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打败敌人后用头颅堆成的“京观”有多残忍可怕?

导读:古代武将打败敌人后用头颅堆成的“京观”有多残忍可怕? 什么是龙的文化?

史书有“京观”一词,即将杀死的敌军尸体或者头颅堆积起来,筑成高塔,甚为壮观,炫耀战功。

其实这是相当不人道且残忍的,你想象一下,把头颅或者尸体筑成一个骷髅台,让人不寒而栗。我讲一下史书记载比较有名的几个筑京台事件。1.高句丽筑京台。

“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 京 观

这段话说的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后,战死的隋朝军士尸体被高句丽人拿去筑京观,一直到唐太宗贞观五年,通过外交方式才毁去京观,重新掩埋遗骨。可见这种行为是多么残忍。

2.王莽筑京台

《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王莽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想想就让人感觉十分的恐怖。

有坏的做法自然也有好的做法,楚庄王就是一个仁义的霸主。春秋时,楚庄王在邲大败晋军,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来炫耀功绩。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庄王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

楚庄王认为武本来就是为了止戈,而且是将罪大恶极的坏蛋筑成京观。这些士兵各为其主,为国尽责,怎么能将他们筑成京观呢?所以他没有为难这些遗骨,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掩埋了。

古代的京观其实就是将战败者的尸体或者头颅收集起来,战胜的一方将尸体堆积成一个高高的山丘或者塔,主要作用就是震慑敌人,从心理上征服敌人,如果是受侵略的一方是胜利者,那么这样可以威慑入侵者,如果是侵略的一方就可以摧毁敌国老百姓的抵抗意志。反正都是残酷与血腥的。

起源于中原地区被游牧民族大力发扬“京观”之名最早出自于《左传》,当时晋楚邲之战后潘党向楚庄王进言要求“收晋尸以为京观”,目的是让子孙后代看到铭记先辈的武功。但是楚王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京观是“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所创,目的是惩戒无道。

京观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并不普遍,秦汉盛行的是坑杀,就是先将人杀掉然后掩埋灭迹。

并没有将尸体收集筑成京观的广泛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就是采用坑杀方式,先近战或者弓箭射击杀死大部分人然后再进行掩埋尸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尖锐,导致京观被“发扬光大,动辄屠城。其中比较靠谱的记载是《晋书》和南朝史书。

《晋书》中孔愉以及《魏书》中李顺、高允等人的传记都曾有颂扬修筑京观的记载。在这一背景下,修筑京观的行为屡见不鲜:曹魏的邓艾攻破成都后,在绵竹修筑其京观;刘宋的檀道济攻坚克难,俘虏四千多人,有人就建议他建议全部杀掉以垒京观,但他还是释放了俘虏;

刘宋的沈庆之在攻破广陵后,屠戮城中男子以筑京观,后又攻破广陵平定刘诞叛乱,虐杀城中战败者,将其尸首堆砌于石头南岸,垒成一座“骷髅山”;南齐的裴叔业围困南兖州时,将敌军尸骨堆砌五丈高以警示城中据守的敌军;

梁武帝在朐山大捷后称“宜为京观,用旌武功”,但自己“伐罪吊民”“仁者用心”,因此下令收敛敌军尸骨;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命令侯安都、徐度等讨平姑熟叛乱,战胜斩首数千,皆累积为京观;

北齐在邙山之战后,斩首三 余,将敌军尸骨垒砌为京观;北周的陆腾在征讨西南蛮中,在水逻城旁修筑京观,且但凡有所攻取都会修筑京观。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接纳了这一文化,匈奴的赫连勃勃在对后凉战争中追杀敌军八十余里,杀伤数万人,斩杀对方十余名大将,将敌军尸骨垒砌为京观,号称“骷髅台”;在攻破东晋刘裕军在长安守军后,同样也将人头封以青泥,做成了京观。

北美野牛被美国白人为主的人群屠杀后骨头堆积如山

什么是龙的文化?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十二生肖里唯一没见过的神秘动物。我们都称为龙的传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龙的文化呢?

关于龙的记载

《礼记·礼运第九》里面就有记载,里面把龙、龟、凤、麟称为“四灵”,分别是:神龙,灵龟,凤凰,麒麟。据记载,里面的麒麟是龙“龙生九子”的第九个儿子。这四灵里面,除了龙,还有麒麟也是没有见过的。

自古以来,很多传世的书籍都记载着关于龙的描述,比如,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说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另外还有《汉书》、《尔雅》等也有着相关的描述。

在这些描述里,我们发现书中所描绘关于龙的特征描写都大同小异,似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样。以前的皇帝都称自己是“龙”,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长相叫龙颜等,什么都带个“龙”字,可见龙在人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真命天子

我们发现,虽然皇帝以龙自称,但还有补充的一句“真命天子”。这个就很重要了,你是龙没有错,但你这条龙只是天的儿子。从这个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是对龙敬畏的,那么龙是对天也是敬畏的。

尽管我们没见过龙,但通过历史书籍的描写,对于龙的特性我们有着这样的印象,那就是龙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可以呼风唤雨的。它可以潜到海里,活动在陆地,也能飞到空中!可算得上是统领海陆空啊,那是人力无法与之抗衡的。

那么人、龙、天三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自天赐给人类第一把火起,人类对这个天就充满了敬畏。人类也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获得了智慧的启蒙。

从古自今,能将天和人类的关系,表达的形象到位的,非《易经》莫属,同样能准确表达龙的文化的,也是《易经》。

在《易经》64卦里的首卦,就是天卦(乾卦),里面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直至今天还被很多人当做座右铭。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乾卦里面的主题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是什么?一抬头你所看到的天空。这个天空它是会出太阳,会有乌云,会下雨,会打雷,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它不但是变化的,而且是从不停息的运动,因此就叫“行”。 不管哪个年代,天都是这样的持续的运动着,它很强“健”,很刚强。

因此人类看到天的规律就受到了启发,人应该像天学习,学习它的持续运行,而自强不息!

这一个乾卦,他根据龙的特性,以龙为象征,描述了龙从开始到发展,发展到巅峰,巅峰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龙的文化

乾卦它以龙为比喻,告诉人跟龙是属于同一个道理的。它告诉我们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要“潜龙勿用”,遇到困难要力争突破,有成就的时候要提高警惕,“飞龙在天”达到人生高峰时要厚德,否则就会“亢龙有悔”。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物极必反,阴阳之道。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存在地球上的一切行为的文明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保持着龙的信仰,始终秉承着 龙的精神,龙的品德。

如题,什么是龙的文化?所以我觉得用《易经》乾卦(天)和坤卦(地)里面的两句话,就足矣概括了,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创首发:九步连环

谢壮乡阿古哥邀答

问:什么龙的文化?

中国属于东方,东方传说中的星宿是青龙,华夏的山水都属于龙脉,中国人都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我认为龙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国人眼中,龙是神圣的,龙的文化也是神圣的,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社会发展的灯塔,更是中国人引人为豪的国学。龙腾云驾雾的本领,龙威武雄壮的的形象,龙叱咤风云的精神,以及龙抬头云开龙摆尾雨来的呼风唤雨力量,都是龙文化的结晶。龙的文化也标志着中华永远都在成长中,犹如巨龙是永远不朽的传说。

Hash:c3fd2e1590c5227f57899cf36e5c1874356750b0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