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大院,见证历史叙述曾经

云和

有这样一座吴家大院,

它始建于清朝

是云和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深深的庭院,见证了不知多少往事

并向今人无声叙述曾经的云和的过往

……

在云和新建路以东,黄溪北面的新华街上有一座上书“吴家大院”四字的大门。站在沿溪新华街往里面看,房屋是低矮破旧,庭院极为平常。然闲庭信步,细观砖雕牌坊、庭院和房屋建筑,并阅史了解,却发现它不是普通的宅院。

清同治三年刊本县志卷五记载:“临川桥:在福荫桥下,旧名对弄桥,吴姓合建。”根据房屋的建筑风格、所绘图案和史料应证分析,位于后溪临川桥北岸的这座吴家大院,约建于清康熙年间。大院分里、外幢。外幢有里外两进,外幢大门原有节孝坊石牌坊。高大的节孝坊树立在吴家大院的正门外,和黄溪相邻,两边各一个大石墩子把牌坊垫起来,所以特别高大,行人都是从下面通过。这座节孝坊还有一个被当地人传颂的故事。

云和县志》第五卷记载:“王氏,坊郭吴乐礼妻。贡生王思道女,年二十四夫死。守节。无何,子女俱亡。抚伯叔子为嗣,爱若已出。长子电,入邑庠。嘉庆五年(1800)旌表。”为了表彰王氏,朝廷官府于是为她专门树立了节孝坊,这也成为吴家以及后人的荣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节孝坊年久将倾,影响路人安全而拆除。

原石牌坊里面第一进矮小的房屋,是早年的马厩。第二进房屋为二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两厢式九开间。室内青方砖铺地,抬梁、穿斗混合梁架,房顶盖蝴蝶瓦,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庭院中天井地面用石板铺就。南面矗立着宽约9米,中间高约6米,两边高约5米,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砖牌坊。砖牌坊两边的风火墙用青砖砌成。

云和大部分的房子风栋瓦梁架在墙头挑出墙外,称风栋墙;而吴家大院的墙体高出风栋,分为三托,是墙体另盖翘檐瓦的风火墙。风火墙增了建房屋成本,可以达到防风、防火的目的,使房屋外观更有气势。

阳面正门中间上书“钟秀维芳”,门框顶端左有一只“鹿”图案,(右边被新建筑覆盖,分析应为“蝠”) “蝠”谐音福;“鹿” 谐音禄,寓意 “福禄”之意,表示大富大贵和吉祥。正门牌坊上书“钟秀维芳”四字。阴面砖雕图案镶嵌着“蝠”、“鹿”、“鱼”、“鹊”,寓意福禄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图案上方书“清风远绍”四字。两边的圆形图案,人后立鹿,寓意厚禄。两边牌坊正中各有麒麟方形图案。麒麟者,成双成对,雄者为麟,雌者为麒。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象征祥瑞。

据说吴家的祖辈非常富有,盖好这幢大房子后,吴乐孔太公发现房子后面,一块地皮大雪天不积雪,还冒着腾腾热气。紫气升腾,吉祥之兆也。吴家随即买下那块地皮,动工建造吴家大院里面一幢房屋。

里幢房屋九直二层,两边各设楼梯,两厢房。门楼正面上写着“文明风采”四个大字。估计盖里幢房时子,吴家的财力开始减弱,只能盖为土木结构。现在可以看出除大门两边用砖之外,风火墙为泥土筑成。马腿、雀替的做工也没有外幢精细,室内地面为三合土地面。但规模庞大仍然很有气势。

吴家祖上为五兄弟,盖吴家大院的是第三房。大院对面的单层古建筑,比吴家大院历史还要久远,为吴家鱼塘,是第五房所建所有。大院里、外幢这么大的房子,可以想象,生员吴乐礼当年应该家庭人口众多。现子嗣何在?从节孝坊的建立,可以得知,从守寡开始,吴家大院开始人丁衰落,导致到了民国时期,吴家已完全中道败落,大院内已经再也没有吴家后人居住。遥想当年吴家祖先非常的荣华富贵、人丁兴旺,到后来的败落,只余世人一场唏嘘。

人去楼空,残破失修的吴家大院,再看不出曾经的气势,唯有那一块块青砖和高高耸立的门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走在胡同里,闭上眼睛,抚摸着风化严重的青砖,似乎仍能够听到曾经人来人往的熙攘声……

Hash:6cb07088a9dd528554ec84f9365401a150561051

声明:此文由 云和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