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甲午海战中居高临下的旗顶山炮台,错失良机遗恨百年

刘公岛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诞生地,也是甲午海战的决战场,更是近代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甲午海战,虽然百年风烟逝去,然而刘公岛上残存的北洋水师遗址、却如一口口硕大的警钟,时时警醒着国人:勿忘国殇,发愤图强。

座落在刘公岛上最高峰的旗顶山炮台,就是这样一口发人深省的“警钟”。该炮台在北洋海军时期称之为“大顶子炮台”,英租时期名为“百夫长炮台”,现称“旗顶山炮台”。炮台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岁月逐渐清晰,虽消逝百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旗顶山炮台,四周松涛阵阵,波涛汹涌。触摸着彼时的这门大炮,思绪随之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的败绩击破了大清国“天朝王国”的神话,当时由于李鸿章采取的“避战保船”策略,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严令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这样,多年来清政府苦心构筑的海防屏障已经形同虚设。也助长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军占领旅顺后,又发动了以歼灭北洋海军为目的的山东半岛战役。

虽然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元气大伤,但残存的实力仍是日军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狡猾的日军避实就虚,于1895年1月20日,从荣成龙须岛登陆。至2月2日,日军先后占领了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水师的海陆合围。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密切配合,誓死抵抗。旗顶山炮台上的清军官兵浴血奋战,他们充分发挥炮台的有利位置,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不料,就在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发生了以王平为首的鱼雷艇队逃跑事件,日军发现后派快舰急追,除王平等人逃到烟台外,其它的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被俘获。王平为掩盖逃跑罪行,诈称刘公岛已经失守,致使烟台援威兵力重新布置,抽调西撤。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北洋水师的处境雪上加霜,而且也使丁汝昌等待援军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

2月11日,丁汝昌召集将领会议,准备向烟台突围,但遭到拒绝。丁汝昌见大势已去,怀着绝望悲愤的心情,吞服鸦片自杀殉国。丁汝昌自杀以前,曾命提调牛昶丙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但牛不但没执行,反而盗用提督印信写了投降书。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前往日舰乞降。16日,败类牛昶丙代表清军在降书上签字。17日,日军登岛接收了岛上所有设施、以及北洋舰队残余的十艘军舰。由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它的使命。

自1887年始,副将张文宣率北洋护军2营驻防刘公岛与日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共修筑了公所后炮台、黄岛炮台、东泓炮台三座永久性炮台。就在北洋护军修筑刘公岛海防工程之际,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随着战火向威海卫蔓延,刘公岛首当其冲,其战备无疑需要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李鸿章也只能临时抱佛脚,下令抓紧构筑炮台。 也就是说,大顶子炮台是从8月30日才开工建设。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后,日军于1895年2月17日进占刘公岛。2月19日,日本战地特派员古谷久纲氏登上大顶子仔细观察,还作了详尽描述,全岛最高顶高出海面300尺,仅一条道通达山顶,其险莫可名状。此处的炮台正在建设中,四个炮位已开掘完成,铁板、石块也已搬运到那里,280毫米的臼炮二门已横陈山顶。以该炮的威力,可击破军舰铁甲板而贯穿船腹。古谷久纲氏感叹也只有中国这等大国,才能将此二炮搬上山顶。

登上气势如虹的旗顶山炮台,极目辽阔的海疆,滚滚波涛犹如金戈铁马入梦来,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历史与现实、屈辱与自豪、先进与落后、强大与衰败的对比拷问着身临其境的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欣赏美景的年轻人,内心里也是极不平静的。 。

大顶子炮台按李鸿章要求原本安装六门炮,在古谷久纲氏的描述中仅提到2门,剩余的4门炮在哪里呢?日本《日清战争纪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书中称,海岸堆场有榴弹炮四门,及其炮架、弹药等附属品。也就是说,到战争结束时,大顶子炮台原计划设置的6门臼炮,仅仅是开建了6座台基中的4座,且未完工,也只有2门运至山顶,还没有安装,余下的4门还在山下海边尚未搬运。就屈辱地沦为战利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对大顶子炮台战略位置最贴切的写照。其火力除覆盖到刘公岛周围海面,还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为刘公岛乃至威海湾筑成一道天然屏障。对于如此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不会视若罔闻,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战争的危急关头张文宣已经无暇顾及大顶子炮台,而将防御的重点集中在岛上东南侧海滨,集中兵力在岛上东端南侧海滨挖伏兵沟,修筑了多处临时炮垒,以防日军抢滩登陆。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在这场瓜分豆剖的竞争中,与日本沆瀣一气的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刘公岛被日本占据3年后,紧接着又开启了被英国租借长达42年的屈辱历史。

英国之所以强租威海卫,其最初目的就是把威海卫建成其在远东地区的永久性海军基地,既牵制俄国、德国,又控制京津,进而增强其对华事务的发言权。1898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曾任八国联军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队上校刘易斯相继来威进行军事勘察,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威海卫防御设施建设规划。

当时在甲午战时尚未完工的大顶子炮台成为英军新炮台的台址。英军利用原有的一些营房、护墙、炮位等拆毁的石材,在1901年初完成新炮台建设,取名为“百夫长炮台”。炮台之名源自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旗舰“百夫长”。如今游客可以乘坐览车直达旗顶台炮台,居高临下,远处的美景尽收眼底。

解放后,处于海防前沿的刘公岛,成为保家卫国的海防屏障焕发出新的生命。驻威部队在刘公岛各处修建要塞火炮阵地,旗顶山炮台再次成为军事要地。驻威部队修复了原英军所建的两处圆形炮位,又添建了两处新炮位,共设置美制MK22型76.2毫米高平两用舰炮4门。这批美制MK22型舰炮是购自苏联的二战剩余物资,是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武器装备之一。

Hash:039617d454549b9b5602579f27814b88112d2720

声明:此文由 蓝风摄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