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故垒 滨海明珠

抗倭故垒 滨海明珠

⊙江焕明 阎 铭 文/图

玄钟所城外镇风塔

六鳌-东门(外)

九仙顶鸟瞰铜陵

六鳌所城-古民居

镇海卫城-南瓮城

镇海卫城-隆教湾

漳州位于东海南海的交界处,地理区位独特,逶迤漫长的海岸线分布有镇海、六鳌、古雷、梅岭等海岬半岛,海湾秀美如画,滨海熔岩地貌瑰丽夺目,东山岛、浯屿岛等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于蓝天碧海之间,犹如仙境般引人入胜。漳州的滨海风光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多姿多彩,在太平洋沿线的诸多海岛风光中亦属上乘。

不仅如此,滨海沿线的风景名胜处又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积淀。如明代抗倭军事故址、清代炮台遗址、民国抗日战场等,是漳州人民抵御外敌,守护家国的英勇精神的历史见证。海岸渔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今天的人们倍加珍惜。

一、 东南砥柱 威镇海疆

漳州学者张燮的《东西洋考》中记载,镇海卫太武山是明代商船前往东西洋的分界点。太武山山势雄壮,屹立海上。在南宋时期,古人便在此处建造七层航标石塔——延寿塔。海舶到达此处后,或往澎湖岛方向,经台湾海峡,去往东洋。而那些前往南洋的商船则将需依次经过四座规模较大的卫所石城和分布其间的巡检司、水寨、墩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方能驶离漳州海域,奔向海上异邦。

漳州虽地处海陬,但直到明朝建立,才建立起完整的海防体系。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由北至南,在漳州设立镇海卫和下辖的陆鳌、玄钟、铜山三所守御千户所。综观历史,周德兴的选址皆为战略要地。早在唐朝,开漳唐军就在南太武山下设巡台安边,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镇海卫城建于太武山东南麓海滨,距主峰约有十公里。从公路进入镇海村,即可望见卫城北门。六百多年前,士兵和民夫就地取材,利用城址附近的玄武岩砌成了一座雄伟的石城。卫城轮廓如鲎形,城南有象鼻山(村民简称象鼻)长伸入海。从空中俯视,卫城就像一只盘踞在巨象脑门上的神龟,居高临下地遥望万顷碧波。

镇海卫城周长约2900米,开五门,城墙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大部分墙基被修筑为环村水泥道路。五个城门中,北门和东门被堵塞,南门、西门和水门可通行。南门瓮城基本保存完好,北门瓮城遗址改建为水泥停车场。

经过六百多年的战火洗礼和风雨侵蚀,镇海卫城雄风犹存,城内以水门大街、南门大街为代表的街巷还保留明代的风貌,是难得一见的活化石古城遗迹

水门大街从城隍庙通往水门,东西走向,沿线民居风格多姿多彩。在明代,城隍庙一带可谓卫城的中心区域,有卫署、儒学等官署建筑,可惜都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城隍庙虽亦屡遭损毁,但因香火旺盛,历代重修,留存至今。城隍庙南有文庙。清代镇海卫儒学被裁废,知县汪绅文改关王庙为镇海义学、鸿江书院,近年镇海村民将其重建为文庙。东行至水门,古城内外绿荫郁郁。嘉靖四十年(1561年),饶平海盗张琏率二千多人,从水门下排水沟潜入,偷袭镇海卫城,官军居民猝不及防,被杀无数,为镇海城历史上一大劫难。漳州倭寇之患始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倭寇垂涎中国东南沿海富庶物产,屡屡进犯。如张琏竟敢攻击沿海卫所,一度据城作乱。此后闽粤海盗更加猖獗,沿海民众纷纷奋起自卫,并联宗合社自建土堡防御,这就是土楼遍布闽粤的缘由。

南门街依山而建,南门至镇南宫,笔直宽敞,由南向北拾级而上。街南立“父子承恩”牌坊,与街北高处镇南宫相呼应。临街民居和街道墁地的建筑材料,都采用当地玄武岩之类的火山熔岩石块垒砌,质感富有阳刚之气,线条节奏感强,色泽斑斓而又浑然天成,正像一件朴拙而又精致的工艺品。南门外的佛祖庙存有十馀尊尊者石像,头部皆被损毁,民间传说为倭寇所为。2013年,镇海卫城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象鼻山景观被冠以“镇海角”之名,深受游客青睐。但真正的镇海角不在此处,而是鼻尾山北面的烟墩山一带,民间称该地为旗尾,山上矗立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灯塔——镇海角灯塔。

二、漳南翡翠 陆上巨鳌

出镇海城,沿着沿海大通道南行,途经白塘湾、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江口湾等名胜,折入六鳌半岛。六鳌半岛地处漳浦县境海岸线中部,以海滨风光抽象画廊翡翠湾景区和特产番薯紫菜而闻名。而距离翡翠湾景区不远的陆鳌古城却声名未显。

