已发现刻“尚食局”款22件,另有墨书“官”款化妆白瓷碗、仿汝窑青瓷盒等。铜器有坐龙、包角、门钉等。
从太子城遗址的考古遗存,结合文献记载,可确认其为金代中后期章宗皇帝的驻夏行宫—泰和宫。它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是近年来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其环境优先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及“修内司”、“尚食局”、“内”、“宫”等皇家专属款遗物的大量出土,对金代城市、建筑、捺钵、陶瓷等考古学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崇礼太子城遗址位置图
崇礼太子城遗址 铜坐龙
崇礼太子城遗址“天字三尺”鸱吻
崇礼太子城遗址凤鸟频伽
—END—
转载自 河北考古
Hash:80baab02b1d7cd94753d345b24987cd3410d4f02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