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拉屯旅游景点「弄拉风景区旅游攻略」
导读:弄拉屯旅游景点「弄拉风景区旅游攻略」 南宁马山县一座半山大的寺庙,藏在大山深处,但却香火鼎盛 请问广西马上县弄拉景区需要门票吗?要的话门票是多少钱? 弄拉模式是什么? 马山县中国弄拉游要不要门票?
南宁马山县一座半山大的寺庙,藏在大山深处,但却香火鼎盛
广西的风景中很少有听到寺庙的,出名的寺庙景点,像浙江的灵隐寺,普陀寺,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嵩山的少林寺,还有西藏的布达拉宫,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寺庙景点,在广西只知道山水风光,却不知在山水风光中也藏着一些特别的寺庙景点,如南宁周边的“弄拉”风景区里面就藏着一个普陀金刚寺,一个拥有世界最大的金刚经摩崖石刻的寺庙,但是连很多广西人都不知道。
中国弄拉景区位于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弄拉”一词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洞窟,弄拉风景区和桂林的山很像,都是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景区。但也许因为缺少水的结合,少了水的灵动,所以未能和桂林山水般知名,但凭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当地森林里面的几百种中草药逐渐成为一个自然保护景区。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更别说景区里藏着的那座普陀寺。
“中国弄拉普陀寺”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距县城25公里,离首府南宁约100公里。全屯总面积1.7平方 公里,“万座青山是乐园,无边绿海为怀抱”这是铸在“中国弄拉”牌楼的一副对 联,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的层峦,绿色的叠嶂,再加上弄拉地势的险要、形态的奇特,也有“喀斯特地貌区的香格里拉”的美誉
据了解“弄拉金刚普寺”始建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后来多次被损毁又重新修建,到如今能看到寺庙殿宇雄伟庄严,占据了半座山的大小,很多当地人都会在初一十五去烧香拜佛,虽然是在大山里,但寺庙依旧香火鼎盛,普陀寺的文化在马山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
在2015年,弄拉金刚菩陀寺就在修建《金刚经》摩崖石刻,位于弄拉普陀寺所在地的一座山崖半山腰上,事将一小半座山崖被劈开,打磨出一块长度为150米,最高处有27米的光滑石壁,在这块4000平方米的巨大石壁上,以每个字规格为60 60厘米的尺寸将5176个字的《金刚经》经文镌刻到石壁上。据说会是世界最大的金刚经摩崖石刻。
现在弄拉景区已经是一个很完善的 旅游 景点了,景区内分有科普游憩区、生态体验区、祈福文化区三大园区,游客接待中心、周边酒店等设施也都已经建成对外开放了。
广西的金刚普陀寺,一座藏在大山里却依旧香火旺盛的寺庙,你有听说过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鑫子旅行记!
请问广西马上县弄拉景区需要门票吗?要的话门票是多少钱?
目前不需要门票,目前是自然保护区。
弄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古零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北起加方乡琴让村地黑屯,南至古零镇安善村敢罗屯,西抵古零镇古统村内村屯,东达加方乡福兰村巴乐屯,范围涵盖古零、古寨、加芳等乡镇的13个行政村,核心部分位于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
弄拉模式是什么?
( 2010-05-13 08:32:42) 稿件来源:广西日报
群山环抱中,树木茂盛葱郁,修竹随风摇曳,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鸟鸣悦耳动听,空气清新通透。这就是位于石漠化地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
此等情景,让记者深感意外。要知道,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已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石山区粮食绝收,人畜饮水难以为继。仅广西就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身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小山村,何以泉水长流,安然无恙?
