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古塔之下(三):塔下文物贯穿四朝前后五百年
隋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一)局部
文物不仅仅是弥足宝贵的物质珍宝,也是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审美取向、精神追求从而鉴古知今的不二法门,古人的信仰已经远逝,而一代代人依托信仰而创造的‘艺术品’却留存至今,这对今人而言,不可不谓不是幸事。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的舍利石函,到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舍利银塔,静志寺、净众院地宫出土碑物铭记及与之对应的遗物共计800余件,再现了定州自燕魏经隋唐迄宋初五百多年间,石雕、金工、制瓷、丝织、绘画等工艺的发达,佛教文化的繁盛。
隋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一)
在记载宋代的建塔经过的志上放有石雕菩萨立像三座、木雕天王像两个(其一已掉在函南的木几上),中部置一木雕贴金莲花。石雕菩萨立像高度在24厘米到25厘米之间,为隋代之物,而天王像则作于北宋。
隋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二)
立像为白石雕刻而成。菩萨立于覆莲台之上,眼微闭,鼻高通于额际,大耳下垂,头戴宝冠,帻巾垂肩。上身裸露,衣带通肩至脚部,双手捧钵于胸前,下穿褶裙系于腹部,跣足而立。宝冠及裙墨金色描绘并施加红彩。
隋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三)
原有描金,现大部分脱落。整体装饰效果富丽典雅。为供养菩萨。《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得石函二,大函内有四珉像”,这组造像即为“四珉像”中的三尊,另一尊在唐、宋重葬中缺失。
北宋 彩绘木雕力士像(一)
力士为木质,体轻。此力士头束髻,戴发箍,双眉紧锁,怒目圆睁,咧口阔腮,筋骨暴突,胸腹袒露,身体侧屈。一手贴身托锏,另一手握拳,腰系短裙,长带绕身。双脚展开,脚踏木托,通体敷赭色,发、眉、眼睛和裙边施墨彩,发箍、唇、裙等涂朱。
北宋 彩绘木雕力士像(二)
此力士通体赭色。头束髻,戴发箍,双眉紧锁,怒目圆睁,鼻梁隆起,双唇紧闭,胸腹袒露,下着短裙。右肩上耸,曲臂捉拳,左臂下伸,手握杵尾,杵身紧靠体侧,双臂戴钏。腰系紧身箍带挂于颈上。赤脚站于木托之上。发箍、唇、裙涂朱,发际、眉、眼、裙边涂黑彩。力士像人体比例准确,形体雄健,色彩浓重而和谐,堪称北宋木雕艺术精品。
汉 鎏金铜蚕
铜质,鎏金多脱落。头、胸、腹三部分刻画精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头部器官刻画精细,说明当时人们通过桑蚕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这两件铜蚕制作于汉代,又被葬于近千年后的北宋塔基地宫中,说明丝织业在古代定州社会经济中一直备受重视。
汉 鎏金铜蚕
铜质鎏金。舟形背光,内饰火焰纹,圆形头光。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着袈裟,披帛,跣足立于圆形座上。下有四足床形座,座四足刻有铭文:“天保六年四月八日佛弟子□□□为义父造像一区善愿信心”。
隋 鎏金錾花银塔
隋 鎏金錾花银塔 局部
胎薄,表面鎏金,为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舍利银塔。银塔采用焊接、錾凿技法,单层六面亭阁式,由四部分组成。珠形宝刹,坡面饰瓦纹,出檐,角饰花式风叶。塔身正面两扇门,门钉三排,门环上挂一锁,配有钥匙。门上下均錾刻花纹,门侧以毬路纹为地錾有飞天。束腰仰莲状塔座以承托塔身。 此银塔为静志寺塔基地宫供奉舍利的第五重葬具,内装蓝白相套的玻璃瓶。
唐 錾花刻字银塔
塔由座、身、刹顶组成。座为六曲花瓣形盘式。塔身六面柱形,各面均为鱼子地,錾刻形态各异的牡丹等花卉。六棱上刻铭文:“静志寺会昌六年毁废,佛像俱焚,宝塔全除。至大中二年再置,兴功修建,舍利出兴,离合分明,随人心□,□寺僧众与城隍善交同造银塔子,再安舍利,伏愿法界清秦,业海长鋗,一切有情,□会真记。大中十一年四月八日比丘真定方铭□于记”。六角攒尖刹顶,坡面饰牡丹花纹,六角饰花朵。球形宝刹。
唐 瑞兽鸾鸟纹铜镜
原悬挂在静志寺塔基地宫顶部。铜镜呈八瓣菱花形,圆钮。钮上部一鸾鸟,低头,长尾高翘,展翅飞翔于仙山之巅。钮两侧各有一瑞兽,四蹄腾空,兽尾上翘,作奔跑状。下部是一只双尾神鸟落足于仙山之上,口衔灵芝草。八瓣花状边缘上有花鸟、草叶、如意云朵及仙山纹饰。纹饰和谐,清新自然,是唐代典型的鸟兽镜。
唐 鎏金铜马
唐 鎏金铜马
通体鎏金。马四足站立于方形器座上,背上伏一猴。整体造型寓意“马上封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造型纹饰。由猴子和骏马组成。“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唐 鎏金錾飞凤纹银卮杯
