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丨天祝东大寺

天祝东大寺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城西南部赛什斯镇,藏语称“大通贡钦贴桑达吉”,意为“大通大寺闻思振兴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9 年),1993 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东大寺寺管会、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共同管理。

东大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贯照山,西邻水磨沟。最早为萨迦派、噶举派寺院,清初,在鲁土司的支持下改宗格鲁派。《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对该寺有记载。康熙年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路经此地,曾任该寺法台。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也来过此寺讲经传法。二世嘉木样大师也曾在该寺讲经说法。道光八年(1828 年),五世鲁土司第三子第一世班禅堪布喜绕尼玛(鲁迦堪布)主持扩建,增修堪布囊欠,称为“三太子囊欠”,讲习五部大论,寺院进入发展鼎盛期,先后建有哲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医学院四大学院,有 1500 多名僧人。

根据文献记载,清代东大寺有“二层九转十二(216 间)”大经堂 1 座,“二层三转五(40 余间)”弥勒殿 1 座,释迦牟尼殿 1 座 19 间,“一转三(20 余间)”度母殿 1 座,“一转三(40 余间)”依怙殿和护法殿。另有印经院 20 余间;活佛囊欠 5 处,即达布囊欠(六世达赖喇嘛的囊欠),一进两院,院内有佛殿一座、其他房屋 20 余间;鲁迦囊欠 1 处,有二层佛殿 10 余间,其他房屋 100多间;苏家囊欠一进两院,有楼房 10 间、平房 20 余间。清同治年间,东大寺毁于战火,后迁至永登大有乡旧寺沟,后再搬迁到今址,称古城寺。

1958 年,东大寺被拆毁,仅存鲁迦堪布囊欠院,为一进三院式布局,围墙高 1.5 米,红砖砌成。正门高 4 米,中间装两扇桦木门,侧面有小门。

前院有两层楼,面阔五间。中院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为鲁迦堪布囊欠的佛堂, 单檐悬山顶二层楼 房,面阔五 间,进深四间,一层平面 呈虎抱头布局,明间、次间均装木槅扇门,两侧梢间砌筑槛墙,室内设鲁迦堪布的法座,供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墙壁上有《西游记壁画;二层前廊柱明间、次间均装木栏杆,两侧梢间砌筑槛墙,装槛窗,金柱间装木槅扇门,室内悬挂唐卡等,屋面覆盖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垒砌,施脊兽。经堂左右各有厢房,对称布局,建筑形制一致,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出廊结构,明间金柱间装木槅扇门,两次间为槛墙、槛窗。倒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前出廊结构,明间金柱间装木槅扇门,两次间为槛墙、槛窗,屋面覆盖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垒砌,施脊兽。

后院为活佛寝室。2005 年,寺院自筹资金修建了一座高 13 米的菩提塔。其他附属文物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用过的法器等。

清代,根据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的批准,鲁迦堪布建立了东大寺活佛转世系统,现已传至第九世,第九世鲁迦堪布活佛,原名德格加,法名罗藏春来坚措,藏族,1983 年出生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藏族乡河东村,1992 年 9 月由六世嘉木样卜算认定为第九世鲁迦堪布转世灵童,由甘肃省宗教局批准,于 1992 年月 17 日坐床。现任天祝藏族自治县政协委员、佛教协会副会长及东大寺寺主等职。此外,还有两个活佛系统,一是苏家活佛,二是菩萨活佛。成为东大寺三大活佛系统之一。

2014年,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文局发〔2014〕300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至排洪沟底部,南至寺院所在台地底部,西至寺院西侧冲沟沟底中心线,北至排洪沟与西侧冲沟两沟延长线交汇处。”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文局联发〔2018〕3号)公布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

(甘肃省文物局)

Hash:533922a8cbdc11acb90fdc58dc8886c84b62754f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