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考古界的“后浪”们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今年3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引起广泛关注。
在参与本次考古发掘的200多名工作人员中,超过四分之三是90后,他们在衣服后俏皮地写着“请叫我红领巾”、“万里长城永不倒”,埋头苦干的模样被央视点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有朝气”。
中国考古,后继有人。
来源@央视新闻 新浪微博
回望百年征程,中国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厘清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温州考古事业虽起步略晚,但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指导者、组织者——郑振铎、夏鼐;亦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为史前文化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郑笑梅;山东先秦考古的开拓者张学海;女志愿军战士、为石峡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考古学家朱非素......这些温州人的名字在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画卷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鼐先生工作照。
位于温州市区仓桥街的夏鼐故居。
瓯江之水奔流,大浪前后相继。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现今的一线考古工作者,就有一批85、90后的“后浪”。
他们是温州全域206处明清海防遗址调查、勘探的主力;全市138处古窑址的踏查有他们栉风沐雨的足迹;洞头九亩丘盐业遗址发掘以及跨市协助台州盐业遗址考古发掘亦有他们工作的累累硕果......
“全年有300天在工地”、“2018年永嘉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我去了,从5月呆到9月。整一个夏天,一直挖......”
90后的陈蓬蓬2016年进入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他风轻云淡地描述了考古人日常生活——孤独并坚持。
永嘉丁山汉六朝墓群航拍。
立夏到秋分,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遗址上工作了5个月,原本白嫩的温州潮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晒成“酱油肉”。
最终,考古成就着实喜人:永嘉丁山汉六朝墓群入选“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
丁山汉六朝墓随葬品等级之高为温州同期之最。
它也是温州已知规模最大的汉六朝墓群。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制作精美。玻璃碗、金珠、铜弩机、石砚、青瓷魁、画像砖等均系温州首见,对江南地区汉六朝葬制葬俗及瓯窑青瓷的研究意义重大。
“我们考古队还有个女同事呢,叫陈微微。”
陈蓬蓬口中的85后陈微微,是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唯一的女考古队员。因为野外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女性考古队员是很少有的。
陈微微正在绘制器物图。
“其实没啥特别,只要出工地,男同事干啥我干啥。”陈微微说,除了没在墓边支小帐篷值夜班之外,干考古工作女性没有特殊——爬山、挖坑、清理墓底一样都少不了。她回忆,在龙湾永昌堡勘探海防遗址恰好遇上台风刚过满水了,照下不误;下墓坑、清理墓底也是分内工作。
2014年,陈微微在龙湾永昌堡海防遗址勘察。
看似柔,实则刚,2011年-2015年之间她参与了多个重点考古项目的勘探发掘工作,被同事们尊称“大师姐”。
85后刘团徽,吉林大学考古硕士,年纪不大,履历丰富。
在温工作10年里,作为一线考古人的他,足迹遍布温州各地。刘团徽参与了“2019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鹿城屿儿山遗址的发掘。参与发掘的遗址还包括龙湾龙岗山遗址、鹿城子城谯楼遗址、华盖山城墙遗址等。为数不多的工作照也都是头戴遮阳帽,拿着手铲工作的模样。“大部分时候都需要皮肤感受陶片的质地和土质的松软程度。徒手上,是常态。”他说。
“在温州的田野乡间都有朋友,我和温州感情很深,离不开这里了.....”这名学识丰富又儒雅山东小伙腼腆打趣:考古发掘工作并不像大家在电视剧看到那样惊险猎奇,相反是非常寂寞平淡的,日以继夜留守一处,一人在干活是常态。走访村民了解遗址当地历史,你来我往,交上朋友。
2017年,
刘团徽在飞云江流域先秦遗址调查。
2013年,温州洞头九亩丘发现盐业遗址,刘团徽随队前往进行发掘。该遗址揭露出盐灶、盐卤坑、泥料坑、房址、摊灰场及盐场引潮、蓄水设施等遗迹,出土了各类制盐器具数百件。
洞头九亩丘盐业遗址航拍。
2018年,我省台州亦发现类似盐业遗址。但由于当地考古力量不足,已有盐业遗址发掘经验的刘团徽跨市前往玉环前塘垟,在当地驻扎3个月。
2018年,刘团徽在玉环前塘垟盐业遗址。
这是浙江省内首处进行考古发掘的官方盐场,为宋代官方盐场布局、组织形式、制盐灶具和工艺技术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材料。
前塘垟盐场和作坊都经精心设计和统一规划,
呈现“靠海制卤、就近维护、聚团公煎”的作坊格局,
