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摄影大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黑白色?

导读:为什么摄影大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黑白色? 你印象中最棒的摄影师是哪位?

1,摄影大师往往都已经死了,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摄影大师,在他们的年代,往往只能拍摄黑白(或者说,只能拍摄胶片)。

2,在胶片摄影时代,彩色胶片的存档性很差,很容易褪色,难以永久保存,因此很多追求作品永恒的摄影师,非常排斥彩色胶片。

3,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彩色胶片的后期空间非常小,很难做后期,而黑白胶片就非常适合做后期了,风光摄影,不做后期是不可能获得最佳的层次的,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亚当斯,就是一个暗房大师,亚当斯是不会把彩色胶片当回事的。

4,在收藏市场上,除非是最早期的彩色摄影原作有一点文物价值,彩色照片几乎都没有收藏价值,这主要也是因为彩色照片会变质。而黑白照片,尤其是白金照片,也就是铂金照片,真的可以保存好几百年吧?

5,从视觉的角度来说,黑白更加纯粹,就像中国书法,也是黑白的,并没有人用彩色墨水来写中国书法。

6,彩色太过于真实,距离产生美,黑白照片和现实世界就有很大的距离,距离大了,就美了。

7,文艺青年们的鼓吹,或者不自觉的自我标榜的一种价值观。

你印象中最棒的摄影师是哪位?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关注@蓝风 摄影,领略不一样的大美中国@头条摄影圈

感谢邀请,为什么所有回答全是外国的摄影师,这让我有点看不懂。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好摄影师,他们用照片记录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他们能在那样的条件下拍出照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一、朱宪民

朱宪民在中国的摄影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在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很少会去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他专注于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如何,他都始终用保持着一种平民的姿态。他的这种异于主流的目光,为中国的民生图像留下了很宝贵的财富。

《民以食为天》 1980年摄于河南

《赶集路上》 1993年摄于山东

二、王文玉

王文玉曾说:自己很幸运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至今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仍然会听得我热血沸腾。我不是在拍照,而是在记录,记录生命的过程,我希望大家能透过我的作品看到生活的本身。

《炼钢工人的午餐》 1990年摄于本钢

《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2年摄于抚顺

《工人兄弟》 2003年摄于鞍山

三、侯贺良

侯贺良的头衔很多,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山东摄影家协会主席等等。但是他个人从来不在意这些东西,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侯贺良曾说: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我的照片没有多余的构思,都是以最真实、最朴实的表达方法来表达。

《大锅饭时代》 1971年摄于济南

《喜事新办》 1977年摄于济南

《青年义务劳动日》 1983年摄于北京

四、焦 波

焦波是山东人,他所拍摄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与山东有关的。用焦波自己的话来说是:自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游走,在这片土地上思考、在这片土地上创作。

《在打谷场谈恋爱的年轻人》 1986年摄

《推老人赶集的汉子》 1990年摄

《离家多年的游子回乡探亲》 1988年摄

五、胡武功

在上世纪80年代,是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折的一个转折点。胡武功用他的相机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变化,记录了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各听各的》 1997年摄

《进城人》 2001年摄

《三代人》 1987年摄

六、于德水

黄河孕育了中华 化数千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于德水用他的相机还原了那个时代黄河水的本质,还原了这片土地的本来,还原了生活在这里的人。

《黄河上即将靠岸的渡船》 1996年摄于河南

《捡麦穗的农妇》 1980年摄于河南

《宋陵石像旁的夏收》 2005年摄于河南

七、黄一鸣

摄影拍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摄影师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是摄影师真心的流露。黄一鸣自始至终都相信通过摄影能让大家关注社会,呼唤起大家的良知。

1988年摄 乘船进海南岛的闯海人。

1993年摄于琼中县 山村的早晨,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挑回满满的两桶山泉水。

总结:这些人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告诉了后人当时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这些照片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Hash:ba5aa677989092406e333ed65fd03beb7a6b01d7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