4月30日,79岁的李义康告诉记者:“40年来,我们屯从没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即使是今年最干旱的时候,不但能保证全屯人的饮水,每天还可以供应外地60多个民工的生活用水,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施工用水30多吨。”
他还谈道,1998年和200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很多石漠化严重地区山体滑坡,损失惨重,而弄拉屯却毫发不损,生活如常。
“我们是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哟!”老人一脸的自豪。
老同志龙川,现年78岁,原任自治区副主席。从1990年至今,前后20多次来过这个小山村调研。在和记者长时间探讨弄拉屯的奇迹时,他感触良多:“弄拉屯之所以旱涝无忧,成了旱区罕见的‘绿洲’,关键的一点是几十年来抓封山育林,做到标本兼治。‘弄拉模式’无疑是中国石漠化治理的一面旗帜,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管住“一把刀”:“刀下留树”还青山本来面目
弄拉的奇迹,要从柴刀说起。
因为有了柴刀,弄拉人的祖先劈山开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重庆来到弄拉定居。因这里有参天的古树,长流的小溪,适合人类生存。
也因为柴刀,弄拉人吃尽了苦头。“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连伐两月有余,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李义康至今记忆犹新。“树木砍了,泉水少了,滴水贵如油,洗菜洗手又喂牛,我们曾想过要搬到外县去。”
搬迁外地,谈何容易?权衡利弊,弄拉屯人痛定思痛,决定坚守这片祖宗开垦的大山,决心管住“一把刀”,还青山本来面目。
从60年代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开始派出6名青壮年人,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日夜巡逻,任何人不得上山随意砍伐。发现有违约者,“严惩不贷”。
李荣光回忆道:“1977年,我刚从高中毕业回村,用刀砍了两棵小树,被罚工分200分。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天才10分,我等于20天‘白打工’”。
“刀下留树”,让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小小的弄拉屯,向大自然展开了它温暖、友好的怀抱。
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给林木减压降负
俗话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管了刀,没有柴,如何生火 取暖,煮饭炒菜?
弄拉屯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给林木减压降负。
办法一:家家建起省柴灶,一改祖辈沿袭的三块石头垒成灶、消耗大量柴薪的传统做法。只准村民上山捡拾枯枝败叶做柴火。
办法二:户户集资,买回一个柴油机发电,除解决照明问题,多余的电量用来做饭烧菜。
办法三:争取上级政府扶持,全屯户户免费建起了沼气池,鼓励有条件的人家使用液化气。
84岁的吴金花老人说:沼气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点灯不用油,做饭不烧柴,沼渣施果树,沼液淋蔬菜,“种出的蔬菜还是绿色食品哩!”
弄拉屯人侍弄“一把火”,除了节约柴薪外,还注意用火防火。村规民约有条文,大会小会经常讲,妇女儿童均知晓,用火安全意识特别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屯里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突出“一个造”:“代代相传”让青山永葆本色
村里的老人说,弄拉屯人有两大传统: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把一个汤圆挂在门前树杆上,在山泉出水口烧一炷香火,祈求树木快长,清水长流。他们认为,是树涵养了水源,是水泽被了后世,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水是他们的生命源泉,人吃汤圆,树木应当先“吃”。吃完汤圆,村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男女老幼齐上山,挥汗如雨大造林。
两个传统,从他们的祖先开始,至今已到第十一代,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为弥补‘大炼钢’给树木带来的劫难,我们在村规民约中约定,村民如确需砍树作生产工具,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种6株苗。”64岁的李华勤说。“另一个规定是,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至今,我种的竹子起码有300兜。”
“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李华勤解释说,弄拉人管这种造林办法叫做“以短养长”,造林与村民眼前需求结合起来,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弄拉屯人除了“造”竹子,还逐渐发展适应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的种植,探索出了适合石山地区发展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地上粮”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造林“造”出了大效益。至今,125人的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中药材2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73%。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弄拉卖果子、卖药材,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居全县之首。植被扩大,水源有了保障,旱涝不愁,一度销声匿迹的猴子又回到山上啦。”
“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的牌匾相继挂到我家的门框上。”李义康的话里充满了自豪。
打造“一个游”:“物尽其用”使青山保用结合
弄拉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刀”、“火”、“造”上做文章,探索出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保护模式,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有过困惑。
李义康说:“树木不能砍伐,人口不断增多,退耕还林后 耕地不断减少,全屯耕地只有33亩,果树质量严重退化,近几年群众收入徘徊不前。”
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确保群众增收?弄拉人再度把目光瞄准了大山——靠山吃山。
李荣光说:“弄拉屯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弄拉气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弄拉离县城20多公里,离首府南宁约100公里,交通便利。发展休闲旅游,弄拉屯占天时地利。”
几度思量,这个大石山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子——休闲度假旅游应运而出。
2008年12月,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揭牌。由老板承包所有开发费用,免费为全屯每户兴建统一的新楼房,不动山里一草一木。村民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利润四六开,老板占40%,村民占60%。
“目前,我们旅游建设投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李荣光说,弄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两年内可开门纳客,到时,要实现全屯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的致富目标,将不再是难事!
马山县中国弄拉游要不要门票?
暂无门票
地址: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
马山县弄拉生态旅游区位于古零村弄拉屯,平均海拨500—700米, 有12个弄场,总面积2555亩,素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之称,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9.6%,是目前南宁市石灰岩石山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重点实验室的岩溶动力学监测站、生态教学科研基地。
Hash:5ae86216f9e6f5aa04ed21e503d20e2120d0c50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