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冉国,史书中一笔带过,被郑国阴谋吞并
冉国,也叫聃国,冉姓是个古老的姓氏,上古时期有冉氏部落,据说它源于高辛氏。有史记载的冉国始于西周,《史记·管蔡世家》中有“聃季载,其后世无所见”的记载,使得西周冉国变得扑朔迷离,但史书中还是有一些零星的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冉国。根据史料,冉国是姬姓宗国,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季载排行最小。武王克商后,大封诸侯,其中自家兄弟七个受到分封,只有最小的两个弟弟未到受封年龄。武王去世的早,成王年幼,管叔、霍叔、蔡叔不满周公旦摄政,武庚趁机诱导一起发动“三监之乱”。此时季载已长大,协助周公旦平乱,史书中说他为人和善,品行端庄。内乱平定后,成王将季载封到冉地,建立冉国,因为季载治理国家有方,与邻国的关系也处理的极好,使得季载声名远播。经周公旦推荐,季载担任大周朝司空一职,位列三公,地位尊贵。司空是掌管国家水利、营建等工程事宜,可见载季在水利农事营建方面的政绩突出,是个难得的科技人才。冉国出身显贵,但后世命运却不尽如人意。
聃季载
史书交待了季载封到冉地,但“冉”的始封地却历来有争议,一说在河南平舆县、安徽临泉县一带,那一带还有个姬姓沈国,是从冉国分裂出去的,后世把冉国和沈国互为混淆,甚至认为冉国就是沈国。其实冉国和沈国是独立存在的,当然也有可能沈国是冉国的延续,但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在一地。《左传》记载沈国亡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河南上蔡县)所灭。但这个时候,冉国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两百多年。但不少古籍中认为,春秋初期的冉国就在河南开封一带,与郑国为邻。据《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想娶狄女为妻,能说敢谏的大臣富辰反对,他说当初冉国就是因为娶了郑国的女子才导致亡国,言外之意从前郑武公嫁女是为了夺取冉国,劝谏周襄王不要娶个祸害进来。这说明冉国亡于郑国,冉郑应该相邻,开封位于郑国东北部,与卫国、宋国交界,郑国为了抗衡卫宋以图中原,设计吞并冉国作为根据地符合战略需要。
但接下来又会有一个疑问,既然认定冉国为郑国所灭,为什么《国语·郑语》记载郑国吞并东洛十国“东虢、郐、鄢、蔽、补、丹、依、弢、历、莘”中并没有提到冉国?按理说冉国也是西周重要封国,史官不可能漏掉。其实并没有遗漏,有说法认为冉国很有可能就是其中提到的丹国,东周之初,冉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也很有可能大部分冉国贵族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迁往沈子国,冉国疆域严重缩水,冉国境内只剩一些顽固的残余部族在坚守故地,这些冉族后裔因地处丹水而被后世说成“丹”。资料显示,丹水,也叫汳水,泗水支流,位于开封西北,正是郑国的东北部。据说开封原来叫启封,汉代为避讳汉景帝刘启,改为开封,“启”指夏王启,“封”指封土,意为夏王启所授领土。这里地理位置极好,军事地位突出,战国时魏国凭借启封的地理优势迁都大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记载,公元前275年,秦国攻打启封,兵临大梁城下,魏国向韩国求救,韩国派大将暴鸢出兵解围,被强大的秦军击败,暴鸢撤退到启封城坚守不出,秦军虽然来势汹汹,却对启封无可奈何,足见启封城之铜墙铁壁。
开封
冉氏是个古老姓氏,“冉”字由于年代久远,字型字义多变,造字本义很难追溯。其甲骨文也有多种说法,一说“冉”的甲骨文为“竹”,像“垂下来的两根枝条”,到了金文时代,“冉”的意义产出多支,一支类似一个头颅,傍边像“垂下来的毛发”,后来加“髟”变“髯”,取代了“冉”,指挂在两腮的胡子。一支加“木”,变成了一种植物的名称:柟。西周时期的聃国,是“冉”字加“耳”,应该是继承了前一支的演变。但有一个字或许跟“冉”的真正本义有关联,那就是“再”,“再”的甲骨文跟“冉”相似,类似“垂挂着的鱼”的象形,可能是被晒干后方便取食的咸鱼或鱼干。这么一来,早冉部族是不是一个善于捕鱼制鱼的部族?
冉的甲骨文
冉国的亡国虽然离不开历史的原因,但自身因素也不可忽略。冉国亡国之前做了一件相当愚蠢的事,那就是与郑国的同姓联姻。周代时诸侯国间实行同姓不婚,同姓婚姻是违反人伦的行为,既不利于传宗接代,也是当时周礼所不容的。冉国却偏偏逆行而上,硬是娶了郑国公主。即使为了政治需要非得结成亲家也就算了,偏偏又缺个心眼,忽略了郑国嫁女的真正目的。之前在郐国篇中曾讲到郑武公为了吞并郐国,便与郐国夫人私通,郑国灭亡冉国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前者是私通,说白了是美男计,后者虽是正当的联姻,但周礼上也属于乱伦行为。两则目的一样,利用女人接近国君的优势探取机密,麻痹对手,为已所用。这些都被《国语》记载了下来。但话又说回来,郐国和冉国为什么会无视这种不正当的关系?或者看不出郑国的目的?难道两国首脑和谋臣们都瞎眼了不成?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郑国是当时周天子的直系封国,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郑武公是周幽王的堂哥,大周朝的司徒,权力很大。而冉国虽然也出自姬姓,但经过两百多年的血源稀释,冉国与周天子的血源关系早就疏远了,也巴不得跟当红的郑国沾上点关系。再说,即使郐国和冉国不想这样做,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说白了,八成被郑国所胁迫。
郑国兼并冉国后,冉国故地成了郑国子弟的封国,《左传·僖公二年》载:“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郑聃伯应该是当时冉国故地的主人,公元前658年,楚国伐郑,把郑国的这个边缘之地攻下了,并囚禁了郑聃伯。冉国亡后,有冉姓,春秋时期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出自冉国后裔,比如冉求、冉季、冉耕等等,但最有名的要数道家创始人老聃(老子)。
Hash:38f21f431f51a1cdc5f0ac1603ff634f04f95f4f
声明:此文由 静者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