银质鎏金,杯椭圆,口稍侈,弧壁下收为平底。口部一侧有弯月形耳,其上錾七瓣花纹。内口沿錾一周羽毛纹,内底以连珠纹勾纹,内錾一飞翔的凤鸟。凤鸟高冠,双翅伸展,长尾高扬,凤鸟前后各饰有如意云纹。
唐 錾花带盖银瓶
银瓶纯净质厚,采用錾刻和铆接技法。顶部宝珠形钮,细长颈,圆腹,腹中部设开合子母口。瓶颈上下两端饰锯齿形纹,中间为两周圆圈纹,以变形覆莲纹与瓶腹铆接为一体。腹部由上而下錾刻四层纹饰:锯齿纹、缠枝纹、八个双线勾勒圆圈内的花瓣纹、变形仰莲纹,各层纹饰间以细弦纹隔开,鱼子地为衬。
唐-五代 鎏金铜五钴铃
唐-五代 鎏金铜五钴铃
五钴铃为佛教密宗法器,因柄端被切划为五部分而得名。铃口为五曲形,内悬棒状铃舌。铃身表面分为上下两层、左右五段十个图案区,分别装饰立佛、坐佛、龙、凤等图案。带饰交叉处雕饰宝相花。柄部用细条带纹切成椭圆形的画格,画格中为宝珠。柄端中心铸成矛尖造型,外围带倒刺的四钴环绕矛尖。
唐-五代 鎏金铜天王像(一)
此为佛教护法神。铜质鎏金。头戴金翅鸟宝冠,蹙眉暴眼,鼻直口阔,胡须卷曲,面相威严。肩披斗篷,顺势自然下垂于身后,腰部紧系软甲。左手握金刚杵,右臂曲至胸前,五指平伸,腕部饰箍。下着长裤并于脚腕扎结。足登软靴,踏恶鬼于脚下。整体造型刚劲有力,英勇魁梧。
唐-五代 鎏金铜天王像(二)
唐-五代 鎏金铜天王像(二)背面
此天王铜质鎏金。头戴明珠宝冠,宝缯卷曲披肩,颈筋暴突。上身和双腿裸露,全身肌肉毕现,腰系裙。左臂扬起,右臂托锏夹于腋下。赤足站立。整体形象刻画生动、比例准确,是唐代金铜造像之精品。
唐-宋 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
采用铸造、锻打、铆接等技法成型,为熏香用具。此炉由长柄、炉身、宝子和底座四部分组成。炉身为碗状,用于熏燃香料。炉底座为圆饼状,上有圆柱与炉身相接,围绕圆柱饰有一周花瓣承托炉身,使整个炉首端如盛开的花朵。
唐-宋 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
炉柄作宽带状,从圆柱上端上曲再平伸出来,在末端向下折收成鹊尾状。柄上以榫接附一宝子,用来盛放备用香料,外圈亦装饰莲瓣纹,上下交错两层,口沿为子口,盖缺失。胎体厚重,古朴典雅,造型奇特,以莲花为饰,具有浓厚的佛教艺术色彩。
北宋 鎏金錾花银塔
塔为单层六面亭阁式。塔座呈束腰状,底边外卷成五段卷筒,束腰下部为覆钵式足,弧面五区开光内各錾一只禽鸟,形态各异。束腰上部錾莲纹,承托六角平台,平台边沿置宝珠顶护栏。塔身正面设门加锁,门上有乳钉三排,门上下刻发愿文“善心寺尼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及佛弟子十三人姓氏。
北宋 鎏金錾花银塔
门两侧线刻两力士,一人持剑,一人持斧。力士两侧为菩萨,双手合十,璎珞绕身。背面刻一立佛。塔顶为六角起脊式,坡面饰瓦垄,边沿饰六颗宝珠,下挂各式银铃十二颗。宝珠刹顶,与脊沿上宝珠用银链相连。此银塔为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为供奉舍利而施入地宫的。
北宋 鎏金錾花三兽足银熏炉
炉以银板锤鍱成型,表面鎏金,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面高隆,折沿宽平,与炉身口沿扣合。宝珠形盖钮,钮座錾刻莲瓣纹一周,钮上镂出三个桃形烟孔。盖面线刻凤凰两对相向飞翔于祥云之间。炉身直口,平折沿,深腹,平底。折沿上饰缠枝莲纹一周。腹部铆接三个兽面,与三个兽首衔环相间,兽首衔环下接三只扁兽足。
北宋 鎏金錾花三兽足银熏炉
北宋 鎏金錾花三兽足银熏炉 局部
盖面云纹下刻“慧超”等男女佛弟子二十五人“愿以此功德普霑诸有情同归解脱道齐到涅槃城,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十六日造记”,盖沿上有“邑主比丘尼智超”等文字。据铭文分析,应当是佛门弟子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专为迁葬佛舍利而制作。
北宋 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
净瓶为佛教法器。银质鎏金,胎体轻薄,采用焊接和錾凿技法。小口细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式圆盘,上刻发愿文,撇足,平底,腹部一侧附一流。口扣平盖,肩部和下腹部饰重瓣覆仰莲纹。
北宋 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 局部
北宋 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 局部
出土时瓶口插一鎏金银簪,簪头为一佛像。颈部圆盘有铭文“张氏李氏刘氏王氏崔氏梁氏张氏□□吴三弟子愿生生供养”,是信徒们为表敬佛之心专门制造而施入地宫的。
葡萄粒呈紫黑色或紫红色,不透明,以金属丝缀连成串,鲜活逼真。造型工整,内部中空,外表有螺旋纹理,为有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下期。关注御凰品冰岛公众号,即时获取最新内容。
前文链接: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Hash:f7326ce3811cb801bf56e74a69f01e11c4d82a06
声明:此文由 御凰品冰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