陆鳌守御千户所城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南部鳌山山腰。鳌山原名青山,是六鳌半岛上的最高峰。该地原为青山巡检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将其扩建为陆鳌千户所。青山巡检司则改建于漳浦县十五都浦头社,嘉靖间移至月屿堡。

鳌山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连接陆地。所城环绕山腰,形如巨鳌,远远望去,犹如陆上巨鳌背负山岳,故名陆鳌。而由于“陆”是数字“六”的大写,古方志中亦将“陆鳌”简写作“六鳌”。至民国,“六鳌”取代“陆鳌”成为正式地名,并沿用至今。

在今天,从六鳌镇前往古城,仅需数分钟的车程。然而据万历十八年(1590年)《林朴斋砌路记》记载,鳌山之北的陆路通道险峻难行,直至万历年间林奇华“削辟砌石”,才修成平坦石道。乡人感念功德,立碑纪念。该碑现立于陆鳌武庙广场。武庙广场旁的古村落民居尚保留明清建筑风貌。村中的番仔楼,为近现代一位富商所建,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

自武庙广场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所城北门外的关王庙。和其他卫所的官军一样,陆鳌所军士早有崇祀关王的习俗,但始终未建成庙宇。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春,福建坐营都司杨文通捐金倡建,校佐兵士踊跃参与,才在所城北门外建成关王庙。杨文通为人“性直惠,令严明,勇略雄驰,尤富于义,有寿亭侯之风”,在闽参与抗倭,颇有战功,“肃靖鳌甸”。陆鳌所籍的进士郑恭将修庙始末撰为《大明叙大阃南江杨君鼎建关庙碑》,石碑现嵌于庙内墙壁。

距关王庙不过百步,即为古朴雄厚的陆鳌所城。所城最初沿用巡检司之故城,于建文四年(1402年)重建,耗时约十年,建成一座规模为巡检司城五倍之大的边防重城。所城周长五百五十丈,用条石砌成,开东南西北四门,城门外建方形瓮城。到了清代,卫所虽被裁废,陆鳌所城因其重要的地理方位,改为铜山水师镇汛防城。新中国初期,城内仍有解放军驻守,并曾与潜行上岸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激烈的交战。

如今,陆鳌所城的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以“六鳌城”之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仍保留明清古民居群和多座宗祠庙宇,南门外有明代徐将军古墓。古城内外遍植榕树,树根盘结于城墙民居之间,绿荫蓊郁,光影婆娑,不见旧日兵戈,难觅曾经烽火,却有当年海风山涛古韵。

三、铜山帝祖 水寨九仙

据《东西洋考》,前往西洋的商船经过镇海卫太武山后下一站是大小柑橘屿。大小柑橘屿之内便是铜山守御千户所。铜山所位于今东山岛铜陵镇,环古嵝山而砌石建城,下临大海,形如“重金飘带”。铜山所既是明清以来东南海疆的军事重镇,又是美景集中之地。古人以所城为中心,列出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等名胜。

岁月变迁,古嵝山东面临海的山坡如今被开发为东山风动石景区,是东山岛最为著名的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

风动石,为内八景之一,美称东壁文星,以其险、奇、大而引人惊叹,明清时曾建东壁书院于此处。东山博物馆位于景区一隅,二十馀通石碑组成的碑廊陈于馆前,静静地向游客展示东山的历史。博物馆旁为“一代完人”大儒黄道周的纪念馆。该地原为崇文书院,与南溟书院、东壁书院一道培育所城内外的莘莘学子。相传幼年的黄道周曾在书院内读书,并有善于思考,问倒启蒙老师的趣谈。黄道周纪念馆旁有东山铜陵关帝庙、城隍庙、宝智寺、黄道周故居等古迹。

明初建铜山所,防备倭寇,守城官军祈求关王庇佑,于崖壁“刻像祀之”。在建庙之前,对于关王的信仰已经成为官军们的精神支柱。香火日盛,狭小的草创祭坛已难以满足信徒们的需求。

明末清初,铜山成为郑成功的军事据点,也是早期天地会的活动基地。郑氏军队与清军在铜山岛反复拉锯,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归属清廷管辖,是除了台湾、澎湖外,最后一个被清军占领的地方。铜山人民的长期抗争令清廷深恶痛绝,不将原铜山所军籍居民编入户籍。康熙四十年(1701年),官府才同意将铜山居民编入赋税黄册。民众经过商议,决定共尊关帝为祖,向官府呈请以关永茂为黄册的总户主名。铜山居民从此尊称关帝为“帝祖”“帝君祖”。至今,东山城关家家户户皆在厅堂悬挂关帝画像,朝夕焚香礼拜。

