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印记」 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重现特色民俗文化景观!
农耕器具的进步史就是农业发展史。每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在农耕器具的创制和使用方面,关东先民都有自己伟大的贡献,他们在孜孜不倦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足民强、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历史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可见可感的时间沉淀。
传统农户家居摆设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关东农耕历史,传承农耕文化,梨树县蔡家镇于2016年初建设了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博物馆整体占地面积1000公顷,分为室内展区和室外展区两大部分。
室内展区现已建成4个展厅,分为生产展厅、生活展厅、民俗展厅和精品展厅。馆内收藏了当地民间古老农用生产工具、古老生活用品、古老民俗器具等5000余件;室外展区分为五个部分,即石器核心展示区、柳条边、石器长廊、工匠文化园和现代农业展示园。
石磨
近日,记者前往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一探究竟。
从“102”线下来,由北向南走进蔡家村境地就能看见由160套碾磨组成的千米石器长廊,这些石磨多数都被废弃在屯边的沟旁或被人们深埋在地下,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它们挖掘出来,变废为宝,供游人参观。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工匠文化园,它是由根雕艺术展示园和生态采摘园组成。根雕艺术展示园建于2016年6月,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园内有138个雕塑,有标志性建筑物提水灌溉,园内分为7个展示区:十二生肖展区、野生动物展区、家畜家禽展区、神兽展区、飞禽展区、水族展区、劳动者展区。
棒槌风铃
在十二生肖塑像区有巨龙腾飞、关东虎、母子羊、蛇舞草原、巨鸡漫步、跃跃玉兔、鼠望夕阳等“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雕塑,这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艺术形象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在农耕劳动者区利用这些树根反复推敲琢磨、有所取舍、有所塑造地根据人物的典型特征创造出26名形象生动的人物雕塑,完整地演示了农民春种秋收的劳动过程,以多样的姿态展示出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艰辛和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生态采摘园建于2016年6月,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园内有各种无公害蔬菜,像小白菜、萝卜、黄瓜、辣椒等,还有各种水果供游客采摘,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农耕的乐趣。
摇篮
快到博物馆门口,游人就能看到著名的“柳条边”。柳条边是崇德三年至康熙二十年间,清廷修建的一条封禁界线,长约1300公里,位于辽宁地区和吉林部分地区,途经蔡家镇有7.5公里。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3根柳条,各根柳条间再用绳子连结,即“插柳结绳”,柳条边也因此而得名。
在蔡家镇境内柳条边遗址尚存,但柳条边已基本不见。博物馆利用距柳条边古遗址5公里处的蔡家村的废弃水沟,随弯就势,按照古代修建柳条边的标准, 重建柳条边80延长米,重建原貌,再现柳条边风韵。截至目前,蔡家镇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重建柳条边的地方。
门基石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院内陈列的上百件石器,有200多年前的百年酸菜缸,过去大户人家使用的门基石,压地用的石磙子,喂牲口用的石槽子,舂米用的石臼等。这些都是工作人员从周边农村收集上来的,独具关东特色。
博物馆室内的藏品征集主要是号召全体机关干部、广大群众捐献、收集。截至目前,馆内藏品达到5000件,有满族旗袍、靰鞡鞋、马镫子、炕琴、悠车子、木犁、粪箕子等。这些老物件,记载着关东千百年来的农耕历史。
各种农耕器具
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现已成为全省知名旅游景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参观不仅有助于游客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变迁,更能感悟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小 贴 士
地址:梨树县062乡道东100米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00,冬季16:30
周边有叶赫风景区,偏脸城遗址,转山湖水库
来源:吉林农村报
策划: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编辑:初慧
Hash:02641cbec50b34832a28e654359dc9e2ae0bc43e
声明:此文由 吉林农村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