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周边游老古镇,城厢真的不容错过!
曾经沧海的你,留下一只空壳。海云给你奇异的纹理,海月给你莹莹的珠光。放在耳边,我听见汹涌的波涛,放在枕边,我梦见自由的碧海。
1974年的秋天,诗人流沙河在故乡写下了诗篇《贝壳》。这座位于成都东北边的小镇,名叫「城厢」。本是旧时金堂县的县城,后划归青白江区,坐落于国际铁路港的一隅。
若不是真正踏足此地,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座低调的小镇,竟然拥有1600年建制史、1400年县制史,至今依然保留着成都周边唯一的县治龟背格局。
千百年间,城厢人才辈出,除了诗人流沙河,这里还曾是北宋理学大师谢湜、《全宋诗》精选作者黄中庸、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光第、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翻译家贺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2019年,「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工作,占地超过1000亩,对城厢现存的街巷、院落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将军路与绣国路十字口,原来是城厢镇上的屠宰场,如今,一座传统川西建筑特色的空间在这里拔地而起,屋瓦之下,「Localand」与「城厢会客馆」几个大字各居一侧。
到此一游的人们,免不了驻足卷着舌头尝试着念出建筑上的英文:「Local-and,Localand」。
什么意思呢?
故事,要从800公里以外的西安说起。
Localand,从西安到城厢
时间拉回2006年,那时,宋群带领一个很小的编辑团队创办了《Local本地》系列出版物,从民间视角出发,通过文字、艺术、文献等形式对古城西安进行记录和研究。
十多年间,以此为阵地,延伸出一系列内容及形式的探索新方向,包括策划「市井生活」展览、创办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等。
宋群
《Local本地》创始人及主编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
Localand创办人
市井西仓《本地》系列书之一
曾获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
及德国「红点奖」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2018年,首个城市文化复合空间「Localand」在西安正式开放。
「Localand」,本是一个生造的词,「Local」后缀「and」,就是想以「Local+」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时,「Localand」也有“本地之地”的意思,宋群希望,这是一片可以不限边界,邀请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和记录者一起耕作的土地。
在三年多时间里,「Localand」专注于「被遗忘的社区」、「沉寂多年的厂区」及「逐渐空心化的村镇」,已在不同的城市开启更新实验。
「Localand城厢会客馆」
2020年的春天,宋群来到城厢。
第一顿饭,在陈家祠堂老版川菜,吃了非常接地气的一餐。他至今依然记得,院坝里的那种喧闹,很成都。
陈家祠堂老版川菜
城厢,曾经辉煌过,后来又被“忽略”与“湮没”。而又正是这种“忽略”,使它的⻛貌包含了传统历史建筑、⺠居院落、工业遗存厂房等完全不同的内容,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时间痕迹”。在宋群眼里,这是一个“全年轮”的地方,“魔幻”又“迷人”。
也是那天,他把城厢转了个遍,「三清观」、「武庙」、「流沙河故居」、「钢锉厂」,甚至「农贸市场」。其中,最打动他的,是老街巷里的院落,虽然没什么大户人家,但寻常百姓的院子有种独特的味道,任何角落拍出来,都很精彩。
武庙
流沙河故居所在的槐树街
今年4月,「Localand城厢会客馆」在小镇的一隅开门迎客,意味着「Localand」四川首店正式落地城厢。
它包含各种各样的板块,每一个面积都不大,但却足够有趣。比如,与乡建工作者左靖、梁井宇、彭嫣菡合作的「庇护所」,与著名出版人《读库》创始人老六合作的「读库阅读空间」,和日本的手冲大师田口护合作的「原岩咖啡」……
不同领域的先锋实践者相聚在这里,一起创造出涵盖地方记忆馆、艺术展场、社区营造、复古集市、在地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新场景体验。
「Localand城厢会客馆」开馆活动
关于「Localand」的定义,宋群说,“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因为内容的边界一直在扩大”。但与西安相较,「Localand城厢会客馆」的独特性在于城厢本身。
这个空间,正在以「地方记忆+」为主线,联结国内外前沿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将本地文化融入日常。但这只是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共同研究、导入资源、参与建设”。
艺术介入,“地方记忆+”书写可能性
开放半年,「Localand城厢会客馆」已经成为游客至城厢最爱的打卡地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城厢本地居民对这个空间的认同。
而要说它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与场馆同期开放的七个“地方记忆+”系列展览,比如,位于本地社区营造中心的人气展览「市井生活系列」。
第一场「市井生活系列:与坐有关的物」,以四条纵向的展台拉通展厅,在上面堆满了各种从民间收集而来的旧椅子,包括来自城乡本地人的捐赠,高的、矮的、木质的、铁质的,形态各异,大概有几百把,从空间的二楼俯瞰,观感尤其震撼。
「市井生活系列:与坐有关的物」
在成都这样一座对椅子有着特殊情怀的城市里,这个场景显得别样可亲,那些经年累月的斑驳痕迹,总让人想起老小区门口扇着蒲扇老人们的絮叨。而在城厢的街巷院落里,就更为日常。
