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百泉镇由来及凄美的民间传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516期)
主编:戚琳 监制:戚琳
百 泉
太行之端,百泉之地,素有雅名,少闻其美。
虽距不过百余公里,但未能至,心常往之。
若夫亲历其地,缘水登山,俯察品类,则难知其泉出自天然,秀于人工。第考据史渊卫源,古迹繁胜,人不能察也。
百 泉
若非满怀风雅的游赏者,目力心境而不达。百泉之地,青山秀水,湖光山色,绝不失大家闺秀的风华仪态,也具有小家碧玉的清新活泼。亭台轩榭,小桥碧波,垂柳拂岸,游鱼荡漪,清净雅致,绝无嘈杂与污物。九龙壁气魄宏大,祥瑞缭绕。沿堤岸石径漫步,湖水依依,远山苍翠,俗意涤荡,惬意顿生。
百 泉
斯世,始觉“中州颐和园”之誉非虚,亦无愧“江北小西湖”之雅称。诸君定可维维思王维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爽风拂面,步履轻缓。心若入定观农夫君之作,料想再无俗念焉。
中国最老的古泉——百泉
概 述
百泉位于辉县市西北3公里的苏门山下,总面积3.4平方公里,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泉水甘冽,清澈见底,志书上有“甘泉之父”的称谓。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即行开凿,《诗经.卫风》篇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百泉。
【视频实拍】
百泉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景区内主要有百泉湖、苏门山、碑廊、啸台、清辉阁、邵夫子祠等50多个景点。
百 泉
百泉位于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
百 泉
百泉风景趣在泉水,美在苏门,兴在名胜。
其泉人文之美浑然天成。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仰天喷出,就形成了这碧波荡漾的百泉湖。
百 泉
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就形成了美丽自然的山水风景区。数千年来,深得民众喜爱。而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
百 泉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百 泉
百泉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已闻名遐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写百泉的诗句:“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见《邦风》中的《泉水》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见《卫风》中的《竹竿》篇)。这里的“泉水”“泉源”指的均是百泉。
关于百泉由来,《荀子》儒效篇亦载:(武王代纣)“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即此。元、明以后曾名“马家桥”、“马桥镇”。建国后简称“马桥”,1958年恢复今名,属百泉镇,为百泉镇人民政府和百泉村民委员会驻地。
在风景如画的百泉镇,还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老百姓提及起来津津乐道。
百 泉
话说东晋年间,共城西祝桥,今北云门镇朱桥。古代为祝桥,因“朱”“祝”同音,后改为了朱桥。祝桥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因祝员外没有儿子,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到外面访师求学。祝员外疼爱女儿,见女儿坚决要去,又见她乔装改扮得毫无破绽,也就勉强同意了。于是,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九山上的红罗书院去读书。
且说共城东南有个梁村,今孟庄镇梁村,有一青年叫梁山伯,恰巧也来九山上学习,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结为兄弟。英台与山伯在九山上同窗三载,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寝,缱绻缠绵。
百 泉
毕业后,二人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情切切,英台假言家中九妹(即祝英台)品貌与已酷似欲做媒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给了城北马桥村,今百泉村的马文才为妻。山伯后到祝家造访,英台着女装前来相见,两人在“楼台相会”,山伯得知英台已聘马家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后来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埋葬在了梁村西的胡桥即今胡桥村。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嫁当日,坚持要素服绕道胡桥,祭拜梁山伯。轿至胡桥梁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协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
百 泉
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两只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之精灵所化,墨者即祝,黄者则梁,情侣依依,化蝶双飞。
此后,人财两空的马桥村拒绝上演“楼台会”。
笔者不知其传说根据之所在。
民间口口相传处,在河南诸地,比比皆是千古之绝唱。
百 泉
然而,百泉亦因药交会而声名大噪!
据史书载: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是从隋朝大业年间的庙会演变而来,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式形成以药材为主的定期商品流转市场。距今已有600余载,素享“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百 泉
百泉背倚丛山峻岭,俯临碧波清流,百眼清泉串串喷珠跳玉,汇集成湖,缓缓南流,遂成卫河。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世人为敬祀卫河神灵,在湖北岸修建了“卫源庙”。庙成始祭,人多成会。唐高宗李治时期(公元659-683年),提倡庙会,四月初八遂成了百泉的定期庙会。届时,名商大贾慕名而来,逐渐形成了以药材为主的全国性商品流转市场。
百 泉
据苏门山石刻记载:“明洪武八年,御祭于四月朔八日,令起大会”。药材交易日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大。1718年,药商捐币在苏门山下修建了药王庙,供奉药王三真人,即神农氏、长桑君、孙思邈。大会规模更甚,据药志记,历史上国内同南禹北祁齐名。
百 泉
各地商贾购进卖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一年一度,盛况空前,遂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的盛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百泉之不朽,农夫君就此搁笔矣。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经常流量四至五个,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向有"中州明珠"、"西湖缩影"之誉。
百泉景区位于辉县市西北二公里的苏门山南麓,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百泉湖开凿于商,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
泉水甘冽,清澈见底,志书上有“甘泉之父”的称谓,面积3.4万平方米。历代名人在此游览、隐居,留下了无数赞美百泉的诗词歌赋。众所周知的魏晋时期的孙登,北宋时期的邵雍,大文学家苏轼,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啸台、安乐窝、饿夫墓、三碑亭、清晖阁、卫源庙、孔庙、邵夫子祠等名人遗址。
百泉历经开凿,清乾隆十五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联在一起。钓鱼亭、湖心亭、南大厅、下马亭、课桑亭、涌金亭、喷玉亭、灵源亭、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独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间,玲珑秀丽,煞是好看。
今日的百泉湖,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湖水碧波荡漾,清澈纯净。湖畔刚复修的喷玉、灵源、放鱼、下马、诸亭延湖而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涌金亭中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站在游廊桥上,凭栏南眺,南湖风光,一览无余。南湖面积2.9万平方米,湖内兴建了国家级标准游泳池和儿童游泳池,湖中央各种游艇、划船等游乐设施应有尽有,体现了“北湖游览,南湖游乐”、“北湖静,南湖动”的景区特色。南北两湖,清涟荡漾,象两株出水的并蒂莲花,争芳斗妍,竞相媲美。每逢佳节,灯会、水鸭、烟火等民间娱乐活动再起高潮,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百 泉 简 介
来源:北国春秋 综合百度百科
【如您需要:】
版权特别声明
情境人气微刊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编联系
”
ID:weiyuxiaoxianghe
Hash:bfd465d3e3b4fd35ee001a386758b373c79f5289
声明:此文由 情境人气微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