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冀州城区古文化元素浅梳
常海成
衡水市冀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来新夏先生,在2012年评为全国精品志书的《冀州市志》序中写到:“冀州位于河北省南部平原,自汉设郡建治以来,历时两千余年,是素有‘华夏第一州’之称的古邑。经历代经营管理,庶民自强奋进,遂使冀州物阜人丰,日趋发展。”这座地处要冲、赋有灵气的历史古号。千百年来吸引着历代各阶层人士在此集聚,成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这一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莫过于现在冀州旧城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散落的每一堆瓦砾,都记述着冀州历史变迁的风雨沧桑;这里流传的每一个传说,都诉说着冀州风俗的独特神韵;这里遗存的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冀州昨日的雄伟辉煌。今将旧城区的古文化元素略作梳理,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以启达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未来的目的。
一、历代政区之治所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称其“冀”乃“希望”也,称其为“首”缘由至少有三,一是冀州疆域辽阔,且居华夏大地之中心;二是尧舜生长之地,位置显要,虽然尧舜当时末设固定治所,但总是游动在这方土地;三是大禹治水始于冀州,意义非凡。历史沿至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设信都郡(曾称信都国),昭示 “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其治所便为现在冀州城区,辖17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冀州治所由邺迁至信都,辖16郡,至此此地便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其后南北朝、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清,虽政区多有变更,但这方治所仍为冀州旧城,当今冀州虽是古冀州一部分,但历史将冀州这个宏伟响亮而充满生机希望的名字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得冀州成为河北省18.77万平方公里大地之根本。因而这里是查阅研究这一区域及相关地域朝代兴衰、更替的“活字典”。
二、冀南古郡之城墙
冀州古城的重要标志是历代修建的古城墙。冀州西关四甫村后有两条古城墙交汇于此,其中由南而北延至远方的城墙遗址,系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信都郡时所建。此城墙以土为墉,城周为十二里,城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宽均为七尺,宋建隆二年(961年),为防御外侵,将城围扩至二十四里。元代曾修一次,迄今仍存4500米。这在冀南平原实不多见,也是全国汉代长城遗址最长之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同六七名考古专家到此考察,曾抚摸古城墙残垣断壁而感慨:“冀州古城是西汉建郡的见证,它对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国家陶瓷专家委员会主任耿宝昌先生也饶有兴趣拾起一块瓦片掂在手里对大家说:“这里有汉代陶片,唐宋瓷片,是一座天然的陶瓷历史博物馆!”此后,省、市文物管理部门曾多次组织有关专家来此实地考察鉴定。2012年经国务院审批,冀州汉代城墙遗址被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汉城墙的东侧,有一道东西走向1500余米宏伟壮观的城墙遗址。此处系明弘治二年(1489年)所建。当时为防洪水进城,知州罗纯正将东、北两面城墙向里收缩,建为内城。城围十四里,高二丈,并在城东南角建水门两座。此后,明代修复十一次,清代修复九次。其中,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蒋国华进行大修。将城围缩到九里十三步,高两丈,宽一丈五尺,垛口高五尺六寸,南门上方镶嵌“畿南古郡”四字石匾。其后古城虽有破损,但仍威严屹立。可惜近代至“文革”时期屡遭破坏,使四座城门全无。但明代修建城墙时用江来熬汤与石灰打砸而成的大土灰板,如同现在的水泥预制体一样,仍躺在那里真实的见证着城廓的坚固与雄伟。站在高峻神奇的古城墙上,让人不由想起这座古城名曰“金鸡城”的由来。相传,冀州城是一处风水宝地,这里的人们,勤劳殷实,这座古城,太平昌盛。故招来天宫中的金鸡,每日啼鸣报晓。有一“南蛮”看在眼里,馋在心里,费尽心力将金鸡盗走,此后古城大伤元气,便衰落下来。当然,这只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真实的情况是冀州四门,坚实牢固,并有护门瓮城,自然形成声学上的回音现象,从城门路过的车轮马蹄之声,便产生连续不断的串串回响。好奇之人拿砖瓦石块,投入城门洞中,也随即发出如同鸡叫的“咯咯”之声,冀州“金鸡城”的美名就此传遍天下。后因屡遭战乱与水患,城门损坏,回声消失,自然那只神奇的“金鸡”也就不翼而飞了。然而,有关冀州“金鸡城”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三、文蕴丰厚之城景