个把月前,「市井生活系列:与坐有关的物」撤展,展品被分散到空间的各个角落,原展厅内容更新为同系列展览的第二场「家春秋」,以中国家庭记忆的六个静止瞬间,唤醒了观众的集体记忆。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曾经被我们淘汰的铝壶、搪瓷脸盆、饼干盒、蓝背心、明星画报、暖水壶……被重新请回了展厅,时间的打磨,使得他们的纹理和色彩更具温度。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尤其是挂在“客厅”中的一件蓝色制服,引起了城厢本地人的共鸣。这件衣服,是四川省钢锉厂的工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我国三线建设时期。感应时代的号召,城厢建立了四家工厂,钢锉厂从上海搬迁而来,在下北街安家。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随之而来的,还有原上海江宁钢锉厂的职工们,他们带着上海外滩的记忆,到了川西平原上的这座小镇,寻到了新的故乡。
一件工服,让人们忆起了昔日城厢工业盛况,而在另一边的城厢记忆馆,则以「回望中的注视:千年古镇,百年城厢」为主题,展出了这座小镇的百年变迁。
展厅门口的展台上,两只龙形态的板凳引人注目,亮眼的红金色调,彰显了民间艺术的鲜活。这是「板凳龙」,相传起源于唐代,是城厢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展厅里的这两只,由城厢当地的手工匠人肖天恩老先生耗时4个多月打造。
板凳龙
也在这里,流沙河的《贝壳》,陈列在了场馆的一面墙上。宋群喜欢这首小诗,以手写的方式将之抄录后,采用采用霓虹灯装置予以呈现。
此外,穿梭在「Localand城厢会客馆」各个空间,我们还能在「城厢印迹展」里邂逅艺术家小民老二绘制的金堂八景,在「城与乡,在地书写的可能」里读到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出版物,在「MUJI BOOKS:人与物」里领略“经典良言”,在「返田归土:建筑师在乡村」里感受建筑介入乡建的实践,在「琢磨器物——坐具设计展」里,探寻椅子的边界。
「Localand城厢会客馆」开馆展
打开扉页,重新发现古镇生活
如果说,城厢是一本卷着毛边的书,那么,「Localand城厢会客馆」则是它的扉页,是人们打开这座小镇,最完美的注脚。
七个月前,西安土著赵冰原跟着宋群来到城厢,负责「Localand城厢会客馆」的整体项目。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直接驻扎在此,最爱镇上秋玉巷那家叫「十种面」的面馆。
赵冰原最常去的城厢西街
有时候,他会沿城埝街、营房巷一路穿行,经过清代民居,下一刻又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区家属院,然后向前走到三清观旧址,再向前,又看到了寿佛寺后院的红墙。
城厢,现存6处省级文保单位,10余处宗祠、30余处历史文化地标,龟背制县治格局状同成都,完整地保存了4街、32巷、64院的老城肌理。
寿佛寺红墙
因此,宋群团队在设计「Localand城厢会客馆」的内部动线时,充分考量了这种格局。人走在其中,也会有种走街串巷的感觉,展览与展览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带着转头相逢的惊喜,正如赵冰原说,“有一种时空交汇的感受”。
从二楼露天公区的一侧楼梯拾阶而上,可以到达建筑的顶部,一条木栈道横亘在屋瓦之间,这是不少人来到城厢会客馆最喜欢的地方,城厢护城河边的生活图景尽收眼底:太阳朝升夕落,建筑星罗密布,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而过,从树荫的这头进入,再从那头出来。
「Localand城厢会客馆」屋顶
楼梯的那一侧,则连通了隐于馆内的餐厅「东湖味道」,穿过某个门廊,又进入了「庇护所」或是「本地学堂」。
东湖味道
下到一楼,展览之外的消费场景也无处不在:大门右侧的「原岩」,冒着咖啡的醇香;位于左侧的「读库」构建起开放的阅读空间。
原岩与读库
庭院的中轴线的天井里,藏着喝茶的好去处「喫茶去」;空间尽头即将开放的「霁在·大好食光」,可以品一餐地道城厢美食。
喫茶去与霁在·大好食光
若是想从这里带回具有城厢特色的小礼物,则可以移步至图书展区,在它与「读库」之间,有一个狭长的文创空间,展示了不少来自「Localand」的原创设计,其中不乏具有城厢元素的文创美物。
文创产品区
就在「Localand城厢会客馆」门前的游客络绎不绝之时,隔壁的「杨家院子」里正冒出有节奏的装修声,它也是「Localand」的组成单元之一。
老宅院建于清代,坐北朝南,整体呈四合院布局,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改造后的杨家院子,将保留川西建筑独有的建筑特色,以“住”为原点,延伸出民宿空间及茶室、书房、会客厅等公共休闲空间。
此外,在城厢的下北街,还有一间与四川省钢锉厂同为城厢工业标志的「天马轴承厂」。这里,即将在宋群团队的打造下,以新身份「1956文创园」回归故土。
再等待些日子,充满岁月雕刻痕迹的老厂房,将与包裹着个体生活、文创街区氛围一起“复生”与“再生”,还原肌理,重修“旧好时光”
● ● ●
「Localand城厢会客馆」一角
“没有人不喜欢成都,「Localand」也如此。”
宋群把成都比作火锅,什么都可以煮,正如这座城市的个性“一切可为,非常包容”,同时它又混杂了各种矛盾的事物:传统、时尚,看起来闲散,却一点也不妨碍它的忙碌与勤奋。
城厢,素有“小成都”之称。
从流沙河故居所在的西街穿到历史建筑聚集的东街,茶园喧嚣、车水马龙。城厢生活的本真烟火,就这么摊在来人面前,仿佛只随着岁月的步伐慢悠悠地往前走。
宋群说,“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人文环境,让它看起来不慌不忙的,是那样的踏实”。
而「Localand城厢会客馆」,就是个「收纳盒」,以“地方记忆+”为关键词,不同的人放进不同的感受,也有人取走这些感受,交互的体验在这里产生。
在他看来,建筑只是一个壳,他尝试着往里面装进不同的东⻄,不设定边界,也很好奇这样做到底会发生什么。
至于结果,交给时间。
● ● ●
编辑丨牙尖儿
图片丨牙尖儿、Localand城厢会客馆
Hash:28bfe0cf9f5135cbd997d9bd6d0a4473a9244538
声明:此文由 YOU成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