及“北海-西渠-南荡-东居-中作坊”的盐场布局。
前塘垟盐场航拍。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承担的这两处盐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具有开浙江盐业考古之先河的突破性意义,它对宋元时期东南沿海盐场布局、灶具革新及工艺技术的对比研究有重要价值。
“我的同事朱冠星,经常因为分辨陶片的类别而纠结数天。”他口中的那名极度严谨的朱冠星是92年的“后浪”,2011年以山西省高考文科前500名的成绩被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录取,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工作至今。
“我最怕别人问我会不会’鉴宝’,有没有’摸金’......但是这两者和考古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考古是一门科学事业。”朱冠星说,队伍里的同事分别是中国社科院、中科大、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的硕士。他强调:考古也并非是旁人眼里的“拿铁铲挖坟”,他们是田野里的脑力劳动者。
在我国,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基本都是985和部分211,从事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员们是一批高学历群体。
据温州考试院:近6年(2015年——2020年)国内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录取的温州考生人数为3人。
进所3年,每年约有9个月时间在野外,其余2个月在单位库房——刚出差回温的他就把自己关在库房和近2万片碎陶片打交道。
2021年4月15日
朱冠星正在给陶器标本分类。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
2020年,
温州湿润多雨,蛇虫鼠蚁多。朱冠星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仅2019年,自己就在野外工作时就近距离接触过13次蛇,其中还有眼镜蛇。“我们不仅得脑力好、体力好,还得情商高。”他表示,自己和同事在和村民交流方面练就了高超的沟通能力。
因为热爱,才会坚持。
在朱冠星眼里,温州的考古事业前景是很好的。“温州周边的浙闽一带历史资源很丰富,我相信温州地区也肯定不会差。如果成绩不够,可能是我努力不足。”他说。
眼下,他正在承担 温州博物馆(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写的温州曹湾山遗址发掘报告的资料整理工作。这也将会是温州第一本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
十三五期间,随着无人机、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介入考古工作,科技在考古工作中也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黄加量,现任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努力学习的70末“中浪”。
图中间为黄加量在飞云江流域先秦遗址调查。
黄加量2013年开始接触考古工作,尤其关注新技术新手段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在努力学习中”。他对比传统的野外考古工作:爬上梯子甚至大树拍摄正投影像;气泡水平尺测水准、拉皮尺卷尺测尺寸;在现场用米格纸绘制有关迹象......在熟悉日常操作流程后,黄加量向上级领导请示在考古工作中引入无人机、全站仪、RTK等设备。随着有关设备的购置,科技考古逐步融入温州考古的日常——
2016年,瓯海潘桥七医工地,全站仪测量开始使用,在复杂地形环境下掌握遗迹现象的整体分布。
2017年,瑞安绕城高速工地,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无人机航拍开始应用于考古遗址的大场面摄影。
2018年,鹿城屿儿山遗址,体视显微镜用于微痕分析。
2019年,“标准地”文物评估,学习使用GIS系统在考古资料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2018年,黄加量在屿儿山遗址使用无人机拍摄。
2020年,为配合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积谷山摩崖题刻调查和清代东山书院遗址勘探工作,开始引入倾斜摄影,初步测试考古遗址的“三维建模”。
2020年,黄加量在积谷山摩崖题刻调查中使用RTK。
黄加量表示,科技考古在温州起步较晚,无论从设备还是人才建设方面来看,与省内其他考古研究机构相比还有不小距离。“设备是‘死’的,关键还是要有更多人来使用。只有在实践中不停尝试,不断思考,才能把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应用于野外考古现场,才能让温州的考古事业发展更快。”说起这事,他言语里流露出些许期待。
东瓯厚土,还有更多历史需要“后浪”们探索深究。前浪开疆扩土,披荆斩棘;中浪上下求索,潮汐不倦;后浪奔涌向前,川流不息。
对考古事业的热忱不分“前浪”、“中浪”、“后浪”,只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来源:温州博物馆
▏版式:郑静
▏审核:李刚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d348a36ee2d2b8d110e8b0be8f39e8a9cb32ccaa
声明:此文由 温州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