冀州古城居民众多,商贾云集;据明嘉靖《冀州志》记载,汉代信都城内居民为十二铺(今北关村称七铺、八铺)。明弘治年间城内居民分为一、二、三、四铺。清中期,各地商贾纷纷来冀,使得城池居民显著增多。城池内有一条约三里长的东西大街,大街两端连接古城东门与西门,两侧有南四、北三七条巷。南北大街约1里多长,连接古城南门与北门,此处十字路口偏北处有过街牌楼。各条街巷店铺林立,招牌纷繁。当铺街、糖坊街、粮食市等专业市场,遍布城池。特别是每年五月二十八传统庙会,周边三府八县客商民众拥入城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城中居民恐其饮水短缺,常预先蓄水几缸,供赶会人用。有一谚语云:“走过京,下过卫,赶不上五月二十八冀州会”。这里有传统的三八大集,每逢集日更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人称这里为冀州的“王府井”。由此可见,当时市井的繁荣。
冀州城池中古老建筑,各具特色。清康熙《冀州志》古地图标注,位于东西大街西段路北的古代州衙,是郡、州、县治所的具体象征。衙内前有审案大堂,中有议事厅,后有州官书房、寝室。东西两厢衙役班房,排列整齐、疏密有度;衙府院内,绿树成荫,系北京以南风韵独特的州衙。城池建有庙宇十几座,其中有隋代开元寺,寺内修有舍利塔,并铸古钟,有诗赞曰:“文钟隐隐传清梵,唤醒尘心亿万家”。位于十字街东北角的关岳庙,又称忠义庙,大殿中塑有关羽、岳飞两尊神像,东西两厢分别塑有关公的赤兔马与岳飞的白龙驹。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供于一庙,实不多见,堪称独特。
重教崇文是冀州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清末民初,这里学府兴盛。据民国《冀县志》记载,明代以前,城池内建有文庙,后改文昌祠。明洪武年间又设尊经堂、杏坛等。此后陆续修建了明伦堂、灵星门、顺导宅、进士碑、玉带街、凿拌池、学道街、下马石等建筑,儒学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崇祯十六年在文昌祠前,长株常青松树,三干并茂,是一奇观,寓意三位学友齐学并进。当时州官,立“三友柏”碑,激励后世学者,现存冀州中学院内。此院,林木参天、枝叶秀奇。据考,那些树木是明清时代修建信都书院时所植。信都书院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 清光绪八年,铜城学派吴汝纶,到任知州,在儒风昌盛之地,大兴重教之风。聘著名学者范当世、王树楠、贺涛等办院讲学,“连岁登甲乙榜首者数十人,书院称为畿南之冠”。随着时代的变迁,清光绪28年(1901)信都书院改为冀州中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直隶第十四中学,民国17年(1928)改为河北第十四中学。该院所古色古香的迎宾楼与教学楼以青砖为墙、方木为檩,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当时,周边威县、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深州及本县的优秀青年均来此求学。
民国37年(1948),中共领导的冀南建设学院在此处建立。院落东面的那座食堂兼礼堂,是当年院长艾大炎作“南泥湾精神”报告的地方。时任冀南行署主任的王任重,也曾在这里给学员们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振奋人心的报告。置身其中,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当年学院的热血青年打起背包奔赴到解放全中国各个战场的场景。这座古老的院落.在不同时代承办各类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是冀州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旧城区之外、市域之内,还有许多重要景致。如城郊的前后冢、双冢等十几处古墓,城西明代石九奏的半园,城西南三皇炮锤及南会友镖局,城周的冀州八景等,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景致,均有古人赋诗,影响颇远。
四、立业成才之摇篮
冀州为成就帝王大业之地。汉更始二年(24年),盗名称王的王郎从今天津之蓟追杀汉室刘秀。刘仓皇南驰,经下博至信都,信都郡太守任光在众人闭门不睬的情况下开城门迎接。和成(今晋州市域内)卒正、冀州人士邳彤率军相助,方使刘秀有立足之地。此时刘秀遂想西奔长安,后经邳彤据理相劝,刘听其言,以信都作为汉室中兴的根据地。时经一年,建东汉政权,光复汉业。从此留下了邳彤“一言可以兴邦”的历史典故,同时也有了“东汉中兴从冀州走来”之说。东晋冀州人士释道安,译经著典,使印度佛教中国化,并将入佛门之人规范姓“释”,传承至今,成为古代佛教领袖。北燕太平元年(409年),冯弘为北燕之帝,治国有方,国泰民安,成为冀州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北魏延兴三年(471年),冀州籍冯太后辅佐幼主执政长达25年,促进民族融合,并建立户籍制、奉禄制、均田制等,使社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看中冀州风水宝地,于冀州称帝。
