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第 1312 天

荫 余 堂

荫余堂是原位于安徽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古民居,从被拆解然后运到美国,再在迪美博物馆进行一砖一瓦的复原,整整历时7年,耗资1.25亿美元。从内到外,每个细节,都完整恢复原貌。

2003年,这座在家乡可能会被拆毁的老房子,漂洋过海在异域他乡得以新生。

迁徙到迪美博物馆的「荫余堂」

作为千年古村落,黄村的古建筑,部分在20世纪中期遭到毁坏。同时,不少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荫余堂就是这些古宅中的一员。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荫余堂,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黄氏商人的私人住宅,因希望世世代代“求祖荫,祈富余”,故名为荫余堂。这是一栋两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典型传统徽州建筑,内设有16间卧室、中堂、天井等。

安徽江南民居特有的平面布局方式,

因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

称为“四水归堂”

黄氏八代子孙都曾在这栋祖传老宅里居住。到了1980年代,黄氏家族后代都离开了黄村,荫余堂也由此空置,面临出售和拆除的命运。

然而,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写了它的命运。

01

198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er)来到徽州,当时她被一座座鳞次栉比、粉墙瓦黛的古建村落所吸引,希望将徽派文化艺术介绍到美国。

△白铃安(Nancy Berliner)

1996年,对徽州建筑艺术念念不忘的白铃安,与助手王树楷一起来到安徽黄山休宁县黄村挑选古民居。

白铃安迄今对初见荫余堂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无人居住的徽州老宅,早已破败不堪,墙体开裂,几乎要坍塌了,却像时空的琥珀,不仅建筑上保留著地方特色和精巧的工艺,走在院子里仍能隐约感到这房子被抛弃之前的生活气息。”

荫余堂内的木质门窗

于是,经过了与中国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的交涉,还有黄氏后代的一致同意后,1997年,整整两个月时间,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还包括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石板、地基也都原装搬到美国,共动用了19个40英尺的集装箱装运,它们开始被分拆装运至美国迪美博物馆,并进行原装重组,清朝的徽派古建筑,终于完整的重现于美国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 PEM)。迪美博物馆藏有全世界第一座迁徙到海外的清朝徽派古建筑。

△迁到美国后的「荫余堂」

02

耗费了5年时间

白铃安和团队终于将它们重新拼接起来

荫余堂窗上的木雕和墙角的石雕

都被原装运到美国

中美的建筑师和文物专家合力重装「荫余堂」

黄氏屋主的家书、日记、照片和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都被原样摆放。

在荫余堂找到的老照片和海报

有的摆设是由黄氏后人所提供,例如相关的黄氏宗亲族谱、黄石祖先的画像、日记、账本、诗集等。

他们还以物换物的形式,收集了黄家原来的生活器皿和家具,香皂盒、麻将、木桶、筲箕等,每一件都是 绝版。

也有的物件是从黄村的农家购买,比如,厨房就是根据黄村里一户人的厨房进行完整的复刻。

整个建筑尽可能地保留了它在中国时,最后遗留的所有信息。

03

2003年6月,荫余堂重建工程终于完工,并对外开放。

荫余堂官网:http://yinyutang.pem.org/

这个由中美两国文物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古代民宅建筑保护计划,可算是世界建筑保护历上的一处奇观。这样的古建迁徙,也让更多中国人意识到,普通、老旧的古民居,也是有其保护和修缮的意义。

由此,荫余堂亦可能成为最后一座,身处他乡的清朝徽派古建筑。

Hash:c1ce4dc89e2613aa679fe7cae0e61e34fc098599

声明:此文由 非遗美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