水寨大山位于铜山所城旁,又名九仙山。明初,朱元璋于沿海设卫所以防备倭寇,又设水寨以出海捕倭。漳州的水寨最初设于漳浦井尾澳,景泰间移至铜山西门澳。铜山水寨为把总水寨,玄钟水寨受其管辖,其巡逻范围上接泉州金门、浯屿(今属龙海区),下至广东。水寨署设立于水寨大山阴面山麓。

山之南麓为始建于明正德间的恩波寺。山上多摩崖石刻,多为明代驻铜军政官员和天地会早期成员所题。山巅有九仙岩,即铜山内八景之“石室仙岩”,由天地会创始人之一道宗创建。九仙岩为一天然石室。其外有一形似鲤鱼的天然巨石,缘自莆禧迁调铜山的官军难忘故土神祇,对巨石稍作雕饰,造就一尾栩栩如生的石鲤,作为九鲤仙象征。道宗借助当地军民对于何氏九仙的深厚信仰,顺理成章地以九仙岩为活动据点,苦心经营发展。石室内曲径幽深,颇有神秘色彩。

登上山顶郑成功水操台,远眺海天间若隐若现的座座岛屿,似有艘艘战船鸣金而归。

四、山连闽粤 水绕玄钟

东山岛之西,梅岭半岛雄峙于诏安湾之中,濒临南海,与广东地域山水相连,志书称为“闽之尽处”。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半岛旁的腊洲屿(今腊洲山)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石器、印纹灰陶片等史前文物。清嘉庆三年(1798年),邑绅沈丹青等人倡建祥麟塔于腊洲山峰顶,导引往来航船。

洪武二十年,周德兴选择在梅岭半岛的南端建造玄钟守御千户所城(清代志书多写作“悬钟”)。营建玄钟城的石料全部采自距离玄钟澳口三十余里的南澳岛。今玄钟城边有赤石湾村,原名卸石湾,是当年筑城石料专用码头,地名讹化为赤石湾。

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曾在玄钟城及周边海域屡破倭寇,创立显赫战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寇勾结福建沿海的海盗,在梅岭至南澳一带抢掠作恶,戚家军以玄钟城和南澳寨为据点,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战役,共歼灭和俘虏倭贼一万多人。隆庆三年(1569年),海盗与倭寇狼狈为奸,在诏安湾一带登陆,很快就被俞大猷的部队全部剿灭。漳州百姓庆幸摆脱倭寇的蹂躏,赞颂俞大猷、戚继光将军的功绩,在漳州一带流传着“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谚语。当年戚继光数次亲临玄钟城巡视防务,临阵指挥,并留下咏叹诗篇,其手迹镌刻于玄钟城内磐石上。令人痛心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当时诏安县长钟日兴将戚将军手迹凿平,刻上自题的手书,铸成了一大憾事。

城西头有梅岭关帝庙和被称为“漳州第二碑林”果老山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

梅岭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清乾隆、光绪重修。庙宇背山面海,气势恢宏,香火兴盛。据庙公介绍,梅岭关帝庙和铜陵关帝庙供奉的关公神像,由同一株香樟木雕成,两座关帝庙历来以兄弟相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令迁界。梅岭关帝庙神像在兵荒马乱中移至诏安县城西觉寺。康熙三年(1664年),驻诏清军将领、官员和当地信士合资建庙,事载《创建关圣庙众姓助缘记序》。

关帝庙后为果老山,上有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儒将留下的题咏石刻共36处(现仅存28处)。通常题辞是文人墨客之类所专长,而果老山题刻却都是戍边的儒将留下的咏叹,书法多苍劲豪放,篇章兼具儒雅与阳刚双重意蕴。诗句慷慨激昂,今天读来仍能感触到戍边将士热血澎湃的脉动。

经过几代戍边军民艰苦卓绝的惨淡经营,玄钟城也曾有过一段繁荣安详的时光。清康熙《诏安县志》载玄钟八景:东湖战舰;西塞呜笳;倚石望涂;登楼望日;苍涯烽堠;蔀屋弦歌;晚渡扬帆;晴沙曝网。此八景令人心驰神往,传下诗句优美的篇章是。

五、 文旅胜地 海陆齐驱

虽经六百馀年风云变幻,镇海、陆鳌、铜山、玄钟等卫所城址及相关主要遗迹仍保存较为完整,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漳州的海防体系。如此完整的卫所遗址,在全国极为罕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如今,沿海大通道犹如彩带将珍珠般散布于滨海沿线的名胜古迹串成一条令人眩目的长链,使陆路短途滨海游极为便利。不止如此,如果能在各景点加修、扩建旅游码头,开辟海上旅游航线。海陆双管齐下,并驾齐驱,创建国防海防教育主题文旅热线指日可待。并可望扩大成果,向南澳岛厦门岛南日岛平潭岛辐射,创建一条贯穿闽粤海岸的文旅航线。

Hash:ca8aaa6569a3573afad931cedf77aa53f23e24b5

声明:此文由 闽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