冀州官吏多有建树。上面提到西汉末年,信都太守任光高瞻远瞩开门迎接刘秀就是一例。竹林七贤的山涛,曾在冀州为官,他访贤纳士,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敬仰。宋咸平五年(1002年),冀州团练史石普,依据冀州多产碱硝,利于制造火药之便,首次将火药用于军事,研制了火球、火箭等多种火攻兵器。宋真宗令其演练,率辅臣同观,甚为喜悦。后用于军事,为防外侵增强了军力。宋元丰七年(1078年)知冀州鲁有开,“民诵功绩”,宋时政要黄庭坚、苏轼赠诗赞扬。清代知州李秉衡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清光绪年间吴汝纶知冀州八年,开渠治水,造福一方,后人所称“吴公渠”,至今被人敬仰传颂。
冀州人士立有大志精英辈出。如汉代“头悬梁”苦读求进的儒家孙敬,唐代与李白、杜甫等同称“竹溪六逸”的孔巢父,宋代深受朝廷器重其婿司马光为其撰写碑文的张存。明代重臣石九奏,域内最末一位进士王玉山,清末民初大书法家胡宗照,著名学士赵衡等皆出此州。特别是民国时期名声远扬的省立十四中学与省立六师,培养出一大批社会人才。宁都起义领导人红五军军人董振堂、冀州早期地下党员革命烈士李力、衡水早期共产党组织者外交部副部长张海峰、全国著名方志学家付振伦等革命志士,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与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卓越功勋,现已形成冀州红色文化的独特基因,激励后人不忘初心,锤炼坚强意志,奋发前进。
同时,冀州市域的人民质朴勤学,外出创业者人数众多。清末民初期,一批批的有志青年,进入北平、上海、天津、济南等大城市创业。如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创始人杨全仁,“京都会友镖局”的宋迈伦,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创作原型国民29军大刀教官李尧臣等,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业绩丰硕。特别是在经营古旧书和古玩字画方面,冀州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据《冀州市志》记载,北京琉璃厂与隆福寺冀州人士开设的古书古玩店铺,占此处总数的60%多,成为京都琉璃厂的半壁江山。同时,在此处成长起来的冀州人士孙殿起、孙赢州、张泰恩、雷梦水、吴希贤、刘九庵、刘光启等十几位文物修复、鉴赏专家,他们为新中国文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业绩名震海内外,至今倍受敬重,这也为冀州古城文化增添了夺目光彩。
五、历史文物、民间传说之宝库
冀州旧城区文物遗存居多,直得一述的有两座经幢。一是摩天塔,高有丈余,修建年代不详。传说遇阴天下雨,塔与云彩摩擦,嚓嚓做响,故称摩天塔。此塔原在北关,后移文庙,现不知埋在何处。另一座叫四龟塔,高三丈余,底坐为圆龟体,形成一龟四头并伸向四方,故称四龟塔。传说只要摸到龟的头部潮润时,老天就要下雨了。此塔应为五代后梁所建,座落于十字街西北角,“文革”时被拉倒深埋。笔者修志采访过程中,巧遇一铺村在此处修井,挖出石幢一段,现存新修竹林寺院内。城中还有罕见的汉代大石磨,直径2米有余,厚度近一米,8人才能推动。传说系历史上李三娘所推之磨。磨眼中可结伙玩钱,抓赌人从磨眼进来,赌钱人在磨齿中跑掉。唐代记录民众打井的石井栏,省社科院副院长孙继民、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先生见到赞叹不已,称其为罕见珍宝。区文保所所藏文物有汉代熨斗架,金缕玉衣等上百件珍贵文物。还有人见证,“文革”时期将众多石刻埋入东西二门某处。如将这些特色的古建筑物、古碑文物,寻找修复展示出来,无疑将大大丰富提升冀州古城的历史内容与地位。
在冀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古城有关的故事。除以上所述的“金鸡城”“大石磨”的故事外,《冀州市志》民间传说章节中,还记有“大禹铲出千顷洼”“妲已戏水北海边”“竹林寺的传说”等神话故事。还有“袁绍坐冀州”“药王邳彤”等人物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冀州古城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冀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了冀州古城的神秘与无限魅力。
总之,冀州城区的古文化元素,源远流长。规划重建古城,全方位挖掘、运用、配置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有机联动的文化链条,近而使冀州古城焕然一新,使之成为独具特色、世人瞩目的璀璨明珠。我预料冀州古城在有计划的修复之日,便是冀州乃至衡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之时。
Hash:41157bed80da7dbda3ccd692997de1082cb83863
声明:此文由 衡水推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